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财富”,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垃圾数量也呈指数增长,我们的环境变得不那么洁净了如果希望“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常在,那么“垃圾分类”就势在必行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海岸小学倡导采用灵活有趣的形式,让垃圾分类这个“新时尚”走入学生心中,让垃圾分类从“小”做起,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垃圾分类小课堂来啦?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垃圾分类小课堂来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财富”,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垃圾数量也呈指数增长,我们的环境变得不那么洁净了。如果希望“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常在,那么“垃圾分类”就势在必行。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海岸小学倡导采用灵活有趣的形式,让垃圾分类这个“新时尚”走入学生心中,让垃圾分类从“小”做起。
学校利用深圳多雨的特点,设计了一座先进的“海绵校园”系统,校园各处安放着衔接有序的暗管和水道,合理收集雨水,储存于地下蓄水池中。晴天的时候,学校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灌溉,使绿化带和楼顶菜地都尝到“甜头”。同时,学校各部门总体部署,开展了“变废为宝”科技节、德育课程之“环保行动”“垃圾分类进校园讲座”“奶盒回收分类放”“垃圾分类手抄报”等系列活动,推动垃圾分类在校园落地生根。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小垃圾,大学问
有趣又长知识的活动,学生总是很喜欢。新学期开学不久,学校便邀请“环保宣讲人”姚澄老师为一年级学生讲解垃圾的历史以及分类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姚澄告诉学生,垃圾与人类文明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便会将垃圾挖坑掩埋;会收集垃圾供以后作肥料使用——比如,人们把牛粪晒干,用来烧火做饭或取暖,把粪便收集起来发酵为肥料;会在建造新建筑物时使用某些“垃圾”来平整地形;会“废物利用”,用动物的骨头做成富有新意的装饰品……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会场上不时传出惊叹声、欢笑声。
学生对垃圾产生了极大兴趣,姚澄便带领他们深入了解垃圾的危害。当学生听到“人们7个星期扔掉的垃圾总量基本等于自己的体重”时,会场里发出长久的惊讶声;当学生看到一只产完卵准备返回大海的海龟竟被海边的破渔网缠住时,开始怜悯它的遭遇;当学生听到一只海鸟被岸边的塑料袋裹住而无法飞向空中的哀鸣时,发自内心地心疼起来;当学生知道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达到300多万平方千米时,更是大为震惊。可是几千年来,人们用得最多的垃圾处理办法就是“烧”和“埋”,其弊端早已显而易见。经过一番互动,学生纷纷表示要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于是,一张张“垃圾小卡片”在会场传递,学生了解了“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知识,信心满满地准备开启自己“变废为宝”的旅程。
“变废为宝”科技节
自创校以来,“科技节”便是学校的特色之一。2020年12月,学校“科技节”之自然艺术装置大赛共征集到来自23个班级的31件精美作品。在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倾力帮助下,各班级学生发挥智慧和想象,顺利完成了从设计图到成品的全过程,作品无一不体现着自然和环保的主题。
学生集思广益,将家中的废弃碗盘、旧轮胎、破塑料袋、旧油桶、废纸片等带到学校,在校园内外收集了枯树枝、枯树叶、小石子、旧盒子等,有的学生还与父母一起去海边收集了贝壳、海螺、海鸟的羽毛等材料。经过他们的精心制作,那些平时看似被丢弃的“垃圾”顿时焕发了生机。
《光盘行动》《废旧轮胎大变身》《让垃圾回家》等作品,让学生感受到“零废弃”的乐趣;《大自然与小乐园》《红树林回家之鹭》《枝头盔犀鸟》等作品,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循环利用;《小手牵大手,追求新时尚》《海鸥的呐喊》《起舞的芭蕾女孩》等作品,让学生看到了自然万物都能与环境完美融合。为了让这些奇思妙想的作品激发更多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学校还在每幅作品旁专设了“小小解说员”,专门为各班学生和来校参观的客人讲述他们创作的理念和来源。
环保活动进行时
学校的“环保行动”提倡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时时刻刻都有环保意识。学校的垃圾分类桶设置齐全,厨房里有“厨余垃圾”,校园里有“有害垃圾”……学生最喜欢的是“可回收垃圾”,他们将旧作业本、旧塑料瓶、塑料吸管等投入其中,期待它们能够被循环利用。
每年的收获季一到,学生就会将枯树叶与杂草堆积在一起,与园艺师傅共同进行填埋处理,将它们变为宝贵的肥料。
“环保行动”不仅在校内,还会延伸到校外。深圳周边有许多山野公园,学生会利用周末时间去附近的“大南山”,边爬山边捡拾垃圾;会走进“社区”做义务劳动;他们还会去“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参观各种珍稀鸟类。这些活动让“环保意识”扎根在学生心中,也让学生获得了满足感、自豪感。
“垃圾分类”涉及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为了进一步推广“垃圾分类”文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筹办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学校展板上有“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图”,教师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入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结合学校“阅读浸润心灵”理念,推荐了相关的绘本和书籍。
共同阅读了《我的第一本垃圾分类书》后,学生将学习心得绘制成手抄报和思维导图。学生对垃圾的知识进一步加深,还将自己的创意融合进去,制作了一张张精美的“宣传单”。在这种有趣的形式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垃圾分类”,自身的艺术创新与表现能力也得到提升。
小小的垃圾里蕴含着大大的学问——让我们更加爱护我们的姐妹,青草、绿叶、红花;更加爱护我们的兄弟,蓝天、白云、河流;也更加爱护我们的母亲——地球。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集团海岸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4月21日第7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