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他,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于是佛教大规模传播,寺院成千上万建立起来,大量的平民剃发为僧。在南朝,宋朝的寺院就有1913所,僧尼36000多人;到了梁朝,寺院达到了2816所,僧尼达到了8万多人。北朝方面,北魏的寺庙有3万多所。后来的北齐境内有寺庙四万余所,僧尼二百余万人,堪称恐怖。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对当时寺院林立的描写。
佛教的大规模传播,对中国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首先,在思想层面冲淡了中国的宗法观念。从刘宋开始,宗室的自相残杀屡见不鲜,将领的投敌数不胜数,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是有关系的。当时的刘勰、荀济等批判佛教:“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异法,遗弃二亲,孝道顿绝”,“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海内殺乱”。
其次,佛教的兴盛,使得寺院经济兴起,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运转。寺院广占土地,加剧了土地的兼并;而僧尼不用承担赋役,也就减少国家的财政来源。当时许多百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郭祖深在上梁武帝的封事中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都县,不可胜言……天下户口几亡其半。”如果这种现象不加以限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ー人,非复国有。”
佛教剧烈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弊病日益显露,于是一些士人也开始从思想的角度去反对佛教。中国的士人反佛主要依靠的是桓谭和王充的形神论。桓谭曾说“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王充而继续发扬这种理论,提出“神灭论”。梁朝之前的孙盛、戴逵、何承天等人就继承“神灭论”,攻击佛教的“轮回转世”等唯心主义的思想,这给范缜写下《神灭论》提供了基础。
二,范缜与《神灭论》范缜出生于南阳舞阴,为士族,其先祖为西晋名臣范晷;东晋时期,其家族移居江南。到了南北朝,家族中衰。范缜的父亲范濛在范缜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因而范缜自幼家境贫寒。范缜幼而好学,在青少年时开始拜名儒刘瓛为师。范缜的在学习期间敢于发表“危言高论”,使得权贵子弟同窗都畏他三分。范缜成年后,博通经术,尤其精通“三礼”。
在刘宋时期,范缜郁郁不得志;南齐时期,开始步入仕途,其才华开始被人赏识。当时的竟陵王萧子良喜欢招贤纳士,交游宾客,聚会文学名士,于是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投入门下,史称“竟陵八友”,而范缜也是萧子良的宾客之一。当时佛教流行,竟陵八友也基本信仰佛教,而范缜却对佛教嗤之以鼻,大唱反调,这就引发了南朝的第一次佛教争论。
489年,萧子良等召集佛门信徒和范缜展开了论战。萧子良首先提出问题:“你不信因果报应,那么世间为什么会有富贵,为什么会有贫贱呢?”范缜回答道“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落在茵席上的,就是殿下你这样一类人物,坠落到粪溷的,就是我这样的下官了。贵贱虽然不一样,但哪有什么因果报应?”
在这次辩论中,萧子良无法战胜范缜,更是增加了范缜的信心。为了进一步阐释自己的思想,范缜决定写一篇论文——《神灭论》。《神灭论》提出了自己主张,并且将这次辩论的一些诘难和回答记录了下来,全篇以问答的形式出现。《神灭论》的思想主要还是继承了桓谭和王充的形神理论。其核心的论点就是“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就是说人的身体和灵魂是一体的,身体死亡了,灵魂也就灭亡了,主要针对佛教的灵魂转世说。
范缜以锋利与刀刃来作比喻,认为“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列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简单来说就是把形体比作刀刃,把灵魂比作锋利,如果没有了刀刃,谈何锋利。除了“刀刃之喻”,本文还辩论了“木质之喻”、“形骸之喻”“枯木之喻”、“知虑之争”,全文都主要围绕着形神关系展开。
由于范缜是古人,因此他无法找到唯心主义的根本矛盾点来解决争端,因而只能不断用比喻来说明问题。另外,范缜在解释凡人和圣人的差距时,也暴露了巨大的思想缺陷,他认为圣人的体质构造和凡人不同,因此决定圣人有“圣人之神”,他以古典典籍记载的尧有八彩、重瞳;舜有龙颜,“比干之心,七窍并列;伯约之胆,其大如拳”来证明这个观点。这个就是贻笑大方了。佛教教徒看到范缜引用古典文献为证明,于是也引用古典文献记载的鬼神现象来诘难范缜,范缜只能表示人和鬼是不同的生物,都是形体,鬼也并非灵魂。
在《灭神论》的最后一段,范缜直接指出“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惑以茫昧之言,惧以阿鼻(地狱)之苦,诱以虚诞之辞,欣以兜率(天堂)之乐”。“至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土木。”因此主张废除佛教,重新回归“匡国”、“霸君”之术,这在当时是十分异端,甚至是反对的思想。
三,《神灭论》带来的更大规模的论战《神灭论》写出后,天下多许多有识之士争相传抄,朝野一片哗然。于是萧子良又召集众僧名士,软硬兼施,轮番围攻范缜。当时的佛教信徒王琰以儒家的观点来攻击范缜,说“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于是范缜针锋相对,说“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众多人都无法难倒范缜,萧子良于是派名士王融去说服范缜,企图以高官厚禄诱导范缜,但遭到范缜拒绝。
梁朝建立后,范缜在政治上不断受到排挤,其家产被没收,自己也曾经一度被流放到了广州,被削为庶人。但是范缜继续完善充实《神灭论》,并将之送给亲友阅读,形成了传播。507年,范缜被调回京师,任中书郎、国子博士,由此引发了最大规模的论战。
梁武帝建立梁朝后,更是大规模支持佛教的发展,自己也剃发为僧,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僧皇帝。由于《神灭论》广泛传播,梁朝的佛教领袖法云就上书梁武帝,建议梁武帝禁止《神灭论》流通。而梁武帝认为自己才能还不错,于是决定以理服人,对范缜展开了思想大论战,他说“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辨其长短,来就佛理以屈佛理,则有佛之义既踬,神灭之论自行。”
梁武帝于是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大僧正法云将武帝敕旨传抄王公朝贵,并作《与王公朝贵书》,响应者有六十四人,其中有沈约、王泰、曹思文等名人。范缜都一一接受挑战,结果御用学者进行论战,真是“辩摧众口,日服千人”。这场论战直到515年范缜去世才结束。
这场论战,没有改变南朝的佛教发展,佛教继续向着顶峰前进。梁武帝在佛教上花费了太多的民脂民膏,消耗了国力,最终自己成为了亡国之君。而北朝的的佛教势力虽然发展比南朝更加强大,但是却遭到了抑制。北魏时期,拓跋焘曾经下令灭佛,对佛教进行了大规模的打击。北周武帝宇文邕更是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灭佛行为,使得北朝的佛教几乎被消灭掉。北朝的灭佛为北朝积攒了更多的力量,加速了经济恢复,是推动了全国大一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推荐阅读从萌芽到走向成熟: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
魏晋玄学的发展:从清议到清谈,中国的学者开始不谈国事了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唯物主义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化增加了一道色彩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如此活跃,魏晋风流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南北朝诗话:中国诗歌开始走向成熟,为唐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