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天生会阅读的,阅读需要方法和策略。
部编和统编版的语文教材都加入了“阅读策略”相关的内容,为的就是帮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思考,做到真正的读有所得,成为有策略的阅读者。
阅读策略主要分为八种:预测、联结、提问、推断、图像化、确定重点、质疑释疑、综合。
这周来讲讲“确定重点”。
“确定重点”的阅读策略是指根据文本的组织结构特点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重要和不重要的分类,其中重要的信息主要包括书籍的主旨、重点篇章、重点句段、重点情感、重点人物、重点事件等等。
引导孩子们对这些内容进行细读,有利于帮助他们更明确地把握文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促使孩子们将篇章重点进行整合,形成对整本书意义的理解。
通常来说,文章体裁不同,我们所要重点把握的信息就不同。
例如以绘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阅读此类文体就需要把握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并且理清发展线索、把握记叙顺序。
而说明文则要关注被说明对象的性质、特征、结构、功能,把握说明方法。
议论文是论证或阐明某种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阅读此类文章首先应把握中心论点,然后梳理论证过程、研究论证方法。
此外,阅读的目的不同,我们要提取的信息也不一样。
例如,要概括一篇文章的人物形象,就要找到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性格等方面的段落, 并从这些段落中提炼人物形象。
对于重点信息的确定,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予以引导:
关注特殊位置的语句
标题、文章始末、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者每段文字的始末,往往是对阅读理解其重要作用的语句。
一般而言,记叙性文章往往会在文章初始交代写作背景,为下文做铺垫,文章中部的过渡段(句)能够较为明确地呈现文本内容的组织结构,结尾收束时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议论性文章的结构通常呈现为立论一一论证一一结论。
说明性文章的标题通常可以明确体现说明对象。
如在概括文章主旨和“文眼”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捕捉体现作者观点、创作意图,流露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语。
文眼可能是标题,也可能出现在篇章的始末。捕捉关键信息确定文眼,是掌握文章大意的一种有效、便捷手段。
有的标题简单明了,孩子们能通过标题立即捕捉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植树的牧羊人》,讲的就是牧羊人植树的故事。
又如在阅读统编本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文《动物笑谈》时,可以引导孩子们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由此带领他们自主地找出本篇课文中,主人公是“我”,动物行为研究专家康拉德·劳伦兹,所干的事件是“我”做实验,证实水鸭是靠叫声找到妈妈的事,以及黄冠大鹦鹉“可可”差点把我送进疯人院的事。
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课题,精简文意。当孩子们关注到“笑谈”二字后,便逐渐可以得出结论:课文讲了我和水鸭、与黄冠大鹦鹉之间的可笑故事。
除此之外,确定文眼,还要引导孩子们关注文章的始末。
有些作品开门见山,开篇即亮出观点,表明态度;有些作品则卒章显志,收束时总结全篇,表达情感。
洞察特殊句式特点
作者为了鲜明地表达情感和主旨,往往会采用一些特殊句式。因此,这些特殊句式当中便可能包含着更深的意蕴,从而成为理解文本的关键语句。
如倒装句,能够体现出作者想要强调的内容;反复句,能够体现出作者想要着重表达的意思;省略句,能够体现出作者想要隐晦表达、隐藏信息的意味。
重视关键词语
筛选信息还应重视句子中特殊的词语。
如在阅读写景类的文章时,应该引导孩子们关注景物描写语句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将这些词语作为品味语言特色、了解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来鉴赏。
而面对说明性文章时,则要引导孩子们重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一般体现为对说明对象起限定修饰作用的副词、形容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引导孩子们关注句中细节,找到有着耐人寻味意思的词语。
如鲁迅的文章中经常出现前后矛盾的词语,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一句“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确凿”。
这样的词语中事实上包含着高明的语言艺术和丰富的内涵,既说明了百草园的本质就是一个荒园,又说明百草园在作者看来是有着他童年欢乐、自由回忆的地方,所以不仅仅只是外人看到的荒园,更是乐园。
阅读是潜移默化的积累和影响,阅读策略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学习。
孩子们不只是为了考试的阶段目标而阅读,更是为了丰富和延伸个人生活的无限可能而阅读,以阅读打造未来人生的美好蓝图而阅读。
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高低则取决于是否掌握了阅读策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孩子们学会如何阅读,会让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