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宋承良 发自西安
陈春光擦拭铅球。
从9月中旬开始的陕西全运会到10月下旬进行的残特运会,从各个场馆到运动员村、媒体村,身穿统一服装的志愿者是赛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而某种程度来说,残特运会上志愿者更加辛苦,需要付出的也更多,但在他们眼中,看到的更多是这群特殊运动员的人格魅力。
几名志愿者都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坚强,他们身上的精神感染了我们。”
服务赛事的陈春光。
“还有什么比他们更难”
田径赛场上的志愿者陈春光每天早上六点不到就得起床,来到运动员村口大巴集合点上车,然后出发前往田径场。
“下午没有比赛就可以回去,有比赛的话我们还继续留在这里,中午的时候也可以在志愿者之家趴着稍微休息一会儿。全部比赛结束六点半左右,就可以结束一天工作了,差不多一天最多有十二个小时在赛场。”
陈春光负责田径场田赛中的铅球、铁饼和标枪这些投掷项目的志愿工作,比赛进行过程中他需要把选手投出的铅球、铁饼和标枪捡回来。他自己开玩笑说,“有时候感觉还挺累的,当然比起运动员算不上什么。”
他和运动员直接接触不多,但看着运动员比赛也有很大的感触,“有一名运动员参加了铅球和铁饼两个运动,他们那组成绩都比较低,我感觉就是残疾程度比其他人严重点,别人成绩有6米多,他的成绩才1米多,但他每次都是坚持完成投掷,并没有说自己成绩不行就放弃,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
陈春光也认为,这次志愿者经历的意义对人生都是一种启迪,“没有接触他们之前,就感觉他们应该蛮不容易的,但接触下来我觉得,即便那么大困难他们还能坚持训练来参加全运会,你说我还能有什么困难比他们还难?”
张雨柔照顾运动员。
“坚强的意志会感染我们”
还有一部分志愿者和运动员住在一个酒店,方便更好照顾这些运动员。
张雨柔所在的西北大学承办残运会盲人门球和硬地滚球项目,张雨柔也负责一对一照顾上海硬地滚球队的一名运动员。
志愿者早上六点就会起床,然后就去推着运动员吃早饭,七点班车就会发车从酒店前往西北大学。全部比赛最晚结束时间也是晚上,通常来说志愿者一天最长12个小时工作节奏是常态。
“印象比较深的事情就是我负责的一个运动员,他需要洗头发,洗完之后因为行动不便,出来之后就头发特别湿,需要给他吹头。然后我给他吹头的时候,他首先还是有点儿害羞。”
“但是后来经过几天的相处,我们给他提供帮助的时候,他内心也非常的开心,就是看到我们的工作得到肯定之后,其实作为志愿者来说,我们也是非常快乐。”
张雨柔说,照顾残疾人运动员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一些耐心,“刚开始他们表达的内容我可能不是能够完全听懂,然后就需要慢慢沟通,等过了几天就好了。”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和我们正常人差不了多少,这些运动员远比我们想象中坚强乐观,他们坚强的意志会感染我们。”张雨柔说,“这些运动员就是志愿者心中的英雄。”
张雨柔为运动员吹头发。
一人对接22家媒体
据官方数据统计,本次残特运会共有15000名志愿者,而除了志愿者外,为了保障赛事顺利进行,安保团队、交通团队、医疗团队和后勤保障团队等各方面齐心协力。
西安欧亚学院的郑飞飞是组委会新闻宣传部媒体运行处的一位联络员,负责对接前来报到残特运会的媒体。
“我的任务是对接15家陕西媒体还有7家央媒,等于说22个联络人需要对接,然后他们每个人的抵离信息都要登记在系统中。”
张雨柔和运动员合影。
“最大的感受是因为疫情影响,这次前来采访的媒体比报名人数少一些,有一些都是已经到了机场临时被劝回了。”
“我工作中一个临时任务就是和中风险地区媒体进行沟通,这次还把几位媒体老师从村里转移到了酒店。大家心理也有想法,但我们需要好好沟通,好在最后我们都能够互相理解。”
正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让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依然举办了一届成功的残特运会。
责任编辑: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