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它在天空中与太阳有同样的视大小,所以自古以来,人民总是把日月并提,分别称为太阳和太阴。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月球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月球对地球的作用非常重要。月相的圆缺变化,曾是一种天然的并且是最早的历法。为了更好的探索月球的奥秘,多个国家都进行了探月和登月计划,早在1969年-1972年间,美国就六次登上月球,进行科学考察研究。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更多的是注意到了月球的“阴晴圆缺”,那么这种变化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它又有什么变化规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月相变化的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在太阳照射下,月球总是被分为光亮和黑暗两个半球,它们是月球上的昼半球和夜半球。但是从地球上看,这明暗两部分的对比,时刻发生变化,有时候看到它的明亮半球,有时候看到它的黑暗半球(当然,黑暗是看不到的);在一个时候,月轮的明亮部分不断扩大,黑暗部分不断缩小,在另一个时候则反之,如此往复循环,就是月相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日、月、地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变化。它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二是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
月相变化规律由于月相变化是受日、月、地球三者的位置影响,因此,月相变化规律也是跟三者位置有关。当月球与太阳处在地球的同侧时(即日月合朔,旧历每月初一),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同地球观测月球的方向相反,面向地球的是月球的黑暗半球,叫做新月。它跟太阳同升同落,夜晚在天空看不到它的影子。随着月球绕地球的转动,月球逐渐往地球的另一侧移动,这个过程中,月球光亮的部分逐渐增大,到旧历的十五时,月球跟太阳位于地球的两侧,这时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跟地球观测月球的方向相同,人们看到的是满月。
在这个过程中,月球上升到轨道的四分之一时,叫上弦月(旧历初八),太阳照射月球方向跟地球观测月球方向垂直,人们看到月亮明暗各一半。同理,当月球从满月回到新月的过程中,逐渐由圆到亏,旧历的二十三,到达下弦月。然后到达新月,依次周而复始。
这样的一个周期,我们称为一个朔望月,大概长度为29日12时44分3秒。由于这个时间跟我们的阳历时间不一致,所以在运行的时候,导致会有时间差,这就是各种历法的差异,在此我们不做过多讲解。
由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和月球也在共同绕太阳转动,所以它们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非常复杂,在这里只是从科普的角度,简单的介绍一下月相的变化规律,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本文参加#科学V计划#,内容为作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