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官制度伴随着帝王后妃体制的形成而产生,存在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对古代宫廷和皇权产生着重要影响。
历史上,就有许多广为人知的女官,她们或以才学得显,或以容貌得宠,位居高位者权倾一时,甚至得以干预朝政,唐朝的上官婉儿、北齐的陆令萱、南朝的韩兰英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女官。
女官,俗称女太监,又称宫官、内官,指的是帮帝王家打理后宫内务,又没有妃嫔名分的高级宫女。女官制度起源得很早,《礼记·昏礼》记载道:“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可见在西周时,女官制度就已存在,但还未形成后妃体制。
后妃体制的正式形成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三公九卿制”的行政管理机构,与之相应地,又建立了由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构成的后妃体制。汉承秦制,在体制上没有太大变化,汉元帝时又后宫人数又加以扩充,形成了夫人、昭仪、婕妤、良使、夜者等14个等级,并享有爵位和秩禄,然而除了皇后和夫人外,其他妃嫔还是既是妾又是女官。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定内官,首次将妃嫔和专职女官区分开来,“女职”设有内司、作司、太监、女侍中、监、女尚书、女贤人、女书史等不同职衔的女官,这些女官皆有官品,高者二品,低者五品。
到了隋朝,封建国家的各项管理机制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隋朝按照《周礼》来建立后妃体制,设立了六局二十四司的专职女官来打理后宫事务。六局分别为尚书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工局,六尚局的女官都有官衔,高者五品,低者九品,但女史除外。
唐、宋、明三朝基本承袭隋朝的女官制度,未做太大的调整。明初时,又单独设立了宫正司,掌管纠察宫闱、戒令、谪罪事宜,到了明朝后期,宦官得宠,女官多被宦官所取代,六局因此被取消,只剩尚宫四司。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继承了明朝的后妃体制,“皇后居中宮,主内治;皇贵妃一位,贵妃二位,妃四位,嫔六位,分居东西十二宫佐内治,”“贵人、常在、答应俱无定位,随居十二宫,勤修内职。”女官职位则被取消。
女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民间采选,采选的过程和标准常见于历代史籍中,一般是选貌美者为妃嫔,次美者为女官。二是籍没,古代官员若是犯了重罪,被抄家时财产和家眷都会被充公,因而家眷中也会被充作女官。
而女官入选宫中后,多半是在宫中耗尽青春,或是在深宫里孤老终生,或是被遣回故里,只有少数人可以荣登富贵。
唐朝元稹的《行宫》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便道尽了此中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