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显示,我国GDP比上年增长8.1%,人均GDP突破8万元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新突破,背后离不开区域经济的稳步提升和支撑,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十年gdp增速城市排名?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十年gdp增速城市排名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显示,我国GDP比上年增长8.1%,人均GDP突破8万元。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新突破,背后离不开区域经济的稳步提升和支撑。
2021年,GDP万亿城市再添新员。自2006年上海率先突破GDP万亿大关,开启城市经济规模万亿时代,在过去10年中,我国“万亿城市俱乐部”快速壮大,从2011年的6座万亿城市扩容到24座。
我国城市发展出现怎样的格局?哪些城市新秀“弯道超车”?他们又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用数据解码万亿城市背后的发展密码。
2021年我国经济实现新突破
GDP和人均GDP创10年来最大单年增幅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8.1%,经济规模达114.4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中,人均GDP突破8万元,达到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
在过去10年中,我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数据发现,在2011年至2021年中,我国GDP从2011年的48.3万亿元增至114.4万亿元,增幅达136.8%。而人均GDP从3.6万元增长至8.976万元,增幅达123.2%。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我国GDP增加13.8万亿元,年人均GDP增长9148元,均创10年来最大单年增幅。
双双迈入“4万亿时代”
北京上海“凭什么”?
2021年,上海、北京GDP双双突破4万亿元,开启城市经济规模“4万亿时代”。如果把这24个万亿城市看作一个班级,北京和上海就是位居前列的优等生,不仅产业发达而且成长迅速。北京和上海分别用4年和6年时间突破3万亿元,而突破4万亿元又分别仅用了3年和4年时间。
北京和上海GDP大幅迈进,背后有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坐拥特斯拉、大众等汽车制作企业的上海,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增长1.9倍。而北京医药制造产业在疫苗生产带动下比2020年增长2.5倍。同时,北京、上海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均增长较快。
“四万亿俱乐部”之外,位居第三位的深圳,GDP在2021年突破3万亿元。成都距离“2万亿关口”只差83.02亿元。而2022年,成都GDP增长率预计目标为7%左右,有望在今年突破“2万亿关口”。
在城市群分布上,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数据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数量领先,占据8席,其中上海GDP总量全国排名第一。珠三角城市群中有4座城市GDP突破万亿元,其中包括刚刚晋级的东莞。而京津冀城市群、成渝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均有2座GDP万亿城市。
万亿城市“排位战”
哪些城市“弯道超车”?
从2016年到2021年,这24个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一线城市排位战,第一第二排名稳定,重庆紧随其后。自2017年深圳超过广州成为经济排名第三的城市,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稳居前列,并与其他城市拉开差距。在2016年至2020年,重庆“弯道超车”紧追广州;2020年,广州GDP仅高于重庆16.21亿元;而在2021年,两者差距被拉开,扩大至337.95亿元。
中位城市变动不大,杭州、南京、宁波在过去五年中保持上升趋势。紧随广州其后的重庆、苏州、成都保持在第5至7位。杭州作为第10个GDP破万亿的城市,借助数字经济发展上升至第八位。2016年GDP突破万亿元的南京,经过4年,跻身全国前十。宁波上升位次最多,2018年宁波GDP突破万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而在2019年便上升2个位次,至第12名并保持。
GDP处于1万亿元至1.2万亿元之间的城市竞争激烈。2020年,泉州、济南、合肥、南通、西安、福州跨入“万亿俱乐部”。到了2021年,济南超过泉州,但与佛山仍有724.32亿元差距。合肥紧咬济南,在超越泉州的同时,不断缩小与济南的差距。合肥距离济南的差距从2020年的95.19亿元缩小至19.42亿元。
信息服务业的大幅增长,成为这些城市GDP增量的主要助力。从GDP增量上看,2016年至2021年,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四座城市的GDP增量在五年中均超万亿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上海、北京、深圳、重庆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率都超过两位数。北京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535.3亿元,与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成为第三产业主要支撑力量,贡献接近七成增长。
这5年间,福州发展速度位于24个城市中第一,5年中GDP增长高达82.72%。此外,新晋GDP万亿城市增速普遍较快。除福州外,济南、合肥、西安、泉州都是2020年的GDP万亿城市新秀,增长速率均在70%以上。
2021年GDP增速12.2%
武汉GDP位居“万亿城市”第一
24个GDP万亿城市中,有17个城市GDP增速高于全国。武汉2021年GDP增长率最高,达12.2%,与2019年相比,GDP总量增长6.7%。
武汉快速发展的密码是什么?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工业产值和投资共同提速武汉经济。
2021年武汉工业增加值增速达近9年最高值,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最多。据2021年武汉经济运行数据,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4.6%,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36.7%。武汉拥有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三大产业集群,超过85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武汉的城市创造力。
此外,科创能力和工业技术改革也在持续为武汉发展提供动力。高新企业的发展背后是创新研发。2021年,武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59.5%。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突破100G硅光芯片等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武汉开展华星光电T4、中韩石化乙烯脱瓶颈改造项目、国药疫苗扩产项目等一批10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投产,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9.9%,占工业投资比重45.2%。
无锡人均GDP16.58万元
超北上广深成全国第一
从城市经济总量上看,北上广深地位遥遥领先。而江苏无锡人均GDP 165851元,超过北上广深,成为全国第一。北京人均GDP为164889元,位居第二。深圳、上海、广州,分别位于第4、第6、第8位。
制造业是无锡的强项。2021年无锡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制造业增长12.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最快。此外,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4%。
服务业也是无锡发展的重点。服务业固定投资额占比60.7%,同比增长16.7%。与此同时,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比去年增长24.6%,营业收入为1454.03亿元。
不仅是无锡,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均GDP普遍较高。排名前八的城市中,除北、广、深外,其余均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联动方面,长三角地区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产业协同性,各地产业互补,发展相辅相成。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三省一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是长三角城市的共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各地的特色产业可以互补。
以芯片产业为例,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英曾表示,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1/4、拥有国内40%左右的产业人才、集聚超过700家行业重点企业。同时,江苏无锡的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内影响力日益增强,拥有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一方面两者之间形成互补,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其他城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同时,在生物医药方面,江苏无锡、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也能助推上海落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浙江数字经济发展蓬勃,制造业基础较好,在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给其他地区提供经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作为安徽的优势产业,能与上海的汽车制造业协同发展。
万亿城市新秀——
福州扶持龙头 宁波依靠“小巨人” 合肥投资科创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多个城市GDP有较快增长,其中福州、宁波和合肥,都成为经济发展“新秀”。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城市发展策略:福州扶持龙头企业,宁波依靠“小巨人”企业,而合肥则着重于投资科创新兴产业。
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福州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外,2016年-2021年,福州GDP增长率维持在8%左右,均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
扶持龙头企业成为福州拉动经济的重要策略。福州拥有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五大千亿产业集群,136家工业龙头企业。数据显示,福州龙头企业全年产值增长26.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1.2个百分点。冠捷电子、金纶高纤、永荣控股集团等企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作为临海城市,福州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其鱼糜制品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产值居全国第一。“十三五”时期,福州开展“海上福州”行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据福州海洋与渔业局预计,2021年福州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持续保持在福建省首位。
同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福州也是货物物流的重要枢纽。自2018年起,福州的货物吞吐量增长均在两位数;2020年,全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9943.63万吨,增长高达17.05%。
宁波与合肥也一直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依靠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宁波制造业转向高质量发展。2021年宁波拥有6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成为全国数量最多的城市。同时,经过1年,宁波新增127家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量达182家,位居全国第三。
这些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使得宁波制造业保持高质、高量发展。2021年宁波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1.2%。
未来几年,宁波依旧将持续发展高质量制造业。据宁波出台的《聚焦关键核心技术 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行动方案》时间表,预计到2025年,宁波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130家,单项冠军企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度超过40%。
与宁波不同的是,合肥的潜力在于新兴产业崛起。
合肥工业增速创下10年来新高,汽车制造、光伏及新能源产等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66.6%。据2021年合肥经济运行情况,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工业增速分别位于全国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第2位。其中,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48%、68.6%和20.5%。
新兴产业兴起的背后是科创能力的发展。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30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69家,其中科创板公司13家,数量位于全国第五,主要涉及高端装备制造、化工领域、节能环保等领域。合肥通过企业创新,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