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司这个“司”实际上指的是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大小首领,是土官的意思。相对于中央派驻各地的流官叫土官,土官制度在我国时间很久,从秦朝就开始了。从秦代到宋代一直都叫土官。从元代开始中央对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那个时候开始叫土司。司,实际上包含了土司的衙门,固定的职官体系和机构。另外土官本人也叫司,所以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贵州省遵义市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然而一千多年前遵义却被称为播州,归现在的四川省管辖。古播州曾经被杨姓土司家族统治长达七百多年。在历代杨氏土司经营下,创造了“播州盛世”。播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盛极一时,然而明朝万历二十八年,播州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役,导致杨氏土司家族全面覆灭,而播州被一分为二。从此“播州”这一历史地名不复存在。
贵州省乌江以北地区从唐朝的时候开始叫播州。贞观十三年改郎州为播州领恭水六县。贞观十四年,改恭水县为罗蒙具。贞观十六年改罗蒙县为遵义县。遵义取《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遵义的名称从那个时候一直延续到现在。
唐朝末年因宦官专权国家治理不力,农民起义频发,朝廷风雨飘摇。西南地区的南诏势力频繁地侵犯唐朝,向东北打到过川西和成都平原地区,一度兵临成都城下。向东南打到过广西和越南地区。向东最远打到了长江三峡地区。唐信宗乾符元年,即公元874年播州失守。出于无奈朝廷向天下招募能够带兵收复播州赶走南诏之人。公元876年,山西太原人杨端应诏入播。杨端从长安出发到达播州赶走了南诏。这时唐朝灭亡进入五代,他们家就一直在播州这个地方慢慢地强大,开始了对播州的世袭统治。
播州杨氏家族从唐朝末年进入到播州,从杨端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代土司杨应龙,这个家族世袭统治二十七代三十个土司,历经唐宋元明,共725年。这在遵义历史里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印记。从文献的记载和现在的考古资料证实,中国西南边疆地区是中央推行土司制度的最主要的十个区域。在西南地区的土司当中,明朝的时候有一条著名的谚语叫“思播田杨两广岑黄”。意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四支土司田杨岑黄四姓。杨氏是最大的一支土司,他的实力仅次于汉代的夜郎、唐宋时期南诏和大理国。从土司考古的发现来看播州土司遗存堪比皇家风范,也揭示出播州杨氏在中国土司政权当中是实力最大的一支土司。
中国的土司制度实际上有很悠久的历史,开始于秦代。秦朝对边地区实行的是一种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实际上就由羁縻制度发展而来。“羁”是指的马络头,“縻”是指的牛缰,用这个来比喻既笼络又控制松弛有度的管理制度。但是早期在边疆地区实行的羁縻制度实际上是一个行政区划,中央对这些地方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松散,这些土官可以世袭。但是从元代开始就把边疆的这些土官纳入到中央的职官体系来,有固定的官职给予一定的品级。从元代开始叫土司制度。这一制度在明朝又得到了加强,更加地制度化规范化。清代对各地实行“改士归流”,土司制度逐渐地走向衰亡。 土司制度实际上就是封建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小首领授予世袭官职的制度。它的根本的特征就是土司“世袭其官世长其民”。
土司必须对朝廷履行朝贡缴纳赋税和响应征调的一个义务。这种中央对边疆地区实行的这种管理制度能有效地加强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促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土司制度是中国为世界和平所提供的智慧力量。
播州杨氏综合实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他有强大的军事武装,所以播州杨氏对于整个西南地区的维稳立下汗马功劳。包括抗蒙,以重庆钓鱼山城为核心的整个抗蒙山城体系,它的构筑的理念就是播州十五世土司杨文提出来的。另外播州杨氏的区位优势,遵义是贵州农耕文明 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播州杨氏的经济基础是最好的。同时他有高度发达的文明,虽然播州地处西南蛮夷之地,但是播州杨氏土司的文化完全就是中原汉文化和儒家思想体系。用中原的文化对整个播州地区的这种统治起到了对思想的教化。对于增强播州杨氏对播州统治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播州杨氏土司实力是最强的一支。
就是土司杨价墓是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当中唯一的一座土坑木椁墓,其余的全部都是石室的墓。也是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当中唯一的没有被盗的墓葬,所以它出土了完整的成套的金银玉制随葬品,震惊中国考古界。
为何统治播州725年未间断杨氏统治播州725年,中央王朝经历了唐荣元明四个朝代,可是杨氏家族土司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要从他的文化的背景去找原因,而土司墓葬是对播州杨氏的文化进行研究的切入口。土司杨价墓是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当中唯一的一座土坑木椁墓,其余的全部都是石室的墓。也是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当中唯一的没有被盗的墓葬,所以它出土了完整的成套的金银玉制随葬品。这种墓葬形制实际上也体现了播州杨氏对于中原儒家传统文化的尊崇。
土坑木椁墓来自于中国商周时期,宋代是一个复古的时代,特别崇尚古代文明。包括器物的装饰都是比较仿古的倾向比。杨价墓实际上也是这个历史背景下的见证。在这个墓里出土了完整成套的金银器。女墓棺室头部出土凤冠,也是中国目前唯一出土的一顶南宋凤冠。墓中还出土一套杯盘、香瓶、茶具、金器,还有刀剑、盾牌等。体现了播州的富庶经济,这些东西都来自于中原,是本土少数民族的东西,也体现了播州和中央以及和周边中原地区的经贸往来。
杨氏对播州这个地方能实施很好的统治,他有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即儒释道三教并流。根据墓里面出土的器物,播州杨氏首先是信佛教的,除此以外播州杨氏土司墓葬里还有很多道教因素。他还和一个道教很相关的家族联姻,江西有个龙虎山张天师。从明朝开始播州杨氏和江西龙虎山张天师家族联姻,杨应龙的母亲和夫人都姓张,看得出他对道教的重视。除了佛教和道教以外播州杨氏也特别崇奉儒学,从北宋末期已经开始重儒兴教。播州的孔庙儒学、家庙,包括墓地里墓祠都是很丰富的。一直讲究中原的礼制儒家文化还有忠孝的思想。
播州杨氏本身的族属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据说他是因为平南诏从山西太原来的,这杨家自己称。有专家认为不是来自于山西太原的汉族,而是附会之说,就是特意攀附中原的大族。播州杨氏可能就是西南地区的土著。历史学界对于播州杨氏的族属的研究大多数以这个观点为主。
距遵义老城西北约15公里处就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遗址。它修建于南宋年间,在七百多年前曾是播州杨氏土司家族的军事指挥中心,是防御当时蒙军入侵的军事城堡。但是在明万历二十八年,却因为未代土司杨应龙举兵反叛,使海龙屯成为平播战役的主战场。这场战火不仅使海龙屯几乎化为灰烟,更是埋葬了世袭统治播州长达725年的杨氏家族,也终结了播州作为行政区划的命运。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杨氏土司家族的覆灭呢?
末代土司杨应龙袭职以来也是尽职守则,不断地给期廷进贡缴纳赋税,还带兵帮助朝廷平定西南地区发生的叛乱。后面走向反叛其实和杨应龙这个人的性格很有关联。文献记载他比较猜疑喜欢镇压下面的小土司。文献记载因为他这样的性格,播州下面的五司七姓都对他不满。 另外杨应龙特别宠爱他的小妾田雌风,因为他的这种暴虐的性格,他甚至把他的大夫人和岳母给杀害了。张天师家族的人就告到朝廷二十四条罪状。四川是保杨应龙的,认为他不是反叛只是性格使然,只是喜欢打仗主观上没有反叛的意愿,就恩请朝廷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 朝廷也采纳了四川的建议,赐了杨应龙不死,但是让他交出土司的职位让他的儿子来袭职。但是为了表示对他的惩罚把他的儿子押在重庆作为人质。不幸的是他的儿子在重庆不久就突然死亡。这下彻底激怒杨应龙,最终起兵反叛。
平播战争万历二十四年开始一直到万历二十八年正月,杨应龙连年出兵血洗基江城,对中央朝廷已形成了威肋。万历二十八年中央朝廷集二十四万大军从四面进剿播州。杨应龙退守海龙屯最终失败。这样的一个家族最终在末代土司杨应龙手里宣告结束。中央朝廷对播州实行“改士归流”,播州的建置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