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岛屿读书#
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1949年,梁晓声出生在一个穷苦人家。父亲都是文盲,父亲常年在外地务工,常常是母亲拉扯着5个孩子在家。
梁晓声母亲和孩子
梁晓声的姥爷,当过私塾老师,梁晓声的妈妈,虽大字不识一个,却能把从姥爷那听来的故事,娓娓道来,在梁晓声的心中,洒下文学种子。
那时侯,全国人民都饿肚子,梁晓声一家,也常常需要借钱,才能勉强维持温饱。但母亲在孩子的教育花费上,却从不叫苦。
读书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1960年,正上小学的梁晓声,想让母亲给自己买支好钢笔,然而,性格温柔的母亲,却只回复了他两巴掌。气愤的梁晓声夺门而出,决定自己去挣钱。
梁晓声一路跑到大桥坡下,准备有人需要推车时,自己帮人推车赚钱,之前他看到过别的大孩子,也这么干过,总能得到几分几角的报酬。
等了好久,他都没有等到生意。
天下起了大雨,他终于看到一个车主,拉着一车沉重的货物过来,这人的身子,差点快倒向地面了。
梁晓声赶忙奔到车后,主动帮车主推车上桥。
刚推到桥上,还没来得及休息,车却很快失控的冲向了车桥的下坡,车主也被车子带离了地面。
所幸后来车慢慢停了下来,梁晓声气喘吁吁的追上去,找车主收钱。
两人一抬眼,都惊呆了。
那个淋的一身湿的车主,竟是自己瘦弱的母亲。
而母亲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为了能得到钢笔,居然也自己出来挣钱了。
原来,那天,母亲承诺梁晓声,等到爸爸寄钱来,再买笔。
因为母亲才厚着脸皮,从街坊那里借到钱交房租,再没有多余的钱了。
可梁晓声却哭闹着,非要马上买,母亲急了,一气之下,就打了他2个耳光。
梁晓声回忆母亲
当看到梁晓声哭着从家门跑出去,她的心也被刺痛了。
她决定无论如何,只要儿子想读书,自己一定要给儿子买上一支好钢笔。
那天,母亲用拉板车的钱,给梁晓声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支钢笔。
母亲用自己的见识和辛苦劳作,教育梁晓声:一定要好好读书。
而梁晓声也没辜负母亲的期望,他用这支笔,写了20多年,写出一篇又一篇的长篇小说。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梁晓声从小要帮家里劈柴、买米、买煤,剩下的几分钱,母亲知道他爱看书,常常让他留着。
梁晓声用这些钱,积攒了30本小人书,这是他全部的精神财富。
有一次,梁晓声在火车站附近,准备租书换点钱,却被站警以扰乱秩序为进,全没收了。
这30本书被视为他的财富,一下子全没收了,他觉得一下子变成了穷光蛋。
母亲见他一蹶不振,拉着他赶到派出所,想讨回那30本书。
可母亲说尽了好话,站警仍不同意归还,梁晓声放弃了,他小声跟母亲说:
"妈妈,我们回家吧!"
"不,我一定要要回书。"
母亲知道,她要守护儿子的书。
她倔强的坐在派出所台阶上,从白天直到深夜,最后,站警无奈地把书还给了梁晓声。
母亲搂着梁晓声,梁晓声搂着他的书,两人像凯旋的战士,肩并肩回家。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梁晓声一家7口,靠着父亲40元的工资,总是不够用,街道上看他家困难,又让母亲在街道作坊当了临时工,每月17元工资。
那段时间,梁晓声在广播电台里听到《青年近卫军》连载,他日思夜想,要能拥有这本书该多好!
可书价1.5元,是母亲2天多的工资,父亲很反对他看闲书,他忐忑不安地,想去母亲那碰碰运气。
梁晓声在震耳欲聋的作坊角落里,找到了埋头在缝纫机前的母亲,他刚怯生生的说出,要拿1.5元买《青年近卫军》,一旁的工友就训斥起了他:
"你妈供你吃,供你穿,还要供你上学,你看看一天多累,你还要花这么多钱买闲书。"
可梁晓声的母亲却笑着说:
"闲书里也有营养,读书总是有好处的。"
说完,从衣袋出掏出一叠毛票,凑了1.5元给了梁晓声。
梁晓声后来回忆说,当年他15岁,看着拮据的母亲,这么辛苦的工作,挣到的一点点钱,也要满足自己读书的愿望这令他感到深深的自责。
书籍改变了梁晓声看世界的眼光,让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所作为,而母亲,成了那个时代,守护孩子书籍的忠诚卫士。
学问是光明,愚味是黑暗,念书吧!
在那个年代,学校在烧书。自己不烧,别人会到你家里查抄,结果还是免不了被烧。
梁晓声那引以为傲,靠打工攒下的三十几本长篇小说,成为了"毒草"。
当别人敲开梁晓声家的门,准备搜查出书烧时,母亲一脸镇定地,端出一盆纸灰:
“我儿子的书,我已经烧了,烧光了。"
"不可能,这院子里,你孩子买的书最多。"
"烧了十来盆灰呢!留了一盆给你们检查的。"
母亲老实的样子,让检查的人相信了她的话,她用一堆烧成灰的旧报纸,保住了梁晓声的精神财富。
下乡时,梁晓声把这些书籍,放在一个箱子里,上了锁,钥匙交到母亲手里,嘱咐妈妈,一定不能让别人打开。
母亲郑重地接过钥匙:“你放心下乡去吧!若是咱家失火了,我也吩咐你弟弟妹妹们先抢救那箱子。”
母亲忠诚地把那箱书,放到了床底最里面,直到12年后,完整的交到梁晓声的手上。
梁晓声曾在《朗读者》中告诉董卿,当年母亲保管的那个箱子,曾是他全部的世界。
既使当年保留下这些书,母亲会面对风险,她仍然坚定选择,守护孩子的精神财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梁晓声努力学习阅读的过程中,他的母亲一直充分理解孩子,尽她所能帮助孩子。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知识一天天丰富,仿佛农民的庄稼日渐成熟,梁晓声的母亲是愉悦欢喜的。
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没有母亲的帮助,梁晓声的心灵将会是一片荒漠。
母亲的爱,如润雨细无声,既使母亲是文盲,母爱的强大力量,助推着梁晓声走向一路开挂的作家之路。
1982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1984年《今夜有暴风雨》获全国中篇小说奖。
1983、1984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分别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1985年《今夜有暴风雪》获第五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1988年《雪城》获第六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
2001年《双琴祭》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凭借《人世间》,梁晓声成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人世间》被搬上屏幕后,更成了2022年的热播剧。
《人世间》剧照
1997年,梁晓声母亲去世。
9年后,57岁的梁晓声,认了一位朋友的母亲作干妈。他说:
"我没想到自己50多岁的人了,还能认个干妈。我一直想要在母亲面前,做个最好的孩子,可母亲已经不在了。"
为了怀念母亲对他的教诲,梁晓声写下了《母亲》,他的《慈母情深》,更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感动着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
梁晓声评价母亲:
"母亲是我文学的引路人。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可母亲不会。父亲认为读书没用,要学会用自已的体力赚钱,但母亲相信读书是孩子最该走的路。我很庆幸,自己受到更多的,是母亲带给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