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讲解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有宗的世界观)
成观法师讲解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有宗的世界观)
2024-11-05 08:26:21  作者:东京物语  网址:https://m.xinb2b.cn/life/kta418261.html


本书作者:罗时宪先生

引子:大小与空有

中国佛学,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自印度传入,以唯识宗为代表,属于原滋原味的引进,称之为“佛学在中国”。一类在中国萌生,以禅宗为代表,属于本土佛学的再造,可谓之“中国的佛学”。

这是以发源地为主线所做的分类。

有趣的是,两类的代表唯识宗与禅宗,恰好反映了佛学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即阐发的角度

当我们介绍一个新事物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做法:

是什么:即从正面的角度,来刻画事物所具备的属性;不是什么:即从反面的角度,来描述事物不具的特征。

这两种做法,为佛陀及其继承者所广泛使用,进而演化出两大佛学流派:

空宗:以遮作表,通过否定的方法来阐发佛学,亦名“中观宗”。有宗:即用显体,通过肯定的方法来阐发佛学,亦名“唯识宗”。

除了不同的阐发角度之外,佛学还有所谓的大小乘之分

大乘:以普渡众生为念,亦称为“上乘、胜乘、第一乘”,或者“北传”。小乘:以自我解脱为主,亦称为“二乘”,因暗含贬义,如今多称为“上座部”,或者“南传”。

这里的乘,指运载工具,譬喻佛法济渡众生,像舟和车一样,能载人由此岸到达彼岸。大乘,便是能够运载无量众生的意思。在中国流传的佛学,以大乘为主,大概因其更加契合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理念。

通常对佛学的理解,偏重于空的角度。所以,从有的角度来阐发的唯识宗,对于全面理解佛学,有着独特的意义。

机缘巧合,两个月前,我的站桩老师钟鹰扬先生分享了一套四本的《唯识方隅讲记》。这套书,是罗时宪先生,关于唯识宗的入门著作《唯识方隅》的详细讲解,正好满足了我一探唯识的心愿。

接下来,就让我们切入本文的主题,领略大乘有宗的世界观吧。

现象 · 本质

在开始具体的世界观阐述之前,我们先来界定一对最基本的概念:现象与本质。

在佛家,把所有的东西,叫做。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事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做有为法,即这种东西是由许多条件配合造作出来的。这些条件,佛家称之为

凡是有为法,由于配合造作的条件是会变迁的,因而不能够永久恒存。譬如一本书,买来的时候是崭新的,洒上了水会留下斑点,沾染了食物会留下污渍,晒多了太阳会发黄,不小心会撕破几页,靠近火还会被点燃,如此种种,变化多端。

有为法也被称为诸行。行即是会走动的、不是永远停在那里的东西;诸为名词的复数,譬如诸位。诸行,泛指万事万物,相当于现象的世界,简称现象界。

第二类,与有为法相对,称之为无为法。无为即是不造作,无为法即不由各种条件造作出来的、本来就存在的事物,它本身也不造作其他东西。在西方,宗教家称这种东西为上帝、天主、或者造物主。在佛家,叫它为真如,或者空性,或者干脆就叫一个字空。

值得一提的是,佛家的空,并不是什么东西也没有,而是一个无为法。在佛家看来,诸行都是假合,反而无为法,那个空才是真实。

历来的哲学家,关于世界的看法有两类。一类认为现实的世界是完全虚无的;另一类则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实质的。

如果现实世界是完全虚无的,就会陷入所谓的虚无主义。这一点,佛家并不认同。

道理很简单,如果世界是虚无的,自然就不必学佛学了,学了也没有意义。做人也不必太认真,在虚无的世界里认真,又是为了什么呢?打家劫舍是虚无,成贤做圣也是虚无,有道德虚无,没道德也虚无;于是乎,道德的界限与善恶的分野,在虚无中消弭于无形。

所以,在佛家,把那些讲般若空性、却不小心落入虚无主义的人,称为恶取空。恶者,不善也;取者,了解也;恶取空,即对于空的道理,不能很好地了解。在禅宗,把虚无主义叫做顽空,即空到顽劣。由此可见,虚无主义是学佛的大忌。

那以唯识宗为代表的佛家,对世界的看法是什么呢?

现象世界是无常的,却不是虚无的。整个世界,无论是花开花落、日月星辰,还是历史兴衰、文明交替,各种现象都是由真如这个无为法所呈现出来的。

诸行与真如的关系,与柏拉图的经验世界与理念世界的构想,颇为类似。

无常的诸行,即经常变化的各种有为法,其变化的过程有四个阶段:生、住、异、灭,有时候也称为成、住、坏、空,叫做四种有为相

而不变的真如,没有这四种相,是这个现象世界的本质。在哲学里,即是所谓的本体。

凡有本质,必有属性。本质我们看不到,看得到的就是属性。举个例子,水的本质是H2O,而透明、会波动、能够溶解可溶物,可饮用以支持生命等就是水的属性。

在佛经里,一般将本质叫做,属性叫做。体与用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

用不离体,体不离用。用是由体显现出来的,而体必然会显现出用。用即是体,体即是用。强调体与用,同在一处。

理解了体与用的关系之后,再看《心经》中的文字就会明白许多: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种,“A即是B,A不异B”的句式,即是表达属性与本质之间的紧密依存关系。也就是说,世界上既没有“无体之用”,也没有“无用之体”。

用,作为事物的属性,是形而下的,可以通过人的感官加以经验。然而,体,作为事物的本质,是形而上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那如何知道作为本质的体,是否存在呢?

对此,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认为本体存在与否是不可知的。所谓不可知的东西,即我们既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而只能承认自己对它的无知。

举个例子,路上遇到一个人,你不知道他的口袋里有没有钱,这个时候,你既不能说他没有钱,也不能说他有钱,只能承认不知道。

康德提出了一个概念,物的本身(thing in itself),用来表达物体的本质。在佛家,称之为离言自性,即离开概念的本质。康德认为,物的本身是不可知的,我们能够知道的,是物体的属性对于感官的刺激。

比如说,视力正常的人看到了一个红色的物体,红色来自于物体的光线在人眼中呈现的视觉。如果是一个色盲的人,看到的则是灰色。由此,我们就会知道,无论是红色,还是灰色,都只是现象而已,而不是物体的本质。

与康德的本质不可知论不同,佛家认为,真如是可知的。在静坐中,先通过修止,把所有的妄念压低;再通过修观,把所有的执着与概念撇除。这之后,忽然间会进入一种没有概念的境界,没有概念就没有相,那时就是这个宇宙的本体了。

通过修止观,来证知真如,是佛家所特有的。更进一步,当小我散尽、融归大我的时候,便证得了涅槃。

到这里,我们将哲学上关于本体论的观点,做个分类,如下图所示。


本体论的分类

基于这个分类,我们可以把佛学的世界观概括为:世界有本体,本体可证知

三自性 · 空有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若是论起其自性(即本质),可以分为三个大类。

第一类,遍计所执自性

遍计所执者:谓能知之心对所知之境周遍计度,于无处执以为有,或于有处执以为无。

举个例子,就会比较明了。我们知道,有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说法,这里被当作蛇的井绳,就是遍计所执这一类的事物。

对于这一类事物,还有一个通俗的说法:脑补。即大脑基于部分的相似性,以及过往的偏执经验,自发地补足所缺的部分,而实际上补上的这一部分并不存在。

佛家认为,人们通常认为的自我,有些人叫做灵魂的东西,也是遍计所执自性的。造成人身的只是五大堆东西:物质(色)、感受(受)、认知(想)、感情意志(行)、认识力(识)。这五堆东西,整天不断变化,好像汽车的零部件一样,用久了这件坏了就换另一件,没有一件实在的东西。

这类事物,由于是凭空生造的,所以体、用皆无,完全是空的。

第二类,依他起自性

依他起者:即众缘和合所生之法。他,谓众缘。依众缘和合而有相、用体现,无实自体。

这类事物,在现实世界中,数量是众多的。比如,一件瓷器,是在瓷泥、工匠、技艺、机器、火力、资金等诸多依赖条件具备的时候,配合产生的。

如果有任何一个依赖的条件暂时不具备,又或者之前具备现在不具备了,或者不产生,或者产生的事物就会转变。

依赖的条件,称为众缘;条件同时具备,称为和合。众缘和合的结果,就是产生依他起性的结果。

这类事物,本质上是不空的。众缘和合的时候,它就有的。但又不是实有的,因为众缘和合的状态是可以变化的,因而其结果是会坏的,就像瓷器可以老化,也可以摔碎。所以,称之为假有,也叫做幻有。

第三类,圆成实自性

圆成实者:即是真如,宇宙本体。圆,为圆满、周遍;成,谓成就、恒常;实,谓真实不虚。

这类事物,只有一种,即是宇宙本体。在佛家,叫做真如,上一节已有介绍。

本体的三个特征,即是圆、成、实,周遍、恒常、真实。

如果说依他起性是假有,那圆成实性就是实有

我们做个小结,如下图所示:


三自性与空有的关系

从体与用的关系来看,圆成实性是体,即宇宙实体;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性是体上之用,即一切现象。

我们再回到井绳的例子,用它来把事物的三自性做个示例。

遍计所执性:认绳为蛇,甚至会被吓得流汗,实际上是脑补(空)。依他起性:绳子是人用麻捻成丝线,再编织而成的,是会坏的(假有)。圆成实性:绳子是宇宙本体的显现,这个本体是无处不在、恒常真实的(实有)。

人类的智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基于概念,一类没有概念。

无概念,类似婴儿时期的感受,是一种纯粹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能够分辨事物,把共通性抽象出来,开始建立起概念,从有形有相走向了无形无相。慢慢地,在概念的基础上,开始出现想法,再付诸行动,形成意志。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渐把握重复发生的规律,进而形成智慧。

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智慧,是基于概念的,即有分别智。对于成年人来说,由于概念已经深深地植入头脑之中,日用而不觉,所以无分别智不能在日常中生起,而需要在定中才能生起。

按照唯识宗的说法,圆成实性是无分别智所证得的境界。所谓无分别,即是无概念。非语言所能表达,也不能以思维来把握,故不可说。

于是,为了让众生开悟,佛陀采取的是方便善巧的方法。借助三自性中可以说的另外两类,来间接地让受众明白不可说的圆成实性。

针对遍计所执性,佛陀宣说空轮,破除大家的执着。破的过程,是一个否定的过程,即所谓以遮作表。就好像清扫完地上的垃圾,干净的地面自然会显现。

针对依他起性,佛陀宣说有轮,即所谓即用显体。通过对属性的深刻理解,来间接地了解本体。就好像烘云托月一般,虽然着墨多在云彩,观者却自会了知这云彩背后掩映着月亮。

由于宇宙本体所显现的各种属性纷繁复杂,所以需要“广辨依他”。用近代哲学家熊十力的说法就是,“极有为始见无为”。

有了三自性的分类,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佛陀的教法,如下图所示。


空有两轮与三自性的关系

现象论 · 诸行

为了广辨依他起性,唯识宗将现象界归纳为三个要素:现行,种子和缘生。

所谓现行,就是显现出的、有形有相的东西。所谓种子,就是一种潜伏的能力。当众缘具备时,种子显现为现行。譬如一粒稻谷便是种子,埋入土壤之后,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便会长成一棵禾苗。

所谓缘生,是讲种子必须依赖条件,才能将潜伏的能力,转化为现实的东西。就像小孩子,基于不同的成长环境,长大后有的成为工程师,有的成为医生,有的成为政治家等等。

这三者的关系,用一句话来概况就是,种子依缘而生现行

现行 · 共相

现象界的万事万物,具备两类共同的特征,佛家称为共相

无常:虽连续存在,却无一瞬不变,刹那生灭。无我:任何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而并没有永恒不变的主人翁。

正是由于诸行的无常,所以带来了人生的八种不圆满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当下的苦,是由之前的因招集而来。正是由于先有无明之惑,以及无明所致的行动业力,才引发了现在的苦果。

招集引发苦果的因果链条,是可以被打破的。通过修正自己的身心,断除无明及其所致的行动,最终见证涅槃,苦果因而消除。

这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这里面包含了两重因果,苦与集代表了世间之因果,灭与道代表了出世之因果。

无我要先从我的两重含义说起。其一,谓之,即独立的、整个的、不可分的、本来自己存在的。其二,谓之,即永恒的、不变的。

由于诸行的显现,需要等待众缘和合,不能独立自存,因而不可说一。当众缘变化时,现行会随之变化;当众缘消失时,现行会随之消失;众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现行因此不能固存不变,所以不可说常。

既非一,又非常,所以诸行无我。

在《大智度论》中,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与寂静涅槃一道,作为识别真假佛法的标准,合称三法印

需要注意的是,诸行虽然无常,但是相续的;不仅是现象,就连本体,也没有自我;而寂静涅槃,说的是本体的自性,是本来清净的。

现行 · 八识

了解了现行的共相之后,我们来看看八识。这一部分是唯识宗世界观的核心内容。

唯识宗认为一切众生,每一个都有八种识:

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根本识。

现行所包含的各种物质现象(色法)与精神现象(心法),都是由八种识所生,所以现行也可以说是识的别名

八种识中,前五识与人的五感相对应,第六识就是通常所说的意识。第七识,也叫末那识,是我执的来源。第八识,也叫阿赖耶识,与前七识不同,是含藏种子的地方,也叫根本识。

每一种识,都有所依根及所缘境。所依根是器官,所缘境是对象。举个例子,眼识依眼根,认识色境。第六意识,以第七末那识为其所依之根,以一切法为境。

作为根本识,阿赖耶识含藏诸行之种子,以末那为所依根,以种子、有根身及器世界为所缘之境。换句话说,我们生活的现象世界、我们的身体、以及世界中的万物,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的。用现代语言来说,阿赖耶识相当于保存了构造整个世界全部信息的数据库。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有四种变法:

共中共变:比如无主的山河;共中不共变:比如湖边的别墅;不共中共:比如你的身体;不共中不共:比如你的思想。

因此,现实世界中公共的部分,尽管在不同的人眼中看起来好像是一样的,实际上却是每个人的阿赖耶识独自变化的。

这一点使得唯识宗面对阳明心学的经典问题时,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问:深山中那株花,自开自落,看与不看皆是如此,与心何干?

王阳明答:看时,此花与汝心共生;不看,此花与汝心俱寂。

唯识宗答:看时,赖耶与眼识俱变;不看,赖耶独变。

无始以来,第七末那识与阿赖耶识一同生起,它有两个任务:作为第六意识的所依根,以及攀缘阿赖耶识以为自我。

末那识的我执很强,会自然地生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只有在见道之后,无漏的智慧生起时,才能减弱甚至断除它。

无漏智又分两种,分别针对两种我执。其中,执着有个人的人我执,可由空了人我执着的无漏智对治;而执着事物有一个实体的法我执,则由空了法我执着的无漏智对治。

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被伏灭时,原本(由我执)染污的末那识,就转变为清净的末那识了。

前六识与第七、第八识有着显著的区别,比如说都可以间或的中断,而第七、第八识都是不间断的。

第六意识又与前五识有区别,比如前五识都只能攀缘当下的境界,而第六意识能够攀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境界;前五识功能单一,仅针对一类物体的属性,而第六意识可以周遍一切物体的属性;前五识可以很容易的中断,比如闭上眼睛、堵上耳朵等,而第六意识一般是不中断的。

当一个或者多个前五识生起的时候,一定有第六意识同时生起。

现行 · 识变似境

识,作为我们的主观认知力,是如何变出现实世界的呢?

这里的境,指对象。之所以,前面加上了一个似字,是因为看似对象在认知之外,实际上不是这样,对象是由认知变出来的,因而不是实在的,只是看似而已。

每一识,分为两个部分。见分,即识的认知功能;相分,即识所认知的影像。

我们以眼识为例,比如我的眼识见到了一座山,就是眼识自己变出的影像。在这个影像的背后,是有实质的。山的本质,来自于阿赖耶识的相分,在那里含藏了能够变出山的无数的种子。

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一座山包含了许多的微观粒子。每个微观粒子,都有其对应的种子,也就是说山是由无数的种子共同变出来的。其实,并没有一座完整的山,只是有同时变现的无数种子产生的结果而已。

一座山这个概念,只存在于我们的第六意识之中。意识把那些构成山的材料综合起来,认为它是一座山。

这就是《金刚经》中所谓的一合相,是意识执着的产物。

也许,你会对无数的种子一起变现行感到很奇怪。其实,我们可以用交响乐来打个比方。几十甚至上百的管弦乐器,大家一起演奏,最终形成了交响乐。实际上,并没有交响乐,有的只是众多乐器的同时发声而已。

又好比,我们看到的画面,实际上是由无数光线融合而成,也是类似的道理。这就是一合相所表达的意思,意识执着的一个整体,实质是众多个体因缘和合而成。

我们用下面这张图,来概况识变似境的过程。


识变似境的过程示意图

有了识变似境的基础,我们就可以讲出唯识宗的基本观点:识外无境。这也是为什么,唯识宗讲万法唯识的由来。

现行 · 心王心所

八识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再做进一步的细分。八识皆可谓之心,心所有的特殊作用,谓之心所

识与心所之分,是在禅定中观察出来的。大乘最注重修禅定的,就是唯识宗。通过止观双运,从禅定中对识的功能作用,加以观察、研究,发觉八识并非八个单一的整体,每一个识都由一个心王与多个心所复合而成。当我们谈识的时候,实际上就在谈这样一个组合,故而称为识聚

心王与心所的关系,是主从的关系。心王生起时,相对应的心所会一同生起;心王若不起,心所必不生。

当识取外境的时候,心王取总相,心所取别相。举个例子,当眼识聚生起认知绿色的时候,绿色是总相,为心王所取;而心所所取的别相,是指有些绿很漂亮,有些绿很惨淡,有些让人心生喜悦,有些让人心生不悦,等等。

具体来看,心所分为六个大类:

遍行心所:五种,识起的时候,五种遍行心所俱起,缺一不可。别境心所:五种,在特别的境界才起的心所。善心所:十一种,于自于他,能为顺益。烦恼心所:六种,烦扰恼乱众生身心,令沉溺生死,不得解脱。随烦恼心所:二十种,由烦恼心所引生,随根本烦恼而起。不定心所:四种。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还是感到很震撼的。唯识宗把人的精神活动,分解地如此精细,并把每一种识聚与诸多心所的功能活动,阐发得如此细致,堪称佛家的构造心理学。

受制于篇幅,不再对心所的内容做更细致的介绍。

种子

在佛学的各宗派之中,种子说是唯识宗所特有的。种子说的意义在于,为因果流转提供完整的解说。

因果流转需要有一个记录,好让先前的因,能够引发后来的果。为了解释清楚这件事情,宗教界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全知全能的超自然力量,比如说上帝,来记录并促成因果的发生。佛家不认为有上帝,而是把无形无相的业力叫做种子,并将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之中,随阿赖耶识恒时流转。

这样的理论架构,以分散式的形态(无量的种子),取代了集中式的上帝。同时,以阿赖耶识的恒时流转,让因果报应可以自然地跨越肉身的生死界限。

种子的由来有两类:第一类,先天本有;第二类,后天新熏。先天本有,代表与生俱来。后天新熏,代表业力的影响。

每一刹那,所有种子一生一灭。前灭后生,相续不断。在众缘和合的时候,旧的种子生起现行,同时产生新的种子,辗转相依,故名习气。换句话说,习气之所以为习气,乃是新旧种子之间,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缘故。

因与果,即种子与现行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并不能简单的一一对应。总的原则是,种子决定生起同性现行,现行亦决定熏生同性种子。举个例子,做了一件善事,会产生善的种子,未来众缘和合时,会带来善的结果。但是,未来的善果,与当下的善因,并不在形式上严格对等,只是在性类上相同。甚至在特殊情况下,性类​都会发生转变。​

同时,因果之间的时间跨度,也是多样的。有些因果同时,有些可能很快就会发生,有些可能会多生多世之后。

现行对种子的影响,称之为熏习,即多次熏而成为习气的意思。这个过程,可类比为印度人制作香油的过程:先杂以花,胡麻受持其香,然后榨取之。

熏习进一步细分为两类:第一类,熏生新的种子;第二类,熏长已有的种子。熏长的作用有两重,在兴发性类相同的种子、令其增长的同时,也会抑制性类相违的种子。

举个例子,做一件善事,会熏生一些新的善种子,熏长已有的善种子,同时降低恶种子的力量。


种子 · 现行 · 新种关系示意图​

种子说不仅可以解释因果流转,还可以加深对人类认知行为的理解,我想结合两个例子,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个,是习气的改变。在《洞见》一书中,提到过模块化大脑的理论。基本思想是,如果我们想改变习气,压制它是没有效果的,需要做的是培养并不断增强另一种习气,让其在大脑竞争中能够胜出。

这一点,通过种子说可以得到解释。有意识的不断熏习,可以让一些种子变得更为活跃,从而更容易转化为现行,同时抑制与其性类不同的其他种子。

第二个,是教育的实质。这是一个老师的种子生出现行,通过熏习来影响学生的种子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传承,本质上是一种相应,即学生的心识与老师的心识相应的过程。

相应的越多,传承的越多。相应的越少,传承的越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知识水平相当的老师,以及学习能力类同的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却可能千差万别,本质上就在于相应的程度。

缘生

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本质上都是【依他起性】,意识把它综合成【一合相】,如果执着,就成为【遍计所执性】。任何的现行,都是众缘和合的结果,多因共生一果。所以,理解了这一点,圣人就能够“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

和合的众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因缘。又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前刹那种子望其所生后刹那种子,为因果异时;第二种,种子望其所生现行,为因果同时;第三种,现行望其所熏生之新种子,为因果同时。

不同种子之间,或者不同种子的现行之间,都不是因缘。

第二类,是等无间缘。它的对象是识聚,作用是由前一现行识聚,在无间之后一念,引导生起同类型的后一识聚。通俗来说,就是同类前识为同类后识,“扶上马,送一程”。如果没有等无间缘,识聚是不能生起的。

第三类,是所缘缘,即识所攀援的对象,作为条件。如果没有所缘缘,识就没有认知的对象。

第四类,是增上缘。增上的意思是,甲物体能促进乙物体的生或者灭。增上缘可从正反两面发生促进,比如水、土于禾苗为【顺】的【增上缘】,霜、雹于禾苗为【逆】的【增上缘】,前者称为助缘,后者称为违缘。

了解了众缘之类,我们来看看缘生。

所谓缘生,是指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皆由【种子】与【现行】互为【因缘】而生起。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亦不从共生,亦非无因生。

《中论》中的这首偈子,说明了现行不能由自己、其他现行、或者自己与其他现行一起生起,而是由种子(作为因)生起的。现行生起之后,再熏习出新的种子。就这样,在种子和现行之间构成了无尽的因果循环。

佛陀在缘生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出十二支,即十二个阶段,合称十二缘生

概况来说,由与生俱来的无明,所引发的善恶业,促使了生命的开始。新生命的六识,接触外境,产生感受。感受有苦有乐,产生贪爱与执取,再次引发新的善恶业,最终产生生与死。

其中,前十支为因,后二支为果。于是,以过去世的前十支为因,感现在世的后二支为果。又以现在世的前十支为因,引未来世的后二支为果。因果循环的嵌套,合称二世一重因果

就这样,佛家通过十二缘生,完整地勾勒出生死轮回的因果链条。

而在这链条之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无明,这也为如何打破它指明了方向。

后记:跨越国界的传承

相传,佛陀入灭后九百年,中印度有弥勒出世,宣说佛法。其弟子无著,将弥勒的讲述记录下来,结集成《瑜伽师地论》等五部论典,成为了唯识宗的发端。

大唐初年,玄奘法师西行印度,跟随无著之后的第四代弟子戒贤学习唯识思想,又从玄鉴居士处得到第三代弟子护法论著的草本。

返唐之后,玄奘把时间主要花在了梵文经论的翻译上。其弟子窥基、及再传弟子慧沼、智周(合成慈恩三祖),在中国对唯识思想进行了广泛的弘扬。唯识思想,振兴一时。

唐中叶,武宗会昌毁佛之后,战乱频仍,典籍散失,唯识宗盛极而衰,沉璧千载。

直至清末,杨文会自幼不喜八股,在上海的租界,从教会的神父那里学会了英文,并通过神父了解了基督教的圣经及西方的历史。后来又读到佛经,皈依了佛教。机缘巧合,当时曾国藩的长子要去英国伦敦当大使,便有人推荐他当了随行翻译。

在英国,杨文会结识了一个日本人南条文雄,后者当时在剑桥读书,拿到了佛学的博士学位。两人聊到未来的志向,杨文会说他想为唯识思想做注释,可惜找不到窥基的注释做参考。南条文雄告诉他,日本人保留了很多古籍,让杨文会留个地址,找到后给他寄过去。

两人约定之后,便各自回国。就这样,在南条文雄的帮助下,杨文会取籍东瀛,重刻唐贤诸疏,唯识思想才具备复兴的契机。

后来,杨文会的三个弟子,欧阳渐、太虚法师、韩清净,均为唯识思想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欧阳渐的弟子熊十力,在唯识思想的基础上,杂糅中外,写就《新唯识论》,成为唯识思想的近代新发展。

而本书的作者罗时宪先生,也是欧阳渐的再传弟子。

看到这一段唯识宗的历史渊源,我不禁感慨:

再好的思想,也离不开传承。

从印度发端,到初唐弘扬,再到千年沉寂,最后清末回流,整个唯识宗的传承,跨越了亚洲大陆的东西两端。

所以,我们今天尚能看到唯识著作,靠的正是这份跨越国界的传承。


唯识传承

  • 冰冻牛排要解冻再煎吗(冰冻牛排要不要解冻再煎)
  • 2024-11-06冰冻牛排要不要解冻再煎冰冻牛排不可以直接上锅煎冰冻的牛排在煎炸之前,需要提前化冻,不解冻直接煎,这个时候会导致煎出来的牛排十分焦糊,在煎炸的时候,温差太大,会让牛排的口感十分差牛排解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是在冷冻层中的牛排。
  • 针灸开穴位减肥的手法(6个穴位远离小肚腩)
  • 2024-11-066个穴位远离小肚腩只要逢年过节,不免会餐餐大鱼大肉,使不少人胖了一圈只要秉持着「少吃、多动、有恒心」的原则,大概一两个月就可以减1~2公斤美国奥本大学体育与运动科学系教授欧森曾说,「只要用对方法,腰围一定会给你回报」因。
  • 什么样的防晒隔离霜最好(美白第一步好用防晒隔离霜)
  • 2024-11-06美白第一步好用防晒隔离霜想要美白,可是要先懂得防晒,即使你是天生的白皙肌底,要是后天防晒不足,也是很容易变成“黑肉底”的而对于防晒霜,隔离霜除了具有防晒功能,还添加了抗氧化成分、美白成分或维他命成分如果你是个办公室族,只是上。
  • 孩子长期跟谁一起就会像谁吗 孩子跟谁睡就是谁的孩子
  • 2024-11-06孩子长期跟谁一起就会像谁吗 孩子跟谁睡就是谁的孩子作家小巫说:“孩子和谁睡,就是谁的孩子”这话不假我从小和姑姑睡,和她感情最好,有心里话都和她说我妈常说我投错胎,应该钻到姑姑肚子里才对我从没反驳过,在我心里,我最亲姑姑小时候,父母忙着工作,奶奶照顾弟。
  • 做梦对睡眠质量有什么影响(做梦不代表睡眠质量差)
  • 2024-11-06做梦不代表睡眠质量差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患者及家属询问:“医生,我怎么老是做梦,梦特别多,睡眠质量太差了,会不会产生各种疾病,能不能吃点药不做梦或者少做梦?”人们常把睡眠和做梦作为一种被动的状态,并且认为假如。
  • win7进系统慢怎么解决(你的Windows7系统运行缓慢)
  • 2024-11-06你的Windows7系统运行缓慢首先开启Administrator用户(我的电脑右键—择管理—本地用户和组—用户—Administrator账户右键—属性—取消账户已禁用—点击确定—注销)1.关闭系统休眠:在关闭休眠功能前,确认当前。
  • 我的世界消除掉落物的指令是什么
  • 2024-11-06我的世界消除掉落物的指令是什么清除掉落物品指令:/removedrops99999,指定物品清除指令:/kill@e[name=英文名]即可《Minecraft》(《我的世界》)是一款由MojangAB和4JStudios开发的高。
  • 4位娱乐圈男神穿搭大比拼(娱乐圈众男神穿红装)
  • 2024-11-06娱乐圈众男神穿红装鹿晗在《择天记》中饰演陈长生,这张清澈的脸,一袭红衣也不显得太过妖艳哦李易峰在《古剑奇谭》中饰演百里屠苏,真是美男子的标准陈晓在《笑傲江湖》中饰演的林平之,说实话还是帅的邓伦在《楚乔传》中饰演的萧策,。
  • 07年快男总决赛陈楚生(07年快男前三强两位遭封杀)
  • 2024-11-0607年快男前三强两位遭封杀娱乐圈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舞台,许多年轻人蜂拥而至,渴望成为舞台中的超级明星选秀无疑是一条捷径,能够使有才艺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尽情绽放自己的魅力湖南卫视作为一档王牌电视频道,早在2004年就创办了选秀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