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新版序言中最后一段写道:“初读《文化苦旅》的朋友们都已经上了年纪,后来的那么多读者,应该是他们的儿子一辈,或孙子一辈。据说那个老版本曾经成为很多华人家庭三代人共同的灯下话题,那么,这个新版本也许会承担起同样的差事。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至此,让我爱不释手。
新版的《文化苦旅》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如梦起点。从《牌坊》、《寺庙》到《信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信客》。
信客产生于十九世界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后,当时的中国,还不存在邮政业务,外出务工的人员如何能够把在城里赚的钱接济家人?家中长辈遭遇了病灾,又怎么能通知在外子弟,因而就呼唤出了一批行脚匆匆的信客。
文中讲述了信客在送货途中遇干女儿结婚,为图个喜气,临时从为顾客捎带的红缎货品上剪了很窄的一条带子捆扎礼物,可剪下的带子恰好是顾客做有小圆圈标志的那一小截。
信客天真的以为顾客与自己一直“情同手足”,那个小圆圈让一切都变假了,假得痛彻心肺,以致信客丢了饭碗。
后来使红缎子小圆圈伎俩的顾客十分后悔,多次写信、托人祈求原谅,还登门谢罪,可信客并没有见他们,他并非还在记恨,而是害怕尴尬。
读着书里的文字,想到了当今社会:有时你真诚待人,却未必被对方真诚对待!
第二部分:中国之旅。该部分总共有14篇文章,第一篇《我的山河》,我个人以为是作者的文化引领、文化总结及旅行原因等的阐述。
14篇文章中,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人类文明的奇迹《都江堰》让我回味: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莫高窟》中“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值得深思。《沙原隐泉》中描述的是敦煌境内的世界奇观“鸣沙山上的月牙泉”令我震惊,《杭州宣言》没有大幅描写杭州之美,而是说杭州之美是怎么被创造,被守护的,其创造者、守护者包括大诗人白居易、大文豪苏东坡,他们到杭州变成了一位彻彻底底的水利工程师,值得玩味,同时佩服作者的独具匠心。
其它篇章读着也都发人深思,只是因以上四个地方我有幸睹了其真容,时不时脑海中感受着书中的奇景,内心也一次次震撼。
第三部分:世界之旅。该部分总共有6篇文章,《漂泊者》、《这里真安静》、《鱼尾山屋》、《北欧寒夜》、《远方的海》及《写经修行》。《这里真安静》描写的是“抽象得像寓言,神秘得像梦境”的位于新加坡的一个有军人、女人及文人的坟地。作者的话:“历史并不只是印刷在课本上面,而是掩埋在大地深处。”不言而喻。
《北欧寒夜》作者用七个对比性图像(一行字母、一片墓地、一份图表、一座城堡、一群闲人、一块巨石、一面蓝旗)进一步为中华文明寻找对比坐标。每一篇思路清晰又记忆深刻,读着读着你就进入到作者的思绪及思考中无法自拔。
第四部分:人文之旅。该部分总共有8篇文章,我个人认为该部分更多的是一种经历式的文章,如《谢家门孔》,电影大导演谢晋与夫人徐大雯女士生了四个小孩,脑子正常的只有一个一直独身的谢衍,可他因病也先他们夫妇俩去世,虽这样的境遇,可谢导从不避讳,还常常在家宴请宾客,并向宾客介绍其有病的孩子。
《巴金百年》借写忧郁过程中如何享受生命的巴金来述说中国百年之痛,有可能还会痛下去的中国文化以及作者自己的经历等等。想更多的了解,深刻的了解,我想唯有读,初读,细读,有思考的读。
读《文化苦旅》,优美的叠句深深吸引我,如《沙原隐泉》中: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祭笔》中:且拜且祭,且忆且思,且喜且泣。《鱼尾山屋》中:人类不可以对同类太嚣张,更不可以对自然太嚣张。繁衍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里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一切已经构成灾难。真是篇篇有惊喜,篇篇有美句,句句可深思。
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读《文化苦旅》,其实是读历史、读地理、读传记,是享受、是思考、是旅行。读一次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