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是中国最常见的马匹不假,但蒙古马可不符合我们华夏老祖宗的审美,对也不符合中原军队的一贯追求。那些推崇蒙古马的网友,你们的祖先又不是蒙古人、匈奴人,这种廉价的自豪感可以说是错得离谱。
华夏的老祖宗从来喜欢的都是高头大马,这个喜好可是从周代就开始。周人把八尺以上高度的马尊称为“龙”,周代的一尺是23厘米,八尺就是一米八四(一米八),认为有这个个头的马绝对是天龙的后裔,谁骑了就是福分。在华夏古人的观念中高头大马就是和龙划等号的,“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 ”,周天子自然召唤不来神龙,给他拉车的“仓龙”就是青黑色的高头大马(找不到八尺的,但越高越好)。七尺左右的马被叫做“騋”,也是华夏帝王苦苦追求的神兽,著名的大宛马也是高个子的马匹。在《易经》中,马也和个头大脱不了关系,
从西周到汉唐,华夏先人都在苦苦追求高头大马。高头大马等于龙的观念还在草原和西域流传,玄奘西行也在西天遇到了化龙池,龟兹国境内也有一个传说中雄龙和母马约会的水池,它们的产物就是西域良马。在李白等人的唐诗中,高头大马同样等于龙,李白写过“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这里的龙翼骨可不是蒙古马的特征,而是阿拉伯马后裔的特点,就是进口高头大马的“双脊”,“双脊”就是马的脊椎两侧之上有两条肉脊,唐朝人认为这是飞龙后代消失的双翼,一有机会它们还会飞龙在天。
杜甫盛赞过的青海骢,也是波斯马和青海马的后裔,也是被认为有龙之血脉的高头大马。高头大马在华夏汉人的文化中具有特殊含义,在中国古代,哪家的名门孝子给老子送葬用了蒙古马,那简直就是丢人现眼。
华夏先人喜欢高头大马也不单单是为了排场、好看,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高头大马在宋代以前就非常普及。在商代的殉葬墓中,殉葬成年马平均身高是140到150厘米,西周燕国的殉葬马肩高135到146厘米,太原金胜村的战国墓葬出土的马匹平均肩高是148厘米,齐景公的墓葬中甚至出现了一米五的高头大马。先秦墓葬中的马匹也有矮个子,那些矮个子马匹一般都是拉车用的。
秦代也不喜欢身高120厘米到135厘米的蒙古马,秦朝法律规定蓦马(供乘骑的军马)肩高必须在五尺八寸以上,也就是身高必须超过134厘米。汉朝也规定五尺九寸以上的马匹都不得出关,西汉的五尺九寸也就是今天的135厘米,也正好把蒙古马挡在了军马的合格线外。秦汉骑兵要对抗骑着蒙古马的匈奴骑兵,这种高标准可不是花架子。
因为个子大的马体重就大,就可以负担更高的重量,让秦汉骑兵穿戴更多的铠甲进行冲击作战。而这恰好是中原骑兵的优势,如果用蒙古马,中原骑兵和匈奴等草原民族作战只能以骑射为主,就是以短击长。因为蒙古马的最多只能驮动70公斤的重量,一个草原汉子要是再穿上厚重的铠甲,蒙古马就不堪负重,所以匈奴人主要以骑射为主要杀伤手段。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匈奴人比较穷,装备不起铠甲,只有王爷的卫队可以装备少量金属铠甲。汉军骑兵要穿着玄甲作战,铠甲加体重自然要负重能力更强的高头大马。
历史上只占据了草原的北方民族培养不出高头大马,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等民族占据了山西、河西等地,培育出了河西大马等高头大马,也鸟枪换炮有了重骑兵。唐朝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草原马培养骑射手,一方面也要重骑兵冲击敌军,所以李世民等人不光从草原上大量进口马匹,还大量从中亚中东引进优良战马。蒙古骑兵纵横欧亚大陆时,也是哪里的马好就要哪里的,怯薛军还只要中亚、中东的进口货。
到了宋朝,契丹马、河北本群马这两个蒙古马的近亲成了宋朝骑兵的主流,战马的合格标准变成了“马自四尺六寸至四尺二寸”,合格线变成了131厘米左右,在宋朝马的身高增加一寸价格就高出万钱,高头大马在宋军中可不多。北宋骑兵还继承了沙陀骑兵的骑射传统,“诸处马军,毎一都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宋朝骑兵(除了岳家军外)的主要杀伤手段也是骑射,他们的战绩嘛……
在宋代以前,华夏的主流战马是河曲马,真不是蒙古马。蒙古马被接受那是因为宋代以后,华夏进入了内卷时代,蒙古马这种个子小、吃得少的马匹才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