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其一生仕途坎坷,为地方官时颇有政绩,但是却不适应错综复杂的朝堂政治斗争,经常因为自己针砭时弊的诗词和言论,陷入到新党和旧党的政治斗争漩涡当中。大概上天给了他如此横溢的才华的同时,也不得已为他关上了一扇叫做“圆滑通融”的性格之窗吧。说起苏东坡在朝堂的挫折,最为著名的就应该算是【乌台诗案】了。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苏轼【乌台诗案】之后所做的词。
▲苏世画像
乌台,也就是御史台,是北宋时候专职监察的机构,是替皇帝监察百官的。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在上书宋神宗的《湖州谢上表》中,忍不住写了几句牢骚的话,被当时的新党人士抓住漏洞,说他妨碍新政,影响恶劣,随后又不断找出他诗词中的“疑似讽刺”话语,不断攻击他。苏轼虽然为此被迫入狱百天,但是也受到了各方的营救。可有意思的是,替苏轼求情,使得苏轼从轻发落的人正是那些他口中讽刺的“新党之人”,比如王安石、章惇等人,而平时苏轼引为知己的旧党人士反而躲之唯恐不及,人情冷暖由此可见。
苏轼最终从轻发落,被贬黄州。
▲苏轼画像
黄州第三年的某一日,苏轼和自己的朋友们外出游玩,然而风雨突至,众人皆狼狈,苏轼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先是介绍了这次出行的时间、地点以及随行人员,说了为什么写这首诗,也就是作者的写作起因是什么。三月七日那天,苏轼因为被贬在黄州做黄州团练副使,官微言轻,还要受到黄州各级官员的监视。处于人生的低谷,所以烦闷之余,他带着朋友们到沙湖附近游玩,结果老天爷一声招呼不打,就下起了磅礴大雨,伴随而来的还有狂风不止,由于仆人们拿着雨具离开了,他们没有可以遮雨的工具,瞬间就成了落汤鸡,同行之人都觉得非常狼狈。但苏轼就是苏轼,那个豪放不羁,不怕风吹雨打的苏轼,他毫不在意。等到雨停了,苏轼便做了这首词,记录了当时的感受。
▲滂沱大雨的意境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此句非常形象,就好像看到苏轼走在雨中,张开怀抱,抬头看向那漫天狂乱的风雨,告诉自己和友人,不用理会那狂风吹乱树林,暴雨痛击树叶的声音。为何不迎接这大自然狂躁而壮阔的一面呢?何不从容漫步用大声咆哮来回应这激荡的风雨呢?读罢,一股豪情壮志油然而生,就犹如那在暴风雨中海燕一般,咆哮着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的海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平常人都希望在这暴雨中快点归去,“快马加鞭归家”自然远远好过“竹杖芒鞋淋雨”,但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我苏轼会怕吗?比这更大的人生风雨都没有把我打趴下,更何况这山林之风雨呢?谁怕?一蓑烟雨任他风吹雨打,我照样从容坚定过我的一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虽带有比较,但是却没有落差感,原先苏轼没有被贬之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那是何等的豪放。但是如今即使只有“竹杖芒鞋”,即使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打击,如此不如意之下,却也能够不抱怨,坦然处之,这难道不正是另一种意味的豪放与豁达吗?此种境界,可以说比之前者更胜一筹,返璞归真。
▲竹杖芒鞋意境图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豪情壮志已过,凛冽的春风吹醒了苏轼,让他感到寒冷,而山头逐渐出现的斜阳,却带给他暖意。人生不也总是如此跌宕吗?起起落落,绝望中总孕育着希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句颇有点辩证法的味道,事物的变化需要看到它的两面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待困难泰然处之。
▲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刚才来时风雨交加的情景,此时都已经归于平静,归去吧,管他是风雨还是晴天。这句话颇有点禅机在里面,自然界之风雨,即使再狂暴,再厉害,也终究有归于平静的那一刻,那我苏轼人生中的风雨,又算得了什么呢?它们迟早也会归于平静,所以只需要坦然处之便好,如此,才能够得到自在。“风雨”或是“晴天”都是人生必有之经历,坦然处之,则自然能够宠辱不惊超然物外,此刻的苏轼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空灵,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一场风雨以后,苏轼还是那个豪放的苏轼,他的诗词也依旧豪放,只不过,多了一分超然与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