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互联网舆论环境中,你永远猜不到大家会被什么事情点燃怒火,又会用什么样的措辞把别人骂得狗血淋头。
这次被骂上热搜的是山东大学,起因是学校的“学伴”项目。
所谓“学伴”就是学习伙伴,不少高校为了照顾留学生都会为他们安排“学伴”,让“学伴”们与留学生一起学习语言、参加活动,帮助他们适应来中国的生活。
山东大学早在2016年就开始招募学伴,鼓励留学生报名。
根据校方的说法,“学伴”项目自实行以来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报名积极,学生反馈也比较好”。
而这次被骂,是因为有媒体报道山东大学的“学伴”项目于2018年升了个级,一个留学生能配三个本校学生,作为“学伴”的本校学生中又以女生为主。
网上还流传着一份留学生与学伴的名单,确实是一个留学生搭配三个本校的“学伴”。
再加上传出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申请表里,对于“你参加学伴活动的主要目的”这个问题,专门有一个选项是“结识外国异性友人”。
山大研究会自己的推送里,更是直接把“学伴”与谈恋爱画上了等号。
对于“学伴”项目,诸多网友激情开麦,用各种修辞嘲讽其崇洋媚外,各种评论里恶言恶语更是一抓一大把。
舆论压力下,山东大学做出了第一次回应,中心思想可以概况为:“学伴”活动正当合法、纯属自愿,各大高校都在搞,现在舆论对准山大,是有人别有用心。
纯就舆情角度来看,这个声明成功起到了火上浇油、激怒网友的作用。
网友们开始了势头更猛的二次创作,从小作文到漫画,基本上把山东大学塑造成了一个所谓“拉皮条”的大学。
直到7月12号,山大官博正式道歉,措辞和内容都温和了不少,也表示会对“学伴”项目进行再次评估,改进工作。
按说一个以促进中外交流为目的的项目,基本思路也是全凭学生自愿报名,怎么说也不应该突然沦为众矢之的。
甚至不少官媒都下场评论,批判“学伴”项目。
冰点周刊发布推送抨击“学伴”项目,该文章现已被发布者删除
这次山东大学的“学伴”项目引发众怒,归根结底还是公众对于区别对待留学生的愤怒。
高校区别对待留学生,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
网曝山东财经大学为给留学生腾出宿舍,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于考试期间强制清空部分学生宿舍。
同样是山东大学,还专门为骨折的留学生在官网上招募志愿者,招募方不仅承担志愿者的餐费、交通费,帮助该名留学生还会被计入志愿时数。
不仅是大学校园里,就连执法者似乎也愿意为留学生“网开一面”。
福州某大学的一名留学生推搡交警的视频传上网络,全程交警没有任何过激言行,而该名留学生几次推搡交警,还激动地冲交警大吼。
与之相对应,安徽一男子逆行被查后,冲交警竖中指挑衅,对交警进行辱骂、推搡……最终因阻碍执行公务,被行政拘留10日。
而福州留学生得到了来自警察的批评教育,以及来自学校的留校察看处分。
性质差不多的行为,一边是行政拘留10日,一边是留校察看。
过于明显的区别对待似乎连同行也看不下去了,《平安北京》专门发了微博,讲一讲“遣返外国人这点事”,十堰市公安局东岳分局出现在评论区,内涵意味十足地回复“@……”。
这条评论的回复里,网友们争先恐后地帮他@福州警方。
不光是网上报出来的新闻,关于“学伴”事件的各方评论中,似乎有一多半网友的大学都或多或少地优待过留学生。
遇到这次的“学伴”事件,积蓄已久的怨气终于找到了发泄口,大家一股脑地冲上去批判山东大学,不过是受够了各大高校以及各种政策对留学生一贯的优待。
当情绪左右讨论愤怒有迹可循,绝不意味着愤怒就无可非议。
纵观对于“学伴”活动的讨论,不难发现,网络上大部分的言辞都是对于山东大学、留学生乃至参与“学伴”活动的女生的无差别攻击。
在他们口中,山大成为了慕洋犬大学,留学生大多是混日子的,那些女生更是easy girl。
情绪与标签远远大于内容,各种刺眼的词汇充斥着评论区。
但留学生有错吗?没有。
任何一个群体里都会有人不学无术,把个人的错误上升成群体错误,甚至就此给这个群体贴上标签,污名化整个群体,是互联网撕逼中最有煽动性也最应该规避的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批判那些在ins上发帖物化中国女性的留学生,但不应该为此把整个留学生群体打入地狱。
至于那些参与“学伴”活动的中国学生就更无辜了,不少女生在这场舆论的狂欢中被人肉、谩骂,成为了失控情绪中的牺牲品。
归根结底,只要是自愿的,他们想通过“学伴”活动结识朋友也好,锻炼口语也好,甚至就是想找个异国的恋人也好,都是他们的自由。
因为狭隘的民族情绪剥夺了他们选择朋友的自由,才是真正对人的物化。
最后再来说山东大学。
对留学生的优待一方面受我国对外开放的国策影响,另一方面也有高校国际排名有关,要知道,国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中,留学生比例都占有相当大的权重。
换句话说,留学生越多,国际排名越靠前。
在国际排名与学校声誉、招生情况乃至科研经费直接相关的情况下,国际学生对于高校来说自然是多多益善。
但这种为吸引留学生而产生的政策倾斜逐渐发展为某种特权,反而伤害了留学生与本国人民之间的感情。
当这种特权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时候,民众积攒已久的怨气终于出现了反噬。
说到底,有效沟通民族感情的前提,是要让双方先拥有平等的地位。站到一起之后,才能看清楚彼此的样子,听清楚彼此的声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