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位于湖南道县寿雁镇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古栽培稻标本证实,中国的稻作栽培已有1.4万年以上的历史,是已知的世界栽培稻起源地。
直到今天中国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地方还很多,它最早出自唐 ·王睃 《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里有提及:“谄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
泸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沱江流域的两江交汇之处,山水环绕,兼具了巴山蜀水的特征,再加上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纬度影响,很多植物看似不该在这里拥有的植物,都一直独特的在这里生长着,只是它不同于常规的出产时间,比如茶叶早熟,比如桂圆荔枝则晚熟,而中国大米著名的几个区域,不管是东北的五常黑土地区域,还是湖南湖北两广的大米,在四川泸州这个地方,总有一些让人惊叹的地方。比如今天要给大家讲到的罗沙米。
虽然这今年,沽酒客基本没有讲到罗沙米在泸州市面市面上出现,或许我孤陋寡闻,又或许如今市面上米的品类繁多,也或许罗沙米价格可能不在大众消费范畴及产量不高,如同高端的合江荔枝,我们听闻而难以吃到一样吧。总之这个米曾经在泸州红极一时,突然就好像退出了大众视野一样。
记得九十年代中期,那个时候沽酒客一家还在慈善路的一座大杂院里群居,当时用电饭煲并不是一样洋气的事情,因为院子里的电闸经常跳,院子的老太婆们,觉得哪家用点现代化的东西,就是跳闸的原因,是不是我不知道,一向不想影响人的母亲,煮饭的时候,都要把门关了,反正免得她们唧唧歪歪的。人类管闲得事的爱好,我觉得从原始社会就有了。问题出了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先把审视一下周围,好像她们都不会有任何问题一样。
不过那天中午放学回家,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味道,什么那么香,我问我妈,我妈说有人送了老爸一袋米,说是以前皇帝吃的,我说皇帝吃的都可以我们吃了啊?太香了,那天,吃的什么菜不记得了,反正白米饭,我都一次尽吃了两碗。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吃到这么好吃的米,后来才知道这个就是罗沙米,但是好像还属于泸县,那个时候没有龙马潭区。好多年以后,也曾经买过罗沙米吃,总觉得跟以前那个味道不一样,不知道什么原因。虽然后来去东北吃过五常大米,味道自然好,但是还是不如这一次的体验,也许第一把味觉惯坏了。
这些年沽酒客偶尔会想起这个米,对它也谈不上念念不忘,却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来头。后来看到一些地方县志记录倒是找到一些眉目。
原来这个罗沙贡米又称泸州银针米,产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境内,龙马潭区内具有良好的温、光、水、土的自然条件,区域内小气候特别适宜水稻的生长,尤其以罗沙坪为轴线的“黑油沙地”,以其丰富的养分,滋养出了川南稻米的明珠罗沙贡米。明清时代,泸州商贸繁华,南北商贾交往频繁,泸州人常以罗沙坪产稻米为特产相赠,后相传辗转入宫,故得名“罗沙贡米”。
《泸州县志》等记载:清乾隆年间,户部郎官沈某谪迁四川泸县令,素留心农桑。某日赴罗沙乡公干,偶见田间劳作多须发皓白之老人,手足轻捷,不亚壮年,窃异之。与当地名医姚文仲言及,姚曰:“此地乡民多寿者,察之亦无他,唯所食之稻颇殊,其色莹白,其质玉润,其香清馥,其味绵醇。俗呼为‘罗沙油米’,盖言其米油沁也。然此稻唯生罗沙,虽一梗之隔,便如霄壤”。
沈令携其种,移植置后,然所获无殊于常稻。后再起点罗沙细察之,见其田壤色如紫砂,质如润膏,其下二尺皆为黢黑砂岩石板。乃悟非其中有异,皆所植岩壤得天独厚故也!因名曰“罗沙岩稻”,亟荐有司,选入大内,清帝食之大佳,命为常贡,沈令亦复其原职,罗沙岩稻之名遂遍海内。延至新中国建国后仍属特供。
由于罗沙贡米品种特质及地理环境的苛求,形成了色、香、味、质独具特色,是泸州的著名特产,该品米粒细长,呈乳白色,外观雪白如脂,质地玉润,软硬适度,糯性强,香味浓郁,滋润可口,回味略甜,软硬适度。又因米质油沁,口感偏糯,慢火熬煮后,米油浓稠、口感绵糯香浓,适宜煲粥食用。米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有米中钙王之称。
“罗沙稻”是泸州独有的地方特色水稻资源,已有四百多年种植历史。其稻谷香气浓郁,经加工后米粒晶莹剔透,饭光亮、味香可口而闻名。它最适宜种植罗沙稻区域特兴、长安乡、石洞镇三个乡镇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中部,属小丘陵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土组类型属沙溪庙组,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8°C,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72.5毫米,属丘陵河谷区,西北边龙溪河西部流经,南临长江。特别是在走马岭、罗沙坪埂上种植的罗沙稻,据说是最好的。
就是这一特产不知道产量和销售今天如何,因为确实很少当地看到了,难道好东西都去更好的地方了,这就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