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说了金余名字来历的传说,现在根据历史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南通有这么多带余的地方。
(一)这些余字地名的由来
在中国封建时代,盐和铁是官营的,老百姓不能自行炼铁炼盐,那时候南通地区有八大盐场,其中之一叫余庆场,是北宋年间设置的。“余庆”二字出自《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何谓余庆,先代为后代所遗留下来的福泽就是余庆。
随着南通人口的越来越多,官家又开始开设新的盐场,后来的余西、余中、余东三场皆由宋余庆场分设而来。这三场名始见于《元史·百官志》。分设的原因是由于北宋中叶海门岛涨接通州大陆后,余庆场辖境过于广大,分设三场便于元政府加强管理。三场名含义分别为“余庆场西部”、“余庆场中部”、“余庆场东部”。
明弘治《两淮运司志》“余东场盐课司”条“关桥”目列有“余庆桥”,尚可看出本场系由余庆场分设而来的历史痕迹。
再后来清末状元、伟大的实业家张謇推行废灶兴垦时,将大有晋盐垦公司所在地取名三余镇,即源于该司垦区原为余西、余中、余东三场之地的缘故。地理学家研讨通州成陆过程时将北海称为三余湾,亦源出于此。
(二)带“余”字地名的主要乡镇村
1、余东
海门余东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古镇。余东镇位于海门区东北部,距海门城区20多公里。它东临吕四港,北枕204国道、335省道,南接宁启高速,与上海仅一江之隔,西至南通兴东机场、南通港仅30公里,交通便捷,是长江之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余东镇是江苏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工业卫星镇,入选江苏省著名乡镇,江苏省科技先进及群众文化、体育先进乡镇。
全镇拥有体育用品、制冷设备、装饰装潢、金属制品等12大门类的产业。所产的国际象棋、环保电池、球类产品畅销东南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余东铜管厂已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空调、冰箱贮液器生产基地。
此外,余东的建筑业成绩斐然,拥有3000多人的建筑队伍,征战全国各地,曾承建过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金茂大厦、青海省青藏高原博物馆等著名建筑。
余东
余东
青石板的老桥
2、余西
通州余西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是我国蓝印花布的发祥地。镇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拥有龙街、精进书院、钱氏牌坊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曹顶、柳敬亭、朱理治、曹秀升等众多的历史名人。
余西是以盐业生产和交易为主的沿海小镇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各地旧貌换新颜,老房子被成片推到,翻建为毫无地域特色的新型小区,然而在南通通州区还有一片“春风”未曾刮到的地方,这就是余西。古镇依然保存着原始的方式,窄窄的街道承载着余西千年厚重的人文积淀,悠闲的人民演绎着苏东传统的农耕-,尘封的古镇成为历史的“活化石”。
古镇至今依然保存着明清格局的街巷形态,历史建筑和文化设施均保存较好,古建筑规模达16927平方米,保护区面积约为26公顷,核心保护区7.4公顷。镇内城河相拥,街巷纵横,粉墙黛瓦,宅院参差,店铺林立,古迹众多,人文底蕴深厚,有“通东第一镇”之称。独特的地方文化、风俗习惯,大量的民间传说、诗词歌赋,反映了余西千年的历史演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余西
余西古街
余西古镇
3、正余
正余镇行政设置始于清嘉庆末年。如今的正余镇由原正余镇和王浩镇合并而成,是南通市确定的19个市级中心镇之一。镇区内有绍隆寺、王浩烈士陵园、马云山纪念馆等人文资源。正余镇位于海门区境北部偏东,南与余东镇毗邻,东与包场镇相依,西与四甲镇为邻,北靠通州区三余镇和海晏镇。总面积76.3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592公顷,全镇总人口五万余人。
正余中学
正余街牌楼
正余某超市
4、三余
三余位于通州区东北,东至黄海滩涂,南与二甲镇、海门区货隆镇、王浩镇、正余镇为界,西与东社镇、五甲镇、十总镇相邻,北与如东县掘港镇、大豫镇毗连,镇人民政府距通州区人民政府21公里,现属于通州湾示范区,是南通地区最后成陆,也是最年轻的一个镇,其居民多为海门、启东、崇明等地移民。百年前张謇曾在此垦牧,使当年杂草丛生的“金陵荡”、“野鹅潭”变成了今日的万亩良田和繁华集镇。
通州湾
三余最热闹的地方
三余市场
5、东余
东余现在的行政级别是个村,该村位于通州三余镇东南部,该村总人口4500多人。
东余街景
6、金余
金余因位于金沙场境与余西场境的交界处而得名。清光绪 《通州直隶州志》 卷一:东 “五十里曰金余镇”。
金余街景
7、余北
通州余北社区位于余西以北,隶属于二甲镇。
余北公交站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