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种说法,本命年顺,则一顺百顺,鸿运当头,势不可挡。今年恰逢本命年的王伟民谈及最近的一系列“收获”,言语间有着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10月7日我迎来了小女儿的出生,紧接着《我的1997》又在中美电视节拿了三个奖,可以说是双喜临门了。”对于中国影视从业者来说,在中美电视节这种重要平台上,王伟民的获奖有着很多难以言明的情绪和意义。无外乎有人大胆预言,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将有一大批中国导演顺着他的足迹昂首挺胸地走向国际舞台。而王伟民却对此表现得十分谦虚:“这里面虽然有团队对高质量一贯追求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因为观众和市场对这类题材的需求。我们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再接再厉做好下一部剧。”
王伟民说的下一部剧,就是11月6日已经与所有观众见面的《索玛花开》。该剧沿袭了王伟民“举重若轻”地处理重大题材的一贯风格,生动地讲诉了四川彝区人民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推动和政府的积极领导下,靠勤劳脱掉贫困帽子,实现幸福生活的故事。一部文艺作品,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口反映时代的变化?对于“脱贫攻坚”这样一个绝对说不上观众“喜闻乐见”的题材,王伟民导演又放出了什么“大招”?且待本文详细分解。
谈创作:快节奏、强情感,主旋律导演又有新“套路”
去年,在《彝海结盟》中王伟民以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该剧打造成了一部年轻人也喜欢看的红色经典。不少看过的观众表示,这种把故事集中在“彝海结盟”发生的前后26天内,每一天拍成一集,悬念层层叠加,环环相扣的感觉,非常的具有美剧范,让人欲罢不能。那么在《索玛花开》中,永远不会停下创新脚步的王伟民导演又有什么“新套路”?王伟民透露,这次他在主旋律中加入了韩剧式的强冲突、强情感,和唯美的画面,让该剧的可看性更上了一个台阶。“《索玛花开》可以说有一些韩剧生活剧的感觉,包括它画面的唯美性和它带有的那种韩剧惯用的散点式幽默桥段。”
虽然是“脱贫攻坚”这样的主旋律大命题,《索玛花开》却做到了几乎让人意外的“接地气”。从第一集开始,就以冲突焦点一个接着一个的快节奏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王伟民表示,这部戏不造空中楼阁,就是要扎扎实实地讲一个好故事。给老百姓修房子、建卡户、种植经济作物、土地流转,都是巧妙地结合扶贫政策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当然除了要讲政策,更重要的是讲人与人的关系。以情动人,一向是王伟民的拿手好戏,也是该剧最主要的切入点。村民从一开始跟王敏书记调皮捣蛋,给她制造各种麻烦,到后来拥护她、协助她,这其中的情感过度充满了喜感和温馨,但在喜感之外人物之间又少不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矛盾出来了,人物也就立住了。”
Q:拍摄这部戏中,你遇见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这部戏最大的难点并不在于跋山涉水、高海拔,这都没什么,最难的就是国家现在扶贫政策摞起来放在桌子上都是很厚一大摞,你要把这些扶贫政策都吃透,把它们合理运用到故事中去。党和政府对彝族地区的精准扶贫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比如干部驻村帮扶、党建引领扶贫、扶持对象精准等“六个精准”、分类施策等“四个施策”等等。彝族山村脱贫的阵痛与艰难、致富的努力和成效都在真实地发生,我们要把这些感人的故事用引人入胜的情节、精彩的对白准确地体现出来,展现出电视剧该有的戏剧冲突,不能太空,不能干巴巴地说教。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这部戏是6月22号开机,9月15号我们已经送审了,不到10月15号已经审完了,拍摄75天,加上前面90天,我们完成了一部30集电视剧的前后期加送审,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我估计我自己也突破不了自己的这个纪录了。
Q:听说为了拍摄该剧,摄制组在冕宁县治勒乡搭建了一座彝寨,能介绍一下吗?
A:凉山地区冕宁冶勒这个地方,风光非常秀丽,水库波光潋滟,对面的群山被云雾环绕,真的像仙境一样。但是它的海拔比较高,接近3000米,所以人们很少上去。《彝海结盟》曾经在这个地方搭过景,这一次拍《索玛花开》实际上是在《彝海结盟》搭的这个景的原址上进行了扩大和翻新,风格样式还是继承了彝族传统民居的风格。现在这个地方已经变成了一个旅游区了,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当地政府也想在未来把它打造成比较高端的民族度假村。并且大家通过观看《索玛花开》,不仅可以了解到凉山地区壮美秀丽的风光,还可以了解彝族的民俗风情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比如像火把节、彝族年、彝族丧事、彝族婚事,还有彝族的选美、彝族的文化遗产——漆器,包括漆器加工以及文化传承的过程。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
谈演员:王力可、于晓光大飙演技,实力派戏骨众星捧月
在《索玛花开》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王力可饰演的“第一书记”王敏。王敏作为一名“官二代”同时又是发改委副科长、经济学博士,本有着更加平坦的仕途与未来,然而她却在使命的感召之下选择了脱贫攻坚这条崎岖坎坷的道路。在与彝族百姓的相处过程中,王敏以自身善良大气、聪慧暖心的性格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和信任。“漂亮、知性、干练,巾帼不让须眉”是王伟民对这个角色的评价,对饰演者王力可,他也是不吝赞美。
“力可给人的印象像是北极的一座冰山。大家看到的只是海面上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内容藏在了海面之下,表面平静,水底波澜。她是那种“老黄牛”一样的演员。除了拍戏,似乎很难有什么东西能干扰她。但是走近她多了解一些,你又会发现,她对角色、对人物,有着无法想象的热爱,就是凭着这份热爱,这份执着,让她走到了今天。作为导演,我觉得王力可是具有独特魅力的。”
该剧的男主角木呷则是由凭借大热综艺《同床异梦》吸引了不少关注的于晓光出演。王伟民透露,木呷这个角色和时下很多年轻人一样充满了梦想与迷茫、期待与困顿。但凭借自己的努力,他最终从现实的无奈中寻找到新的人生,建设家乡之余也收获了最珍贵的爱情。而为了更加切身地感受彝族文化,贴近彝族青年的形象,于晓光在开机前几天还专门在左耳打了耳洞。他对戏、对角色的真诚和付出,让王伟民以及众多彝族演员都认可了这个角色。
除了青年演员之外,该剧还汇聚了一班实力派戏骨——张汇仓、谭洋、巫刚、原维,他们都已经跟王伟民导演合作多次,再次合作,沟通起来更加的没有缝隙,呈现出了最好的表演状态。“他们这几位其实是我请过来众星捧月的,这部戏能这么好看,他们功不可没。”
Q: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选择于晓光和王力可出演男女主角呢?
A:于晓光外形比较朴实,个子也高,又能歌善舞,他扮演少数民族是有说服力的。另外他也很用功,拍这部戏的时候每天早上起来跑20公里锻炼身体,最后出来的这个形象在当地也得到了很大的认可,大家都觉得很像彝族的小伙子,很生动。王力可这次出演的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女干部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这个角色很适合她,因为她身上有一团正气,人很正,气场也很正。
A:除了于晓光、王力可这样的青年演员外,该剧还汇聚了一批实力派戏骨,你怎么评价他们的表演?
A:张汇仓在《彝海结盟》我们就合作过,他演反派李德吾,可以说在凉山地区他已经小有名气了。他是偏喜感的一个演员,包括他的形象、演戏的节奏,都偏喜感,也非常的有潜力,所以这次给他的戏分很重,几乎等于是男2号了。吉木阿扎这个角色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贫困户,找不着媳妇,还喜欢一个寡妇,一开始是和王敏作对,到最后变成了一个很善良的人,很有的可演,他表现得也非常好,估计观众看完了之后对吉木阿扎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谭洋这次演乡党委书记阿尔乌达。他非常认真,把这个人物的来龙去脉全都吃透了,到了剧组之后就开始帮助我们一起来设计他的前史,包括阿尔乌达以前学过通讯,还有他的一些小道具,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认真地去把它落实,对自己的表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谭洋和我合作了六七部戏了,什么角色你只要交给他,就不用去担心,他一定会尽他最大的能力去给你一个惊喜。这回他也是给了我一个惊喜,演出了一个带有书卷气的少数民族干部形象,同时又很风趣,这种干部形象是非常少见的。
原维是我们通过《彝海结盟》发掘出来的青年演员。《彝海结盟》里面,他愣是把一个男8号给演成了男2号,非常有潜力的这么一个年轻演员。这一次他演了一个亦正亦邪的彝族小伙子,是作为反一号存在的,到后来又有一个巨大的反转。
巫刚老师这次出演市委副书记。我们这里面的这个市委副书记没有官话,没有套话,有的是他和王敏之间浓浓的父女亲情。巫刚,我们是刚刚合作完《我的1997》,这一次他也演得特别好,给这部戏增色了很多,很多人非常喜欢这个角色,尤其当地的彝族老百姓,演戏的群众演员都非常喜欢巫刚老师。
谈情怀:主旋律未必枯燥,它是时代的热血与信仰
2017年,一部现象级的作品《战狼2》横空出世,50亿的票房让世界都为之动容,也让所有人清晰地认识到,主旋律和市场原来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条平行线。其实早在几年前,王伟民和团队便已经察觉到主旋律作品是一座巨大的矿藏。“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如今的主旋律题材勇于触碰“信仰”的命题,是因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剧中人物对信仰的选择和坚守更加强烈地触动了当代观众的神经。“主旋律影视剧是中国特色,我们不能因为这几年它有些低潮,便放弃这块阵地。主旋律未必枯燥,情怀无价,人总是要有一点理想和热血的。”
王伟民透露,在为《索玛花开》深入村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批可爱的基层扶贫干部。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却为了一群素不相识的人扎根于村落,任劳任怨地为当地脱去“贫困”的帽子。“《索玛花开》这个戏,就是要给这些这些扶贫干部、共产党员来树碑立传,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有这么一批年轻人常年在深山里面,为扶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有一些因为劳累最后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仅四川省去年就有7位这样的年轻扶贫干部在工作岗位上牺牲。”
贫困问题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有扶贫这个概念。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动用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帮助他们,不仅仅是从经济上,更重要的是让这部分人口从精神上彻底改变现状,故此,精神扶贫也是该剧所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光是物质上脱贫没有用,贫困的根源是在你的精神上,使人们在精神上脱贫才是根本的脱贫,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才叫‘脱贫攻坚’。别看《索玛花开》讲的只是一个小乡村里发生的故事,但是它背后所涵盖的东西代表着一种大情怀和国家的整体面貌。”
Q:据说为了拍这部戏,摄制组深入基层采风,也听到了很多感人肺腑的真人真事,有没有什么是你印象特别深刻的?
A:其实这部戏里扶贫干部家里面的困难、情感纠葛,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当中来的。我们采风时遇见了一个第一书记。小伙子研究生毕业以后就在村里一直搞扶贫,他家是西昌城里面的,没有办法夫妻两地分居两年,孩子刚生下来他也照顾不了,最后就离婚了。我们去的时候刚办完离婚手续,小伙子垂头丧气的,我们还劝了他半天。后来他也说:“没办法,我干的就是这个事,所以离婚就离婚吧,以后再说。”就是淡淡的几句话,你就能明白这个小伙子,因为他本身是共产党员,所以他能够把这种小我全部割舍掉。当然了你说痛苦、纠结有没有?都有。戏里边王敏她的未婚夫出了车祸,她代替恋人上山去扶贫,想尽早把这个贫困村的帽子摘掉之后好结婚。结果一干两年半,不光是把贫困村的帽子摘掉了,同时还带领着整个村子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这样的一个人物关系其实都是脱胎于生活。
Q:最近《战狼2》的火爆让主旋律题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温期”,主旋律和市场不再是对立的关系。作为一个“主旋律”导演,你怎么看待主旋律题材未来的发展?
A:从《彝海结盟》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强调,能把主旋律电视剧拍好看的导演,一定是有潜力的导演,因为在未来的电视剧和电影市场里面,主旋律占有的比重应该是越来越大的,这是国家的宣传导向和我们国家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从《彝海结盟》到《我的1997》我们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彝海结盟》当时是阶段性的全国第一,《我的1997》就更不用说了,在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话题热点。我在四川拍《索玛花开》的时候,驻地有一个坡,从坡上到坡下有十几家小卖部,我从上面往下走,路过的每家小卖部都在播《我的1997》,你会突然意识到,当你把主旋律的这种题材拍好看了,拍得精彩了,拍得吸引人了,其实有很多老百姓他们是愿意去接受的,他们并不是说一定听到主旋律就要去抵触。未来我们一定会把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运用到主旋律题材的影片里面去,使主旋律影片能够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引导整个市场的走向,这是我对“主旋律”未来的判断。
1,如标有原创字样的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2,转载事宜请联系公号后台;
3,获得授权后请注明转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