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诚然,苏轼虽然在文学和艺术上均有着很高的成就,但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从北到南,从大陆到海岛,越贬越远,越走越荒。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苏轼来说,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官场的失意,并未摧毁苏轼的人生,相反的,他的大多数惊世名篇,都是创作于被贬期间。更重要的是,苏轼还把谪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走到哪,吃到哪,吃美了便乐不思蜀(苏轼还真是四川人),竟爱上贬谪地,舍不得走了。
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发明了东坡肉,写下了《猪肉颂》。
苏轼被贬的第一站是黄州,即如今的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刚刚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的他,丝毫不减雅兴,初到黄州便写了一篇《初到黄州》(有点像病句,但不是病句,哈哈),诗曰: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来到黄州贬所,苏轼看到的既不是贫寒,也不是荒凉,而是“鱼美”和“笋香”。这就是苏轼,爱美食,爱生活,永远不失热情与热爱。
黄州四年,是苏轼的创作井喷期,他的大多数名篇都诞生于此,比如我们熟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其中,亦不乏美食佳作,其中比较典型的便是《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小词(也可称之为打油诗)非常浅显易懂,笔者就不逐句翻译了。事情是这样的,苏轼来到黄州,身份是谪客,官职是团练副使,实际上是虚衔,几乎没有俸禄,唯一的好处是,因为没有实权,所以比较闲。
黄州期间的苏轼非常穷,但身为吃货的他,无肉不欢,由于吃不起羊肉,便只能吃“价贱如泥土”的猪肉。在当时,富人是不肯吃猪肉的,而穷人呢,又不会烹饪猪肉。苏轼为了解馋,竟然自己琢磨出一种独特的烹调方法,做出的猪肉口感软糯,味道鲜美,这便是我们如今说的东坡肉。《猪肉颂》中的“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说的便是烹调东坡肉的核心要领。
感谢苏轼的黄州之旅,为我们贡献了好吃的东坡肉。
被贬惠州期间,苏轼爱上了荔枝,写下了《惠州一绝》。
苏轼被贬的第二站是惠州,即广东省岭南地区。宋朝时,岭南两广一带还是蛮荒之地,所以很多罪臣都被流放至此。其他官员被贬到岭南,感受的都是瘴气弥漫,气候不适,而苏轼却在此发现了心头挚爱——荔枝。
苏轼真是爱惨了荔枝,他写过很多关于荔枝的作品,比如,第一次吃荔枝,他便写下了《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多次在诗文中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比如《新年五首》、《赠昙秀》、《和陶归园田居》、《食荔枝二首》等。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语文课本里的那首《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荔枝因苏轼的名篇一炮而红,热度持续了九百多年,至今未散。苏轼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写出如此深入人心的荔枝赞歌了。
除此之外,苏轼在惠州还发明了一道名菜——烤羊蝎子。(苏轼:请叫我“羊蝎子之父”!)
被贬惠州期间,苏轼仍然买不起羊肉,为了解馋,只能把剩下的羊脊骨买回家。羊脊骨虽然没肉,好在苏轼善于制作美食,在《与子由书》中,苏轼把烤羊蝎子的独家秘方传授给了弟弟苏辙,大概做法就是将羊脊骨煮熟,过了水,洒上酒,抹上盐,烤至微焦,肉虽然少,但是味道极美,有螃蟹的味道。
被贬儋州期间,苏轼迷上了生蚝,写下了《食蚝》。
苏轼被贬的第三站是儋州,即现在的海南岛。吃海鲜,自古以来都只盛行于东南沿海地区,作为内陆人的苏轼,若不是拜被贬所赐,断然不会有如此口福。被贬儋州期间,苏轼吃海鲜算是吃美了,其中他最钟爱的便是生蚝,即牡蛎,我们大连人称之为“海蛎子”。
苏轼写了篇《食蚝》,内容非常简单: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 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不难看出,苏轼又发明出一种生蚝的新鲜吃法——肉与浆入与酒并煮。又一道美食横空出世!
据《清暑笔谈》记载,苏轼还曾特地写信给三儿子苏过说:“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大意就是,不要告诉朝中那些当官的儋州生蚝这么好吃,我怕他们都抢着被贬官来到此处,跟我抢夺这人间美味。苏轼此言,固然有调侃的成分,但仍可见他对生蚝的喜爱。
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三次被贬发明了三道菜,对苏轼而言,无论黄州、惠州还是儋州,有美食的地方就是天堂,标准吃货无疑。
参考资料:《苏轼文集》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