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关注丨每天学点新鲜知识
常言道,“剑为百兵之首”,一把好剑不仅仅是士兵的生命保障,有时更被赋予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中国作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的古文明之一,剑的历史自然也非常悠久。
1965年底,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挖掘时,一名开采队员触碰到一金属器身,顿时手指被划破,血流不止。小心将其挖出后,一把完好的剑从地底浮现。
此剑身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长短适中,手持便利。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埋藏两千多年的宝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纹饰清晰精美。考古人员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件珍宝。
这就是有名的越王勾践剑,它与它的主人一同,在义务教育的课本中就与中国人初次见面,歌颂着“卧薪尝胆”的故事。
出土后,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测出它的主要成分是铜,锡,铅,铁,硫等,熔炼时经过精确配比,通过对硫化铜的运用,合金锻造的越王勾践剑从未生锈。这样的技术在同一时期的其它剑中也能见到。
越王者旨於赐剑 春秋后期
但随后的研究让学者震惊,越王勾践剑剑身通体镀有一层铬(gè),大大提升了它的硬度和锋利程度。要知道,西方世界在18世纪末发现铬的存在,20世纪才掌握了镀铬处理金属器物的技术,而在越王勾践剑上的工艺,说明镀铬技术确确实实被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人所掌握。
18世纪法国化学家沃克兰——“铬”的命名者
关于越王勾践剑的锋利程度,一个最著名的测试就足以说明问题——拿着头发丝对准剑刃吹气,可以将头发丝砍为两段。这种锋利度已经优于许多现代锻造的利器了。
学者推测,这样的一把剑,耗费了远超时代水平的人力与物力,不大可能是实用的武器,认为此剑是代表越王身份的礼仪性佩剑,勾践从未使用过。
有些人可能开始怀疑,两千年前的人还认为大地是平的,锻造技术有这么厉害?其实,这种质疑早就存在,但古人在文献中留下了相关的证据。
《周礼》中有明确的记载: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
这里的“金”是指铜。“齐”是指合金——这一称谓沿用至今。先秦时期的这段记载,详细记录了先人工匠总结的锻造不同金属器所需的合金配比,相当于当时的“锻造指南”。
虽然此剑铭文明确了剑的主人为越王勾践,但是却出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地盘湖北。关于宝剑易主,当下主要有两种猜测,其一是战利品,公元前306年到309年之间,楚越交战,宝剑就是此时被楚国缴获的战利品。
第二种说法认为,越王勾践曾把女儿嫁与楚昭王为妃,由于年代久远,记录缺失,越王的女儿名讳不明。但宝剑可能是这场政治联姻的嫁妆,随勾践的女儿来到楚国,最后成为陪葬品。
楚昭王
不论过往如何,国家一级文物的越王勾践剑是名副其实的“国宝”。今天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展柜里,用它两千年不变的寒光,讴歌古代锻造技术的传奇。
🌿
|扫一扫 支持观复嘟嘟 |
☟喜欢就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