水浒传作者是谁?不就是施耐庵吗?也有说罗贯中也参与了写作,其实没这么简单。施耐庵是哪个朝代的 ?和罗贯中什么关系呢?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有人认为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徒关系,有学者考证两个人生活在同一时期,而施耐庵比罗贯中要年长个二十多岁。第二个说法是他们俩其实是一个人。
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于兴化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代表作品有《水浒传》。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兴化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
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兴化古称)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施耐庵名字由来。施耐庵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
施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啊!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意国是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耐得庵里多寂寞,叫耐庵,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出一道文学知识填空,问《水浒传》的作者是谁,您多半会填“施耐庵”。严格地讲,这是不准确的。可您马上找来一本《水浒》,拍打着封面指给我看:书上印的,还有错?——别急,您听我说。
您拿的这本《水浒》,不用说只有七十回,故事结束在大聚义。这是经明末文人金圣叹删削的本子。此书的确署名施耐庵,前头还有施耐庵的自序(对不起,这序是金圣叹伪造的);不过它是《水浒》几种版本中出现最晚的一种。
《水浒传》的主要版本有三种(这说的是繁本系统),最早的是一百回本,其次是一百二十回本,最后才是七十回本。
百回本在大聚义后还有受招安、征辽、征方腊。百二十回本则是在征辽、征方腊之间又插入征田虎、征王庆(此本又称《水浒全书》或《水浒全传》)。金圣叹的七十回本,则是在百二十回本的基础上,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整理润色而成。(此本又称《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后来简称《水浒》)。
那么,早期的百回本又是如何署名的呢?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百回本,是明万历三十年前后的杭州“容与堂”刊本,书名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可我们从头翻到尾,竟找不到作者的名字!
一部几十万字的厚重大书,不注明作者,反把评点者“李卓吾先生”捧得高高,冠于书名之上,这是哪家子的规矩?——其实在当时人看来,这样的做法却是稀松平常、司空见惯的。
翻翻明清出版的小说,类似书名比比皆是:《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陈眉公先生评点春秋列国志传》、《彭城张竹坡批评金瓶梅》……连《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不也题为《脂研斋重评石头记》吗?
“脂研斋”不是作者,是评点者的笔名。作者是谁,书中始终没交代。只说书稿是由空空道人在一块大石头上抄来的,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整理而成。尽管读者大都认可曹雪芹的作者身份,可书中到底没把这个名分正式授给他!
说起来,古今小说家的待遇真有天壤之差!今天某作家出了两本畅销书,把大名堂而皇之地印在封面上,不但版税滚滚而来,还要四处签名售书、接受鼓掌与鲜花,可谓名利双收!古代情况则大不相同。
自古文坛只重诗词曲赋、唐宋八家,小说是上不得台面的。文人雅士但凡有点“能水”的,谁不去攻《四书》、考科举?只有那些没出息、少抱负的落魄者,才窝在家里写小说、混饭吃。他们把书稿卖给书商时,大概还要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透露我的姓名,这是辱没祖宗的事,丢不起那个人!还有,水浒传写的是官逼民反,对抗朝廷,和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不同,水浒传直接教人造反,这样恐怕会引起统治阶级的追封杀,作者怕吃官司,株连九族!清朝有个文人在书上写上,清风不识字,何须乱翻书,结果被官府砍了头!文字狱恐怖啊!
于是我们看到,不但水浒传,许多小说也不署真名,只用笔名,如《西游记》署“华阳洞天主人”,《金瓶梅》署“兰陵笑笑生”,《醒世因缘传》署“西周生”……有些则干脆不署名。
作者不争取自己的署名权,书商乐得消停。不过他要卖书,就不能不做营销推广,而通常的做法便是请名人来做点评、站台面、撑场子。前面提到的李卓吾、钟伯敬、陈眉公这一干人,都是当时的学界大腕、社会名流。——这做法有点像今天出书时在封面或腰封印上几句推荐语,发言者都是名气大得吓人的权威、专家,道理是一样的。
对历史、文化稍有涉猎的朋友都知道,李卓吾是明代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又是当时的“执不同政见者”。他思想新异、文字犀利,对通俗文学颇感兴趣。他甚至认为儒家经典“六经”、《论语》、《孟子》都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唯有《水浒传》、《西厢记》这些来自民间的作品才是不失“童心”的“天下之至文”!
李卓吾真的为《水浒传》写过序言。不过据考,容与堂《水浒传》中的评点文字却是一个叫叶昼的落魄文人所写,托名李卓吾而已。叶昼是个酒徒,常在酒店赊账饮酒,酒醒了便写些评点文字,交给书商换钱还酒账。不过他的文采的确不错,带酒写下的文字常有灵光闪现,模仿李卓吾口吻,倒也颇能乱真!——容与堂本有了李卓吾这杆大旗做号召,作者是谁还重要吗?
不过话说回来,《水浒传》并非真个是“没娘的孩子”。在明代藏书家高儒的文献目录《百川书志》中,就记录了《水浒传》及其作者的信息: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高儒收藏、著录的这部《水浒传》,至少应刊于嘉靖十九年之前,因为《百川书志》便成书于这一年(1540)。这部《水浒传》署了两人的名字:施耐庵和罗贯中。——我们只知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原来他也参与了《水浒传》的创作。“编次”则可理解为编辑整理。即是说,施耐庵是小说原作者,书稿又经罗贯中整理润色。——可惜这部比容与堂本更早的刻本,我们无缘得见。
一位现代藏书家郑振铎先生说,他收藏过一部《水浒传》残本,应当就是嘉靖刻本。在残存的某卷首页,刻着“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字样。“集撰”当指把已有的故事整合、再创作吧?“纂修”恐怕仍是“编次”之意。——后来的许多《水浒》版本,便都这样署名。
其实为《水浒传》写过序言的李卓吾以及假托李卓吾评点《水浒》的叶昼也都知道《水浒传》作者是谁,因为在他们的文字里,都不约而同提到“施、罗二公”。
至明末崇祯年间,金圣叹“腰斩”《水浒》,制造了七十回本,谎称是施耐庵原本,并说七十回以后部分是罗贯中“狗尾续貂”,所以砍去。既然如此,这个版本也只能署施耐庵一人名字了。
严格说来,一部作品的署名依据,应当是未经增删的原始版本。面对“《水浒传》作者是谁”这样的填空题,正确答案应是:施耐庵、罗贯中。——眼下中学课本所选《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片断,都节自七十回本,因此在注释中说到作者,也只提施耐庵一人,这不能算错。只希望语文老师讲课时再多啰唆两句,不要埋没罗贯中的功绩。
至于有些知识,老师自己知道就行了,不必告诉学生:即无论施耐庵还是罗贯中,恐怕都不是《水浒传》的最后写定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应当比他更早;而据学者推断,今天我们读到的百回本,是在明嘉靖年间才最后写定完成的。这位写定者应当是位文学奇才,他使《水浒传》在思想、艺术上都提高了一大截、从而成为不朽的经典——可惜他隐姓埋名,也是迫于无奈,为了避免麻烦不得不隐蔽起来,他的大名已无从知晓,这样也好,清朝想害他都找不着人,所以水浒传从来没有被封禁。我们只好把对他这做好事不留名的做法表示理解,把对水浒传作者的崇敬,寄托在施耐庵、罗贯中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