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雷音是形意拳提出的概念,到底是怎么回事,《逝去的武林》用了各种譬喻,我也没看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估计他自己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个模糊的印象,给人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好像很玄的样子。其实作者也是有意造成这种氛围,渲染这种神秘感,让作品更有可读性,让读者对形意拳更加敬畏——作者虽然借李仲轩先生之口,实际上还是阐述自己对形意拳的理解。
在《逝去的武林》中,李仲轩先生为了弄明白虎豹雷音的意思请教过他的那三位老师:唐维禄、尚云祥、孙禄堂。我记得有这么一些说法:
一、钟声、雷声余音缭绕。钟声雷是相似的,都有余音。
二、猫打呼噜。猫睡觉时打呼噜,走路时也有种身体内部的声音,捕鼠时无声,但与狗对峙时呲牙咧嘴并发出可怕的声音。
三、接引。前面两个容易理解,因为比较形像,这个得多讲两句。说是我们练内功有练不到的地方,气过不去,用声音接引一下,或催一下。
前两个是描述虎豹雷音的外在的东西,第三个是讲它的作用。
其实我以前写过一篇关于音声与内功的关系的文章,懒得去查找了,现在另写一篇,这是因为有拳友问起这个问题。
大成拳有试声训练,少林拳打拳时努力发声,太极拳也讲“哼哈”二气。我看现代搏击,在擂台比赛时也有人喜欢发声。这说明声音与技击一定是有关系的,但到底是什么关系,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彻底讲清楚。
自古至今,劳动有劳动号子,无论是打夯、拉纤,还是抬东西、推东西,喊着号子力能使齐,精神振奋,感觉不累。无论古人是本能还是有意为之,都说明呼喊口号有一定的提神增力的效果。
(劳动号子不仅仅是同一节奏,为了用力齐整,还振奋精神,不觉疲劳)
我师爷喜欢唱京戏中最难唱的谭派,我老师也经常在我们面前唱歌。我自己也在练拳过程中感觉情绪好时,声音不一样。疲惫时甚至感觉自己的声音飘浮,好像不是自己说的话;精神好时感觉气场足,说话中气足,底气也足。我的一位同事常常参加唱歌比赛,他自己说有时候状态好声音就好,这些都说明音声与气息有关,与精神有关。精神旺盛时气旺,气旺声足,反之亦然。
我经常看人家教声乐的视频,他们运气的技巧,扩大共鸣的技巧给我很多启发。我的同学的声乐老师教她平时可练太极拳、游泳来提高唱功,也说明有些东西是互通的。
武术需要气,一是耗费氧气作功,二是需要气充实身体,三是气流畅时反应快,不紧张。
总之,人的音声是气在空腔中产生振荡发出的,这是符合科学原理的,无论乐理和物理学都证明空气振荡产生声音。
虎豹雷音,有的是人为发出的,模仿猛兽,给自己助威,威吓对方,骚扰对方。比如李小龙的打斗场面常有他的尖叫声。这一种内家拳认为是强为的,不作数。
有的是练功过程中自然出现的。是气经过空腔时出现的振荡与共鸣,或者人不由自主地吐气开声。
我一直坚持认为练太极拳也应学学形意拳那样用力练练,不应一直轻、松、柔。应重练、轻练、快练、慢练都练练,也可结合着练,各有各的妙处。轻慢为涵养,快重为振奋。用时一般都是要用力的,反复强调不用力的那都是反智的,是故弄玄虚或者愚蠢无知。因此,在练时或者用时出现自然的发声现象是正常的,是自然的,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当作什么高功夫追求。自己检验一下气是否流畅,是否充实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放松,是否有力。
而我还是一直追求气和气顺,追求敛气敛神,追求气定沉着。“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是片面的。气和神平时都要敛,练时可涵养也可振奋。临敌时屏气凝神,击敌时鼓气奋神。这才能做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应付裕如当然也可以气定神闲,但那是另一回事。
从字面上讲,虎豹雷音到底是虎豹发出雷鸣一样的声音,还是虎豹、雷的声音,我们无法理解了。虎豹雷音是古人形容练功状态还是用功状态,我们现在也不得而知了,只有当初提出这一概念的人知道它的具体的意思,因为他想表达的意思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我们现在只是揣测。我们后人学拳,学明白道理,练明白身体就行了,知道得多是好事,但不一定有用,不必执着。正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心知是不是真知,身知才是真知,身知才可能熟能生巧,达到神知。心知很可能出现想当然的主观臆断思想。
气是客观存在的,人须臾难离,但也不必神化它。依我推测,虎豹雷音应是练功过程中自然出现的一种声音现象,即气经过空腔时产生了振荡,并产生了共鸣,是自然现象,不要刻意去追求它。平时在空旷处呼啸,唱唱美声或者山西民歌,感觉一下气沉丹田,气过后脑,气充实各空腔,感觉一下内气流畅是种什么体验,对我们练习内家拳是有好处的。
(我老师,老太太架势是有功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