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专家简·尼尔森女士所撰写的有关教育的论著。该著作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并将二者在书中进行完美整合。书中对教育的时段和场景进行了充分讨论,更为重要的是许多鲜活生动的教育事例带给我们以较大启发和指导意义。
在对《正面管教》进行精读之后,我认为它有三大特点:精细入微、符合规律和人文关怀。
精细入微主要体现在该书所讨论的教育主题广泛性和具体性是前所未有的:
1.时段较长。本书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著名论著,当然该著作也是在总结前人基础之上,把教育心理学放到了当下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讨论的。同时,书中的教育受众对象几乎包括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既有年龄在3-5岁的幼儿,又有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
2.主题多。书中涉及到多种教育理念的对比,教育方法的议论,教育问题的解决,教育对象年龄的分析,教育对象性格的探讨等诸多议题。同时,作者在给出教育主题的同时,总能以具体的案例来介绍自己的教育观点,使得本著作显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3.教育场合的多样性。本书是一部有关正面教育的综合类著作,重点在于在多种不同教育场合下引入正面管教的理论。它突破了传统教育场合在学校的弊病,其中涉及到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场合的讨论,对于不同的教育场合,作者以精到的理论观点为支撑,以贴合实际的教育事例为切入点,给出了不同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当然除了细致入微之外,该书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符合规律。书中所有的论述不但体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而且密切结合了不同年龄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书中内容所闪耀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人文关怀
此外,书中的人文关怀是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另一个特点,也是我想重点谈的内容,读完本书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一、教育理念。正面管教理念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人文关怀。
无论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还是对于父母而言,传统意义上我们的教育似乎陷入了两个极端--权威型教育和溺爱型教育。
1.我们中国的教育者,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似乎在教育对象面前总是权威的代表,冷漠的面孔总是板着、端着。这就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教育的越位和教育的生硬。我们都知道,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应该是,而且始终应是教育对象,然而权威性的教育者无形当中将自身摆在了教育主题位置,从而忽视或者漠视了教育对象原有的主体地位。权威型的教育者总是以自身为关注点,从而带动整个教育活动的转移,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教育的重点是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权威型教育者不能体现对受教对象的充分尊重,而更多的是后者在前者面前的唯唯诺诺和亦步亦趋。与此同时,权威型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形象无形之中拉开了与受教者的距离,这就造成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时间和空间的不协调,前者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整个教育活动也就变得很被动,几无活力可言。教育本该是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双向和谐互动的一个过程,而权威型教育者打破了教育中这个科学的规律和平衡,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最后,权威型教育理念不但不利于受教者的短时学习,也不利于后者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长期生活与权威型教育过程中的人容易变得趋炎附势、见风使舵、讨好、巴结等。综上所述,权威型教育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溺爱
2.与权威型教育类似的另一个不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则是溺爱型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将教育推向另一个极端。溺爱型教育最重要的体现则是放松和毫无节制的宽容。这种教育理念虽然将受教者摆在了教育活动的主体位置,但是它过多地关注了受教者,并且自动拉低或忽视教育者的位置。与权威性教育不同的是,溺爱型教育是以压低教育者的形式无原则宽容和放纵受教者,前者完全以后者为转移。须知,后者才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人,而前者应该起到指引和启发的作用。这样既不能体现对教育者的尊重,也是对受教者的不负责,当然也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教育的人文关怀,也就不利于后者的长远发展。
3.针对以上两种走向极端的教育理念,尼尔森提出了正面管教的新型教育理念。正面管教最重要的体现则是“和善而坚定”。也就是说,在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者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彼此合作的关系。正面管教侧重从正面进行引导、鼓励和启发,特别是在解决受教者所存在的问题时,教育者要本着尊重生命,对教育者负责的角度更多的采用积极的方法来规范受教者。
在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整个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既体现了受教者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对受教者的尊重。教育者不再是“唯我独尊”或者一言堂,既不能让受教者无条件地接受其教育活动,也不是在教育者否定自我前提下一味地照顾受教者。这种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更多的是要设身处地地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为其考虑,将受教者合理地安排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从而充分发挥和调动后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形成与前者的良性互动。例如,前者发动后者进行规则的制定和问题的解决-前者更多的是询问后者怎么办,而不是你应该怎么办?这样,教育者以尊重受教者的方式赢得了后者的尊重与合作,从赢得受教者变成赢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也就更容易达到了。
因此,正面管教的理念摆脱了权威型教育和溺爱型教育的极端,“和善”突破了以往权威型教育的弊端,体现了对受教者的尊重,而“坚定”突破了溺爱型教育的唯唯诺诺,体现了对教育者的尊重。这种教育理念使得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者良性互动得以形成。这既使得教育过程富于活力,也使得教育的人为关怀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二、教育因素。尼尔森在本书中将受教育者看作一个动态发展的社会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受教者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尼尔森考量的影响受教者的因素也十分全面。
1.归属感。受教者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无时无刻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集体的一员。因此,受教者所有行为的目的无论好坏都首先是为了获得某种归属感、认同感或者价值感。受教者认为只有满足了以上最基本需求后,才有可能配合教育活动的进行,进而才能承担一定的责任,具有集体责任感。
2.出生顺序。受教者首先经历的教育环境毋庸置疑是家庭,那么他在家庭中的排行就显得十分重要。尼尔森认为对出生顺序的了解,能增进对孩子基于自己在家里的出生顺序的看法而可能形成的对自己的错误观念的理解。也就是说,出生顺序的不同会影响孩子成长的过程,特别是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对其的角色认定、性格形成、教育预期等。因此,了解孩子的排行顺序,对于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成长心理无疑,进而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不当行为。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受教者会经历“试错式”成长。教育者要做的就是识别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观念和目的,进而对症下药。尼尔森将导致受教者出现行为不当的原因归结为驱使这种不当行为的四中错误观念或目的:过分地寻求关注、寻求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根据这四种错误观念,我们就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原因的分析就可对号入座,了解受教者心里到底在想的是什么。
4.尊重与信任。令我触目惊心的,同样也是以往我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对教育方法的原则-尊重与信任--认识的不够。尼尔森所讲的任何有关正面管教的理论、方法和事例无不遵循着教育者与受教者的双向尊重与信任。“好为人师”的惯性心理使得教育者在教育者出现不当行为时很容易将对后者的尊重抛至九霄云外,这似乎也就宣告了教育者的教育行为首先是不被接受的和无效的,师生之间的信任更是无从谈起。
三、家校沟通。家庭和学校作为受教者的两个重要教育场合从来都不是割裂的,相反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1.家庭教育。家庭是每个受教者有生以来接受教育的第一站,从牙牙学语起,家庭教育就已经悄然开始了。受教者由于成长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其教育的启蒙的多样性,因此,作为教育者或者家庭构建者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就显得至关重要。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无时无刻、细致入微的,所以孩子性格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无不打上了父母的烙印。有些时候,正如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目的那样,父母也很难察觉自己错误的行为目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变大人比塑造孩子要难得多。因为父母的生活态度、脾气性格、价值取向、行为习惯这些细微的事情都会在耳濡目染之间被子女所继承,毕竟父母最初在子女眼中的位置是如此重要。
家教和家风是我们多次提到的字眼,它直接折射出一个受教者最初的品质。细心和富有责任感的父母从不会对家庭教育掉以轻心,他们会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为子女提供相应的教育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温度的家庭一般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存在根本性问题,因为大是大非早在受教者最初的启蒙中根深蒂固的深植到他的内心深处。尼尔森在书中有关父母性格对子女的影响十分独到,这也体现了正面管教之下的家庭教育对受教者的人文关怀。
随着受教者年龄的增长,父母这个最初的的教育者逐渐会放手,但这并不意味着放纵。退居二线的家庭教育会伴随受教者的终生,所以家庭文化或者家风家教是深入每个受教者骨髓的,它会与学校教育或者社会教育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受教者的发展。
2.学校教育。随着受教者年龄的增长,学校这个特殊的教育场所也就走近每位受教者。从某种程度而言,学校是个“半社会组织”,因为它的社会性更强了。不同年龄相似的受教者汇集到一个班级或学校内,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可见学校教育者所面对的教育压力。受教者在此接受的教育突破了家庭教育窄面性,他们被分到不同的班,不同的宿舍,当然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集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首先必须明了的是每位受教者都希望在这个班集体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每个受教者的诉求是平等的,他们所期盼的事公平。
班会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式就是班会。尼尔森在本书中单列一章专门论述班会的重要性。
班会是集中全班重温班级文化的绝佳时机。包括班级规定、班级口号等在内的班级文化的制定应尽可能地动员所有学生参加,充分体现民主才具有“合法性”。关于这一点,我深有感悟,特别是211宿舍常规的转变也体现出民主决策和群策群力的好处。经集体讨论并制定的班级文化就形成班级的集体认同,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不当行为都是有违班级规定的,也就是有悖于班级文化的,那么也就可以被理解为“反班级”的,也就为全班所不许可的。所以出现行为不当的学生也就很难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明白这个利害后,他会自觉收敛不当行为。班会的成功召开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要素:
发扬民主。尼尔森认为,班主任不应将班会作为一个说教的平台。班主任需要做的是把握班会的方向,引导学生尽可能的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共同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法,班主任不应过于干涉。因为在尼尔森看来,班会不是过度控制学生的手段,过分的干预和说教会被学生一眼看穿,也不利于班级问题的解决。
‚班会目的。班会的目的是“治病救人”解决问题,而是对行为不当学生的集体讨伐和批斗。因此,班会的精神应该是互帮互助,感恩和致谢,从正面和积极的角度引导班会召开。
以班会为代表的学校教育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规范和养成,间接影响到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长远发展。作为不同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如能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那么受教者的教育目的无疑会突飞猛进的发展。
寄宿着学校中学生每周或者每两周才能见到家长,所以教育过程中学校无疑扮演者重要角色。然而家长不应仅仅把子女的教育抛给学校而不闻不问,这样本已“短板”的家庭教育无法与学校教育相配合。特别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圈养”的寄宿生活,他们就更需要家庭教育的温暖和爱的摄入。因此,寄宿制学生的教育其实对于家长而言是更大的挑战。当然作为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应及时将学生的在校状况如实反馈给家长,从而让家长清楚学生的在下状况,进而家校联合、双管齐下解决学生问题。
怎样获取学生对老师向家长反映自身状况进行理解和配合,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给家长打小报告或许是困扰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的棘手问题。我想还是要借助正面管教的理念,调动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寻求学生和家长的帮助。尼尔森认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缺乏自信的孩子,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应该首先给予学生最起码的尊重,这是解决不当行为的基础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