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全国各地已经有十几个省份相继降雪,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地区。下雪的日子里,户外的重要游戏之一就是堆雪人,这可是老少咸宜的运动,而且这个冰雪项目在我国开启的时间也非常早。本期大锤说史,大锤就为您讲述,在我国古代,堆雪人的历史。
在文献记录中,我国古人堆雪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不过,那时候的古人,堆的并不是雪人,而是雪狮子。
北宋成书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说,每年冬季腊月,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城里的土豪富裕人家,遇到下大雪的日子,就会举行酒宴招待亲朋故旧吃吃喝喝,同时要堆雪狮,装上雪灯。
到了南宋成书的《梦粱录》,在南宋都城临安的富豪士绅们,延续了北宋时期的堆雪狮传统,一样要在冬季腊月下雪的日子里组织酒宴吃喝玩乐赏雪景,同时仍旧要堆雪狮,此外还增加了堆雪山的项目。
同样是南宋成书的《武林旧事》中,则详细记载了当时南宋皇宫赏雪的基本流程:每到下雪之时,宫里要堆大大小小的雪狮,并且要在雪狮子身上装点各种金玲彩线,作为主要的人造雪景来观赏玩乐,此外还要搭配雪花(这个不是下雪的雪花,而是用雪堆砌雕塑成仿真的花朵)、雪灯、雪山等等。
通过这些文献记载,后世的学者们大致可以推断出,在两宋时代,上至皇帝,下至商贾富人,都已经普遍有在下雪天堆狮子的习俗了,而且这个习惯的形成看起来也比较稳固,已经同步出现了与雪狮子共存的一些评论性内容,比如北宋诗人张耒[lěi]就写过一首《戏作雪狮绝句》,诗是这么说的:“六出装来百兽王,日头出后便郎当。争眉霍眼人谁怕,想你应无熟肺肠。”意思就是人们用六出雪花堆出来的雪狮子,看起来是百兽之王,挺吓人的,实际毫无威胁,太阳一出来,雪狮子就得玩完。
雪狮子在两宋时期的普及,也引发了一些民俗谚语的出现。比如古典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以及三言二拍等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一句民谚,叫做“雪狮子向火”,这就是形容一个人腰松胯软、膝盖中箭当场就跪了。
比如《西游记》出现这句谚语,就是在唐僧师徒四人途经女儿国的时候,女儿国国王前来迎接唐僧,书中描写女儿国国王长得非常漂亮,比肩昭君西施,面对这等超级美女,这边的正主唐僧还没有什么反应呢,那边的猪八戒看着女儿国国王,已经暴露出一副色迷迷的表情,书中写道:“那呆子看到好处,忍不住口嘴流涎[xián],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
我国古人的堆雪狮子游戏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我们后世更熟悉的堆雪人游戏,终于在堆雪狮子的基础上,出现了。
比如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的情节中,林黛玉向众人描述史湘云在冬季正月里闹过的一桩糗事:当时史湘云穿了贾母的一件簇新的大红猩猩毡斗篷,用汗巾子拦腰系上,和丫头们在后院子里扑雪人儿去,结果跌倒弄了一身泥水。当然,到了清代,堆雪狮子活动依旧存在。
清初的褚人获就记载过一次京师大雪,孩童们争相在街头堆雪狮子。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的一些戏剧中还出现了孩童既要堆雪人又要堆雪狮子的记载。
比如在当时的一出戏里,就出现了阿大阿二两个顽童在雪后跑到街上来玩耍,阿二提出要堆雪人,阿大不同意,说他想堆雪狮子。最后两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先堆雪人再堆雪狮子。后世学者推测,清朝之后开始出现的堆雪人,可能是国外同类习俗在当时传入中国的一种体现。
说到这里,大锤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国古人在更长的历史时间里,更喜欢的是堆雪狮子,而不是雪人,又或者古人为什么塑造的雪狮子,而不是雪老虎呢?
从直接来源来考察,当时雪狮子最初普及的阶层,更多是达官显贵乃至皇宫贵人的家眷,他们模仿自家门口的狮子来堆砌雪狮子,同时狮子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有祈福平安等吉祥寓意,这一点也颇受达官显贵的欢迎。
从历史角度来说,我国历史上是没有狮子的,历史文献中的狮子基本都是外来进贡的。正因为是贡品,所以狮子在我国历史中一直都是有尊贵、权威的意味。
到了唐宋时代,狮子形象完成了祥瑞化、宠物化的艺术发展,成为达官显贵用来镇宅祈福、追求祥瑞的装饰性道具,而这些石头雕塑的狮子,就成为了街头孩童们雪后堆雪狮的直接参照模特。
另外,还有一个客观的技术性原因,那就是作为雪狮子模特的石狮子,在雕刻塑造时工匠们已经充分考虑了结构的稳定性,基本这些石狮子的造型都是比较稳固的。
而这一点,在堆雪狮子时尤为重要,毕竟要用松软的雪来堆砌而不是坚固的冰,如果造型太突出太单薄或者太复杂,堆出来的作品就容易垮塌。
从现实考虑,照着石狮子来堆一个结实的雪狮子,总比堆一个四蹄站立的长颈鹿,更结实更不容易垮塌。
这一点我们在清代文献中也能够找到作证,比如清朝乾隆皇帝曾经在一次雪后组织游乐,他让人堆了雪狮子等常规操作,还让人堆了两匹雪马,这样以来,雪马的四条腿就是关键了,如果弄成写实的四条腿,四根雪柱子镂空,那雪马的身子很可能就塌了——正是为了防止垮塌,这两匹奉旨堆的雪马,都是卧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