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5月30日,俄罗斯探险家科兹洛夫带领的探险队,顶着烈日来到了一座白色的佛塔旁边。这座佛塔坐落在中国西北一座叫作哈拉浩特的古城西墙约四公里的一处干涸河岸之上。
科兹洛夫
在此之前,科兹洛夫的团队已经在哈拉浩特古城中发掘了数日,但大都徒劳无功,科兹洛夫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城外。
科兹洛夫考察时的哈拉浩特古城
随着佛塔被一点点打开,所有人都被惊呆了。展现在众人面前的简直是一个文物仓库,大量的手稿、经卷、书籍、卷轴、佛像堆放在一起,塔中间还有一具双手合十盘腿而坐的女性骸骨。
佛塔发掘现场
经过后期考证,这些资料大都是属于西夏时期的文物,中国历史上一直缺失的西夏历史的面纱就此被揭开。因为资料过于详实,引起了大量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西夏学也因此形成并成为一门显学。
黑城出土的文物资料
西夏双头佛(黑城出土)
唐卡(黑城出土)
阿弥陀佛显圣图绢画(黑城出土)
这座名为哈拉浩特的古城就是现在的黑城遗址(哈拉浩特是其蒙古语音译),又称黑水城,坐落在现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城南20km的黑水河畔。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中段,先后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至甘肃省金塔县湖西新村后分为东西两支,西支称西河、木仁高勒,向北流注入嘎顺淖尔(西居延海);东支称东河,也叫额木纳高勒,向北流注入苏泊淖尔(东居延海)。黑水流至金塔县鼎新镇后,沿途地势趋于平坦,河道时常发生改变,河水随处散溢,所以水面看似宽阔平坦,却因太浅而无法行船,故而得名“弱水”,又因流经大片荒漠戈壁时,冲刷携带大量泥沙,故被称为弱水流沙。《西游记》中的流沙河,就是以弱水为素材创作的:“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漂不起,芦花定底沉。”
黑河下游流经的地区在古代被称为居延,是河西走廊通向漠北的主要通道。“居延”一词为匈奴语,《水经注》解其意为弱水流沙。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朝开始在居延屯兵戍边,修筑了障塞、烽燧等军事设施。自汉代兴起的丝绸之路,其中一条线路就是从甘肃向北经居延地区中转,再从这里向漠北进发,过往的行人、商队均要在此补给,才能继续向戈壁进发,去往广阔的草原深处,然后再走向中亚、欧洲。在这一区域内,至今仍遗存有大量历朝历代的历史遗迹,这些遗址被统称为居延遗址,包括著名的居延汉简,而黑城遗址也是居延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弱水流沙胡杨林
西夏至元代是居延地区继两汉后又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西夏在建国初年李元昊时期就在居延地区设立了黑水镇燕监军司,属于西夏十二军司之一,机构设置在黑城。黑城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建城,尽管城市规模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廓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到西夏鼎盛时期时,黑城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逐渐变成一座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的繁荣城市,这种情况大约持续了近200年之久。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南征西夏,首先便攻克了黑城,并由此南下,直捣西夏国都中兴府(今宁夏银川),次年,西夏灭亡。元朝建立后,由于黑城是漠北通往内地的重要交通枢纽,1286年元世祖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元朝统治者不仅派遣了大量军队来黑城驻防,还从各地迁来许多汉族和蒙古族人,来这里与当地人共同发展农牧业生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来的黑城已不能满足需要。元朝政府于是在西夏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了扩建改造。
扩建后的黑城,东西宽约420米,南北长约375米,是西夏时城池面积的3倍。城内设有4条东西向主干道,6条南北向大路。城墙高达10米,城内有登城马道7条,东西城门各一座,并在城门外加筑了瓮城。城四角建有向外凸出的圆形角台,城垣外墙体四周设马面19个。
黑城遗址平面图
城区内分布有街市、官署,驿站、学府、寺院等区域和百姓、官员、兵卒的住宅区。街道两侧,布满了各种店铺,有饭馆、客栈、钱庄、杂货店、衣帛行、马具作坊等,并有马市、柴市及交换农牧产品的互市场所。不仅城内十分繁荣,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区和繁华热闹的街市。当时居住在黑城一带的固定人口约有七八千人。
城内外建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建筑,其中以佛教建筑最多,占地面积也最大。在西北角的城墙上,至今还耸立着5座覆钵式白色佛塔,最高的一座达13米。佛塔用土坯垒成,虽经数百年的风沙侵袭依然耸立云端,成为黑城的地标性建筑。城外西北角残存两列南北向的覆钵式白色佛塔12座,西南角有1座穆斯林礼拜寺,南墙外有1座覆钵式白色佛塔。
黑城卫星图
城外西南角的穆斯林礼拜寺
元朝时期的黑城,不仅是一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繁荣城市,而且还是当时北连漠北、西通西域、南接河西、东抵河套的交通要塞和元朝西部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是这个时期从西域经过黑城到达元朝的上都城,《马可波罗行记》把黑城也称为“亦集乃”(即额济纳)。
好景不长,明洪武五年(1372年)黑城被明朝征西将军冯胜攻破,蒙古势力退回到漠北深处。因为黑城距离明长城太远且离蒙古高原太近,另外黑水河改道后城区附近再无水源地,明朝随即放弃了这一地区,将边民内迁,此后黑城便在尘封的历史里沉睡了五百多年,大漠的风沙逐渐掩埋了一度喧嚣的古城,直到科兹洛夫探险队的到来。
科兹洛夫把这座带给他巨大惊喜的佛塔称为“辉煌舍利塔”。在这座 “辉煌舍利塔”中,共出土书籍、经卷等2.4万卷。巨大的惊喜使他们忘乎所以,以至没有按照考古学的操作规范对发掘过程作详细的记录,而是把文物都混在了一起,也给以后的研究造成许多困难。
科兹洛夫最后动用了40头骆驼,但依然无法将所发掘出的文献、文物全部都运走。科兹洛夫随即决定,将剩余物品,包括一尊大佛塑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掩埋起来。他计划以后再来考察时将它们挖出运走。17年后的1926年,科兹洛夫再次来到了黑城,让他无比遗憾的是,沙尘暴和流沙破坏了当时留下的一切标记,他始终没有能够找到他上次发掘时所埋藏下来的大佛塑像和其它物品。它们也许至今仍然埋藏在那里,被厚厚的沙层所覆盖,等着后人去发现和研究。
佛像(黑城出土)
科兹洛夫从黑水城盗掘的文献有举世闻名的西夏文刊本和写本达8000余种,还有大量的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波斯文等书籍和经卷,以及陶器、铁器、织品、雕塑品和绘画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文献数量很大,版本大都完整,是研究西夏王朝甚至于和西夏王朝同时的宋、辽、金和元朝历史的“无价之宝”。在成堆的文献中有一册非常重要的文件就是《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文、汉文的双解词典,也成为破解西夏文字和历史的最重要工具。
番汉合时掌中珠
这批文献数量之多世所罕见。仅仅是为这些文物整理一个粗略的目录,俄国学者就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直到苏联解体之后的1996年,俄国才初步完成文献的整理工作。截止到现在,俄国方面出版的文献仅十余册,且是价值相对较小的部分,大量珍贵的黑水城文献至今尚未出版,这也导致了对西夏历史的进一步研究进展缓慢。
黑城遗址也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城墙、角楼、马面、瓮城等建筑都保存的非常完整,只是在城墙之外,沙丘已经完全和城墙连成一体,黄沙已经爬上了十米高的城头。
城里面几乎被黄沙淹没,目所能及之处皆是黄沙,但在黄沙之中依然可以看到城内的各条街道和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最明显的就是各种佛塔,在西北角的城墙之上,5座覆钵式佛塔古朴、圆融、安详,虽经数百年的风沙侵袭,今天依然耸立云端,成为黑水城独具魅力的标志。
至于那具端坐在佛塔中的女性骸骨,经过俄国人类学家沃尔科夫鉴定,认为这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又根据佛塔中的佛经批注等资料,史学家推测这具骸骨很可能就是西夏的夏仁宗李仁孝的皇后——罗太后。
罗太后一生笃信佛教,是一位极其虔诚的佛教徒,曾经不惜重金组织抄写、刊印大量佛经。
公元1206年,西夏发生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宫廷政变,仁宗李仁孝去世后,罗皇后的儿子夏桓宗李纯祐继位。但没过几年却被堂兄李安全推翻,经过3个月的幽禁生活后暴毙身亡。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政变的幕后操纵者除了李安全,还有夏恒宗的母亲罗太后。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罗太后为什么会与侄子联手废掉自己的儿子,其后罗太后不知所终。
一部分史学家推测,李安全在兵变前后,很可能用欺骗手段取得罗太后支持,事成后为了灭口,把罗太后关到佛塔中囚禁而死。
但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这座佛塔原本就是罗太后的个人清修之所,在她厌倦了世间纷扰后,自愿在古佛青灯中了此一生,最后以这种特殊的修行方式圆寂于佛塔之中。佛塔中的很多佛经典籍上,跋文或加盖的施经印章均有罗太后的名字,显然不是仓促而为。如果推测正确的话,在被科兹洛夫发掘之前,罗太后已经在佛塔中被静静地守护了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