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斯大林
《莫斯科保卫战》是我们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一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经常在电视里播放。
我之前每一次都想完整地看一下这部电影,但没有一次如愿。
往往看了上部,下部就错过了。
看来看去,留在印象里的就是影片里的矮小、呆板、机械的斯大林,拿着一个烟斗,在克里姆林宫的大厅里,踱过来踱过去,发号司令,纵览战局。
电影里对斯大林的“零度情感”的形象表现,令人捉摸不透。
你说这个电影,究竟是想歌颂斯大林,还是丑化斯大林的?
现在看来,这部电影总体来说,还是肯定斯大林的。
因为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勃列日涅夫当政,对斯大林的评价虽然没有明显的加以肯定,但是暗地里,勃氏还是给予了“暗褒明不问”的态度。
勃氏的这么一点心思,直接会影响到创作者的创作心态,立刻在电影里作出反映。
《莫斯科保卫战》的导演奥泽洛夫之前拍过《解放》,拍摄时间在1968年——1972年。
《解放》中的斯大林
自从1964年勃列日涅夫当政,斯大林的评价风向稍有转变,《解放》里的斯大林,是赫鲁晓夫上台、打入深渊之后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受到当时大气候的影响,片中的斯大林已经是以非常正面的形象亮相了。
当然,电影里也是采用了“零度情感”,未涉及斯大林的任何的情感的暗示,镜头里的斯大林,只是一个高深莫测、不知所思的神秘人物。
《解放》中的斯大林
《解放》里的斯大林扮演者,由布克胡迪·扎卡里亚泽扮演。他1913年生于阿塞拜疆,1988年去世,享年74岁。
布克胡迪·扎卡里亚泽生活照
查了一下资料,扎卡里亚泽也只有在《解放》系列中中扮演过斯大林。
到了1985年拍摄《莫斯科保卫战》时,斯大林换成了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在电视机看到的面无表情、死气沉沉、脸泛幽光的现在这版的斯大林。
但相比于奥泽洛夫于1990年导演的三个小时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央视播映译名)中的斯大林,《莫斯科保卫战》这版的斯大林形象还算是手下留情。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的斯大林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拍完的时代,已经是戈尔巴晓夫当政时期了,而这部电影的上马,还是在契尔连科当政的时代。片中的斯大林由阿奇尔·戈米阿什维利扮演,他1926年生于格鲁吉亚,2005年去世,享年79岁。
之前,戈米阿什维利还在1986年的《国界》第五集中扮演过斯大林。
《国界》第五集中的斯大林
这部剧表现了1941年苏波边界的战士如何应对希特勒军队进攻的一段史实。
之后,他还在1990年的《战争》中出演过斯大林。
《战争》中的斯大林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的斯大林,明显地受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贬低斯大林的倾向的影响,这部电影里的斯大林,不像《莫斯科保卫战》里的温文尔雅,而是突出了人物身上的暴戾的成份。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的斯大林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里的斯大林,眼睛一直放着冷光,扮演者的目光,透着一种阴鸷、森冷、狐疑的寒气,给人一种强大的压力。
在《斯大林格勒大血战》里,与《莫斯科保卫战》里塑造出的斯大林与朱可夫之间总体来说还是心有灵犀、默契配合、惺惺相惜的模式相比,这一版的斯大林明显已经对朱可夫产生了猜忌之心。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的斯大林
在《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的最后部分,有一个政工干部向斯大林汇报,朱可夫目中无人,在外面散布,莫斯科保卫战是由朱可夫指挥的。镜头里的斯大林目光阴森,但却不动声色,他要求告密者把这些资料保存好,潜台词是“秋后算帐”。
这样,奥泽洛夫的三部曲中的中间一部,也就是《莫斯科保卫战》,得益于勃氏对斯大林总体升温的态度,大体上还是正面地肯定了斯大林,但是又不敢真实地还原斯大林在二战中的影响力,所以,电影里的人物形象遮遮掩掩,王顾左右而言它,看起来,从艺术上说是失败的,塑造出的斯大林形象,现在看来也是最平庸的一个。
《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斯大林
因为电影里的一个主要人物,在电影里只是承担着机械地陈述史实的职责,这样的影片,怎么可能涉及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必然地放弃了对人物内心的刻画。
《莫斯科保卫战》里的斯大林形象,大体可以看出这么几个定性:
一是没有丑化斯大林惊惶失措,但也没有表现他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内质。1968年开拍的《解放》,导演奥泽洛夫被告知不准从战争开始阶段拍摄,显然是因为最初的节节败退,搬上银幕会让人难堪。
但《莫斯科保卫战》却交待了战争的起因。
电影里并没有表现出斯大林在通常记载中的惊慌失措、闭门躲避、拒不见人的匪夷所思的非正常行为,而是从战争一爆发,就表现斯大林沉静地召集会议,组织应对之策。
在英国学者杰弗里·罗伯茨所著的《斯大林的战争》(甲骨文丛书,2018年版)的序言中罕见地称赞了斯大林对于二战的贡献。在序言中写道:“要是没有他的领导,对纳粹德国的那场战争很可能就会输掉。邱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和罗斯福,他们作为军事领袖都是可以替代的,唯独斯大林不可以。”
如果拍摄一部二战史的电影,却把一个不可替代的领导者,描绘成一个胆小怕事、六神无主的怯懦者,无论如何都无法撑起电影的核心力量。
所以,《莫斯科保卫战》必须表现出斯大林宠辱不惊、凛然不屈的这种最基本的领导者的质素。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拍的电视剧《东方战场》里也出现了斯大林听闻希特勒进攻的段落,镜头里的斯大林当时就惊得呆住了,魂不守舍地坐在办公室里,把斯大林通常传言中的失态表现,诉诸于镜头。
两相比较,《莫斯科保卫战》对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的镇定自若的表现,已经算是不错的银幕再现了。
二是也没有强化斯大林的料事如神,却时时不忘表现他依仗朱可夫指挥战事。《莫斯科保卫战》也没有表现出斯大林勇挑重担的英雄气概。
我们对比一下,1948年拍摄的《斯大林格勒血战记》里的斯大林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表现,到现在《莫斯科保卫战》里的处处问人、时而露出不自信的乏力感,斯大林的形象已经一落千丈了。
1948年拍摄的《斯大林格勒血战记》
所以,《莫斯科保卫战》里的斯大林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只是被动地交待战事,与1948年版里的掌控一切、料事如神已经不可能同一而语了。
《莫斯科保卫战》里表现出的斯大林,面对强敌,就是不计后果地要求下属执行反击、反击、反击的指令。
而朱可夫在电影里担负的职能,也是把斯大林的指令,落实到前沿中去。
电影接下来的叙事,就是前沿士兵们用生命去抵挡进攻,这构成了整个电影里的最简单的情节结构。
1948年拍摄的《斯大林格勒血战记》
1948年拍摄的《斯大林格勒血战记》里突出了斯大林的足智多谋的秉性,电影里还安排了一个情节,斯大林向一位过去在保卫察里津时共事过的战友,详细解释在什么时机选择反攻,表现出斯大林神机妙算的胸有成竹风范,而这种风范在《莫斯科保卫战》里荡然无存,无从觅迹。
三是更没有突出斯大林对生命的关注,但卓娅的线索却又提到了斯大林的感召力。斯大林在《莫斯科保卫战》里基本没有情感与心理描写,而电影又很贸然地插入了卓娅这一条情感线,这个情感线,又必须附着在斯大林的主线上,便使得电影里的这一个链条有一点“有头无尾”的感觉。
在《莫斯科保卫战》里,没有任何一个士兵在嘴里高喊为了斯大林而去战斗,而只有在卓娅的段落中,卓娅在临牺牲前,高喊的口号里,包括着对斯大林的深情厚谊。
影片里,卓娅高喊着:“斯大林要来的,斯大林与我们在一起,”走上了绞架,此情此语,令人动容。
而这不能不说是卫国战争期间士兵们的一种心理驱动力。电影无视当时存在的这么一种精神力量,只是在卓娅段落里,不得不退让了一步,让卓娅所代表的柔情的段落,道出了对斯大林的尊崇之情。
接着电影用画外音交待,斯大林下令处决绞杀卓娅的那一支德军部队。其实变相地勾勒了斯大林也回应了卓娅的生命奉献,折射出的是斯大林心中对卓娅精神的首肯。
但这一段能够折射斯大林内心世界的段落,就用一段画外音给交待了,并没有任何镜头瞄准斯大林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莫斯科保卫战》这类斯大林参与的历史影片都必然碰到的尴尬。
《难忘的1919》中的斯大林
回想斯大林时代拍摄的《带枪的人》、《难忘的1919》等影片里,都有表现斯大林深入到基层、亲民互动的场景,传递出的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斯大林形象。在《带枪的人》中,还表现斯大林来到士兵家,品尝士兵家的水煮土豆这一道家常菜,其乐融融,角色的体贴爱民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彰显。
在奥泽洛夫的电影里,斯大林形象中删去了任何的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的世俗生活与情感秘境,在电影里,完全成为交待战事的一个木偶人。
这也是《莫斯科保卫战》让人难以满意的原因。电影中不塑造人物,只是交待事件,这样的电影,便缺少了基本的艺术感染力。
《莫斯科保卫战》里的艺术塑造,不得不让位给了卓娅,而卓娅线索所推举起的对斯大林的尊崇,又被扑灭在斯大林形象的零度情感塑造中。
《莫斯科保卫战》中的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扮演的斯大林给我们的感觉很不像,尤其明显的是,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版的斯大林的眼睛,与真实的斯大林的眼睛外形上就缺乏相似性。
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的眼睛是三角形的,而且目光无神,在影片中,根本难以给人一种镇得住台的支撑力。这样一个庸庸碌碌的人,怎么可能服众?事实上,二战期间斯大林发布的指令,令前线的将领都很佩服,具有一种高屋建瓴的通透性与指导性。
但是,通过人脸比对,我们把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扮演的斯大林与人物原型相比较,结果却出人意料。
人脸比对显示两者相似度非常高。
应该说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与人物原型的脸型还是比较相似的,但是人物没有气质,眼睛无神,导致了《莫斯科保卫战》里的这个形象是失败的,也注定是平庸的。
资料显示,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最早扮演斯大林是在1975的《目标的选择》中。
《目标的选择》
影片描写了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的一生。影片里有斯大林对研究原子弹的决策交待。
1976年,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在战争传记片“科夫帕克之歌”之二《暴风雪》中扮演斯大林。
《暴风雪》剧照
影片是卫国战争中的“科夫帕克少将三部曲”之二。“科夫帕克”是卫国战争期间乌克兰游击战的组织者。三部曲的第一部是1973年的《警钟》、第三部是1979年的《喀尔巴阡山,喀尔巴阡山》。
1977年,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在奥泽洛夫导演的《自由战士》中扮演斯大林。
《自由战士》剧照
这部电影共4集,长达6个半小时,表现了东欧各国抗击纳粹德国的历史史实。
1983年,他再次在《如果敌人不投降》中扮演斯大林。
《如果敌人不投降》海报
影片表现了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战役。
《如果敌人不投降》剧照
1985年,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参演了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
1986年,再度在捷克电视剧《哥特瓦尔德》中扮演斯大林。
《哥特瓦尔德》剧照
这是一部表现捷克总统哥特瓦尔德战斗生活的一部剧集。
1995年,在奥泽洛夫导演的《朱可夫》中以斯大林的面目亮相。
不过,这部电影是《莫斯科保卫战》及奥泽洛夫之前导演的电影剪辑而成。
这样看来,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扮演斯大林的年份,是在1975年——1986年的十年间。
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出生于1919年,逝世于1988年,享年69岁。
这个时期的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的年龄也在56——67岁之间。斯大林在卫国战争爆发的时候,在61岁左右,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扮演斯大林在年龄上,还是比较合适的。
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在扮演斯大林之前,也曾经在多部影片中出演过籍籍无名的角色。
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笔者下面的罗列。
资料里查到的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参演的第一部电影是1948年的电影《凯托和科特》。
《凯托和科特》海报
这是根据格鲁吉亚古典戏剧改编的音乐喜剧。
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里的另一个演员安德罗·科巴拉克斯,也曾经扮演过斯大林。
可以看出,格鲁吉亚的演员,是出现斯大林最合适扮演者的风水宝地。
《前线后的前线》中的斯大林
安德罗·科巴拉克斯日后曾经在《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前线后的前线》等我们非常熟悉的影片中扮演过斯大林。日后有机会,我们重点来介绍一下这位斯大林的扮演者。
1954年,特里波立斯基在《蜻蜓姑娘》中出演不知名角色。
《蜻蜓姑娘》剧照与海报
这部电影曾经在五十年代由长影译制,在国内公映过。
《蜻蜓姑娘》中国海报
1955年,在《魔法甜菜》中扮演排名第八的一位角色。
《魔法甜菜》海报
影片表现了一个勇敢而足智多谋的农民男孩,与害死了他父亲的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故事。
1957年,在《女人的命运》中扮演排名第二号的角色。
影片表现了一个女人在革命年代如何选择自己站位的问题。
1958年,在《马娜娜》中扮演小女孩马娜娜的父亲。
《马娜娜》海报
影片表现了一个不诚实的9岁小女孩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信条的故事。
1964年,在《山地法则》中扮演角色。
《山地法则》海报
影片表现了十七世纪一段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恨情仇的故事。
1966年,在《与过去相遇》中出演角色。
《与过去相遇》海报
影片表现了格鲁吉亚的一位女医生发现一个流浪汉是自己的前夫,她不得不面临着内心的激荡。
1967年,在《城市早起》中扮演角色。
《城市早起》海报
影片的故事表现了工厂的生产矛盾与家庭冲突交汇在一起,属于工业题材影片。
1970年在《塞米拉米德花园》中出演。
《塞米拉米德花园》海报
影片反映了卫国战争期间,一群移居到后方的妇女建设家园的故事。
1970年,在《老磨坊》中出演角色。
影片表现了一个无私帮助别人的磨坊主与他的妻子不同理念之间的冲突。
1971年在电影《卓娅》中出演角色。
《卓娅》剧照
1973年参演《惨痛的教训》。
《惨痛的教训》海报
之后,1975年,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踏上了扮演斯大林之路。
总体来说,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这样的双目中没有精光的斯大林扮演者,颇为符合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斯大林的定型,那就是既有斯大林的外型,但也不想表现他的内心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雅可夫·特里波立斯基是一个合适的形象塑造者,这样的影片,决定了只能选择这样的扮演者。但我们不得不说,他是斯大林形象中的一个最平庸的角色塑造者。
相关链接:
最帅的斯大林扮演者盖洛瓦尼,连斯大林都赞叹不已,至今无人超越
《列宁在十月》与《列宁在1918》中斯大林由两演员扮演,高下自分
中国影视作品中的斯大林形象,谁扮演的最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