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最好看的西湖(惠州文脉花地西湖)
惠州最好看的西湖(惠州文脉花地西湖)
2024-06-16 06:43:08  作者:锈了过往  网址:https://m.xinb2b.cn/life/ezk270421.html

惠州最好看的西湖(惠州文脉花地西湖)(1)

惠州文脉·花地西湖投稿邮箱:wbfkblsl1@ycwb.com

惠州最好看的西湖(惠州文脉花地西湖)(2)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7月2日版面图

老兵

□杨 政

陈董疯狂痴迷数字“3”。

在他的工作与生活中,凡是与数字有关联的,首选就是“3”。办公电话,车牌号码,银行卡号,手机号码,包含“3”越多越好。

我还在人事部门时,对此略有耳闻,但我没想到,近距离接触后会感觉他如此变态。

陈董要到深圳出差,我预订好酒店向他报告,却被他劈头盖脸骂一顿。原来,他住酒店只住房间号有“3”的房间,我却疏忽了。

我决心把秘书工作做得更细致,可我发现陈董让人琢磨不透。

那天是周三,陈董临时召开一个重要会议。会前,他把手机递给我,让我务必接听一个云南打过来的电话。果然,没多久就有一个云南的电话打进来,我一接听,是个女声。听到我说陈董在开会,她“哦”了一声就挂了。会后,陈董拿走手机匆匆回办公室。一会儿,我隐约听到他压抑着的吼声传过来。

第二天一上班,我向陈董报告当天的日程安排。我发现他办公桌上有一瓶白酒,还有3个酒杯,里面斟满酒,散发着浓烈的酒香。他拿起一杯酒,碰了碰另外两杯,一饮而尽。又拿起一杯,碰了另一杯,一饮而尽。最后端起另一杯,一饮而尽。

我猜想,陈董30多岁,单身,变态,可能与哪个女人有关。正是心烦意乱,借酒浇愁。

果然如此。

陈董带着肖总和我到昆明谈完业务,然后直奔马怀县一个偏僻的村小学助学,也是专程去看望杨惠丽老师。听肖总说,杨老师大学毕业就在小学支教,陈董跟着定点助学。他们每周三会电话联系。三年来,陈董每年都会亲自来一趟,带着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还有13万元捐款。可这一次,陈董与杨老师发生了争吵。杨老师哭了,陈董生气了。

回公司后,看着陈董一脸的沧桑,我的心隐隐作痛。我疯狂地爱上了这个男人。我悉心照顾他,甘愿为他献出我的所有。

不久,我们结婚了。可是,我觉得陈董心里藏着很多秘密。

他经常到云南出差,独来独往。他肯定又去看望杨老师了。我很想对他说,既然和我结婚了,就不应该再和杨老师纠结在一起。但是,我又觉得,夫妻之间,信任在先。他不说,我就不问。

我心里承受着煎熬。

婚后第三年的清明节,陈董带我来到云南文仁烈士陵园,祭拜他的战友。他跪倒在地,哽咽着对我说:“为了掩护我,班长直接扑在了雷上,当场牺牲,年仅23岁。那一天,是3月3日。”

三月三,鬼门关。我突然明白,陈董不是痴迷“3”,是与“3”缠斗了大半辈子。

多年过去,陈董老了,要闯鬼门关。

那天,病倒在床的老陈,双唇颤抖着对我说:“这么多年来,你一直没问,我也就没说。参加那次中越边境排雷行动时我还是个新兵,我太紧张了,出现了失误,要不班长也不会牺牲。”一颗颗浑浊的眼泪滚落下来,老陈一时无语凝咽,良久,他接着说:“杨惠丽是班长的亲妹妹,老家在湖北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我资助她读书至大学毕业,她报名参军,体检不合格。她又坚持要到她哥哥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去,于是就到了云南支教。当初答应三年后回到我们公司上班,可她坚持要留在那里,还在那里扎下了根。我一直把她当亲妹妹,你懂吗?”

我握着老陈的手,不住地点头,泪流满面。

惠州最好看的西湖(惠州文脉花地西湖)(3)

海岸霞光 汤青/摄

夏日里最美的时光

□李星涛

晨曦是一天里最青嫩的时光,尤其在夏日,一切都美得让人心醉。

天光微明,蛋清一样潋滟着。新鲜的空气中可隐隐闻见昨夜小甲虫翅膀的气味。紫穗槐光滑的荆条上伏着一只刚刚蜕了壳的蝉。它身子黄绿,娇嫩若玉,翅膀乳白,呈褶皱状。但要不了几分钟,它的身子就会变黑,翅膀也会舒展开来,变得薄如轻纱。

麦茬地被耕了起来,并放满了水,白茫茫的一片。有些田块已经插上了秧苗。一只白色的水鸟站在水田中央,寂然不动,宛若一个沉静的美人。

蛙声四起,此起彼伏。鱼儿借着栽秧刚放的新水,顺流而下,青黑的脊梁在水面划出了一道道弧线,俶尔远逝。几只泥鳅相互缠绕着,一会儿从这片水面露出微黄的触须,一会儿从那片水域甩出淡红的尾巴。它们在恋爱、产卵。

露珠停泊在草尖上,晶莹透明,光芒闪烁,好像是昨夜星辰产下的蛋卵。穿着凉鞋走上田埂,它们就会趁机吻上脚面,清凉若冰,清爽似泉。

黄豆已拱出地面。一弯弯嫩黄嫩黄的芽儿,排成纵队。它们长得很委屈,弯着头,紧紧抱着身子,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就会立马断了去。有的豆芽儿已经变绿,从两半豆瓣中间伸出了两片娇嫩的叶子,叶面还沾有细白的绒毛。过了两天,这些叶子就会舒展开了,豆瓣儿呢,也就会随之变黄、变枯、变黑。最后掉落下来,与泥土融为一体。

玉米已高至膝盖,裸露的根部有的碧青如玉,有的淡紫若霞。它们密密排列成圈,根尖向下,紧紧咬住泥土。玉米的叶子宽长、黑绿,梢部是多层嫩绿卷成的空心圆筒,底窄口阔,形如碧玉雕成的大型爵杯。几十颗露珠就卧在杯中,亮晶晶的,仿佛一小泓山泉。俯下身,“哧溜”一口,把露水吸进肚里,清凉中带有一缕玉米叶子特有的微甜。

沐浴着晨曦,荷叶格外美丽。这片荷叶长在野外的小河里,只有三间屋那么大。荷是新荷,刚发展起来的,并没有什么规模。晨曦中,水面上缭绕着薄薄的青雾,荷叶或浮在水面,或立在水上,或隐约在雾中。还有两朵刚钻出水波儿,羞涩地抱着淡绿地卷儿,如同初恋的少女,低眉颔首,于寂静中想着自己的心事。

一朵荷叶中央汇聚了十几颗露珠,汪出了一轮冰清玉洁的满月儿。一阵晨风吹来,这轮满月向左荡漾一下,再向右荡漾一下,最后微微一倾身子,泻出了一线闪亮的溪光,但瞬间又吝啬地站直了,将刚逃出荷叶的溪流从半道上扯回一小截。

三间屋大的荷塘,却没有一朵荷花,只有这一片迷人的荷叶,只有这一片深浅不一的绿。让人觉得这里好像是一家专卖绿裙的衣店,正等着像荷花一样的女子前来试穿,然后美美地去参加一场夏日里盛大的歌会呢。

云雀们起得很早,它们争先恐后,腾空而起,开始振翅欢歌了。那歌声欢快明亮,持续的一个音节儿,仿佛是一块块碎银不停地洒落下来。一只,两只、三只、四只……南边、东边、西边、北边……灰暗的云层中,霎时开满了阳光,喷洒下一朵朵明亮的光焰。那晶莹闪烁、充满激情的歌声,会让你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山泉与星辰,想到珍珠和野火。

天渐渐高了起来,四周也越来越亮,薄雾向远方退去,且越来越淡。遥望东边的天空,原先那条横卧着的大白鱼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变成一尾大鲤鱼了。

太阳快要从平原的尽头升上来了。伊始,它是一弯优美的弧线,红的鲜艳,好像随时都能滴出鲜红的液体来。渐渐地,那弧线变成了一张精致的弓,弓背的颜色浓,弓弦的颜色浅。它周围的天空也被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红晕。当眼前蓦然一亮,你不必抬头都可知道,可爱的太阳已完全跳出地平线。但它一点也不耀眼。干干净净的,朴朴素素的,像是从农家小院里刚刚走出的一个手脚麻利的新媳妇。

朝阳出来了,晨曦也随之变得鲜红,这也是夏日一天里最美丽的时刻。此时,鸡鸣四起,晨光骀荡,整个清晨就像是一个刚切开的大西瓜,色彩鲜艳,鲜美多汁,观之赏心悦目,品之清新甘爽,让人心劲勃发,浑身充满了力量。

心留一亩插秧田

□王晓

端午假期,我决定去乡下看插秧。撩拨我的,是家在刘集的玲妹妹晒在朋友圈的插秧饭:炒苋菜、蒜泥拍黄瓜、洋糖拌西红柿、土豆红烧肉,还剁了一盘老鹅,外加一个咸排骨瓠子汤,这红红绿绿一大桌,家常又诱人。

玲妹妹家喊工插秧,一个工300块,大人栽秧,伢子在家弄饭,多熟悉的儿时乡村插秧情景。此时的玲妹妹过四奔五,在老父老母面前,再大的人也是伢子。栽秧是苦活,大人舍不得伢子做,让他们在家忙饭。小时候,家里栽秧,我们也是这么帮忙。还记得要送腰顿的,上午头十点、下午三四点各一次,大多是粽子,端午了嘛,最应时的腰顿自然是粽子,新鲜粽叶包新鲜糯米,那种沁人心脾、诱人食欲的香啊,好似再也寻不到。粽子抗饿,剥了就吃,省事,水田里就需要这样简便的吃食。我奶奶还不怕麻烦,特意做些油煎粽子,白粽子剥开,冷透,刀切成片,油锅煎得两面金黄,泼糖水,哎呀,那滋味,焦香甜蜜,打嘴巴都舍不得丢。我家大人伢子喜欢吃,栽秧工也好请,有这原因。大人凌晨三四点天麻麻亮就下田干活,拔秧苗、挑秧担,栽秧更苦,一天腰都是弯着的,吃食要跟上。全家上下大人孩子心齐呢!这就是农村的抢收抢种,又叫双抢。

这还是小时候的栽秧景象。随着我离开农村,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人工栽秧不多见了。玲妹妹的朋友圈一晒,我便有了目标和向往:我要去看人工栽秧。骑上电动车,往导航方向跑。

乡村的路基本都不错,树荫遮蔽,晴天暴烈的太阳不见,阴天更觉清凉。路上行人不多。农村留守人少。外地回家过端午节的,也习惯窝在家里,忙吃忙喝。一路上几乎不见人。路两边时有栽好的秧田,有翻过饮水待栽的麦茬地,这样的地里,鸟的吃食很多,娇俏的白鹭,还有黑色的乌鸫,它们找虫子、蚯蚓、蜗牛、麦粒吃。一黑一白两种鸟水田里找食,起起落落,自成风景。水塘里的野鸭,竟然会到岸边的菜地里找吃的,看见我们靠近,又扑啦啦飞到水上,淡定地划向远方。

此处丘陵,高低起落,地块很小,大型机械很难作业,人工栽秧才有可能。时已端午,虽还在芒种时节,不少地块已经栽好,我在寻找正在栽秧的那块田、那些人。俗话说:芒种插秧谷满尖,夏至插的结半边。时令不等人!

顺着乡村公路走,看了金黄的向日葵、满地的西葫芦、吊在架子上的黄瓜、瓠子、西红柿,还有人家篱笆里探过来的梨子、桃子、无花果、山楂果……果实累累,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走在这样的路上,真的舒心养肺。下个节假日,哪怕过个三五天,也不会看见这样丰富多层次的画卷,这一期一会无法复制的美妙时光,让我的心里溢满幸福的感觉。

一方水田不经意闪耀在路边,白晃晃的水里,星星点点的几个人,正从田那边往路这边栽过来,她们都是女将,长袖长裤挽着,草帽戴着,一字排开。“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的插秧诗,真是写神了,想看的就是这样的栽秧情景,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我心里一直有一亩这样的秧田。

我们立在路边看,坐在坡坎看,直至栽秧人靠近我们。得知我带着二宝专门来看栽秧,田中的大妈大嫂们哈哈大笑,怂恿其中的一位外地媳妇给我们唱个秧歌助兴。那媳妇倒也大方,袖子一擦额头,直起身子便唱:过了一冲又一冲,看见妹子在田中。水田插秧行对行,情妹跟着少年郎……唱到后面,歌声被笑声淹没了。这小媳妇在一群上年纪的大妈大嫂中很显眼,是留守?是新嫁?是厌倦都市繁华?是喜欢田园牧歌?不清楚,很好奇,她唱的秧歌,调子好听,却不是我们小时候听惯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栽秧歌是地方小调,歌词看见什么唱什么,过渡必定有“秧留一支情歌浪”,什么意思不懂,相当于号子。

童年的秧田里,父亲的栽秧号子,母亲的栽秧歌,一个都不能少,“秧留一支情歌浪”是我们的音乐启蒙、劳动启蒙、美术启蒙和人性启蒙。

再看眼前,白水变青田,过不了几天,秧苗返青,从一一株秧苗长成无数穗稻子,农人们又要面向大地弯腰,深深致谢了。

黄瓜架搭起来

□郭之雨

夜里又梦到奶奶了。她依旧斜襟青褂,发丝若雪,在熟悉的院落里,腰身弯成一座桥,脚边放着竹棍,手攥着布条,窸窸窣窣给黄瓜搭架。每次梦到奶奶,几乎都是侍弄黄瓜,喊她,都不说话,只是笑,这次也是。

醒来,再也睡不实,那一条条黄瓜藤,顺着思念,一直长到童年里去了。

存活在记忆中的院子是老院,土坯围墙,门口一棵椿树,院里有西厢房,两棵杏树和一个菜园,菜园多种黄瓜,当然也少不了打秋千的茄子,扎堆的油菜,慢性子的西红柿……,似乎有了菜园,院落才像院落,但是,还必须有奶奶。

柳树最知道春天来了,当东风在柳丝里剥出一粒粒翠绿鸟鸣,奶奶便在厢房,取下挂在墙壁上的荆条筐头,去前邻二娘家背几趟羊粪,均匀撒在菜园,接下去,便是镐锄的事情,土地的情事,然后等一场雨,几场风,等青苗出土,花事纷繁。

季节的风吹过百花园,所有的鲜艳从黑白情节突围出来,奶奶等不及了,她便从厢房拿出撅头,撅头从容,奶奶也从容,阳光把奶奶图影投到地表,图影的每一缕纹理,都是她对菜园子的无言解读。撅头在奶奶手里,每一下都那么沉实,翻出泥土波浪一样,还有暗红色蚯蚓,在阳光下惊慌失措,然后奶奶用耙,把翻过的土,一遍一遍,捣得像过萝一样碎。

奶奶很注重选籽,她把选好的籽放到一个青瓷碗里催芽,把种子浸泡温水中,浸泡几个小时后,把一块吸水的粗布浸透,覆盖上面,这样的动作每天重复两次,像照顾我们似地一门心思。

菜园的梦,从下种开始了。奶奶细致到极致,在培好垄的方格子菜畦里,按株距行距刨坑,用瓢舀水,放芽,盖土,土松软湿润,她用手捧土,盖在芽苗上,轻轻拍打,像温存襁褓中熟睡的婴儿,最后用手捶着腰窝,坐在门槛上大口喘气。如果这黄瓜长势喜人,绝不是意外。

不知是土好,籽好,还是奶奶好,反正经过奶奶手的绿植,都生旺盛之势。出土了,一点点是芽;大一点,是苗;又大一点,是秧;再大一点,是藤;当瓜籽长成藤的时候,奶奶从厢房抱来一捆去年用过的竹竿。

这时,奶奶会把我们招呼到一起,言传身教,把竹竿粗的那端贴着秧苗插进泥土,每棵秧苗插一根,然后把竹竿尖端拢在一起,系牢,形成不规矩的支架。奶奶说,这支架,系着我们的快乐和幸福,就像我们哥仨被牢牢绑在一起,互相支撑,青春才得之张扬。

从这时起,黄瓜架就吊上了我的心事。

总浇水的缘故,畦垄滑腻腻的,踩上去有一种要沉陷的感觉。而我们每天,就在畦垄上狸猫一样游窜,瓜秧也在我们期盼中摇曳着一蓬酽酽的绿。黄瓜属于蔓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一旦藤蔓有所依附,柔弱就变成了坚韧和执着,蜷曲的须丝拽着毛茸茸叶片,缠着竹竿向上攀爬。有时,前一天晚上什么也看不到,第二天早晨,瓜妞生出来,虫蛹似的小,细细一身刺,还顶着鲜艳的小花,黄黄的,涂得眼前一片金闪。阳光再挑拨,小瓜妞酷似被激活,一个不注意肥胖起来,一根根,绿生生,诱出我们的涎水。

我们开始摘吃,生嚼。因为爱吃,奶奶每年种两茬黄瓜。哥哥爱吃,他懂事,不争不抢,我护食,总给弟弟妹妹一些大肚的,歪把的,扭曲的,我还说他们馋。尽管是这样的黄瓜,也在他们嘴里脆得嘹亮,童年的嘴角,流淌着稠稠的瓜汁。

奶奶的微笑,是一幅木板风情画,刻在人心里,即使怒,也不会打骂,只有疼爱,因为这,造成了我的任性,奶奶迈动小脚一来,我们战事止戈散马,她手抚摸着啜泣的妹妹说:“骂,接着骂,你妈把你们拉扯大,就是挨你们骂的,其实该怨我,是这几架黄瓜惹的祸,看我不都薅了。”奶奶暴怒,也是慈祥的模样,至此,我们红着脸,抱着奶奶,奶奶的胸怀,足以把世界上所有弯曲的东西在第一时间绷直。

奶奶老去了,老院子历史不会忘记,那些被大地与阳光抚摸过的故事与过去,酿出沧海桑田,千百次在梦里梦外。渐行渐远童年的时光里,总有奶奶搭的黄瓜架,还在一年又一年里葳蕤着。

老窗上的流年

□姜宝凤

儿时生活在乡下。记忆中,老家的房屋都是用泥巴夯实的土房子,一座座零零散散地掩映在田野山林间。低矮的院墙,石灰涂抹的皮面风化脱落,粗糙不平。屋顶的青瓦楞里长满了青苔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草,在风中寂寞的摇曳。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些房子的窗户都是木质的,方形木条竖着八根,横着两根,像蜂巢一样,一格一格地均以卯榫相接。这种窗户在我们当地叫“棂子窗”,镶嵌在斑驳的黄土墙上,色泽黝黑,古朴而陈旧。

我家的棂子窗窗台上铺着一排青砖,母亲平常打扫得干干净净。小时候,父母下地干活,我和哥哥经常趴在窗台上面写作业、画画、看书,有时也在上面玩一种名为“开火车”的游戏。实在无所事事可做,我喜欢把头歪靠在棂子窗上,呆呆地望着窗外。夕阳的余辉温暖地透过窗棂斜射进来,投下一缕光柱,如舞台上的追光灯一般。焦急的哥哥则一遍遍查看地上的记号,看投射在地上的阳光走到哪道线,便知道父母是不是该回来了。奶奶不识字,可她当年看时间,就靠棂子窗,看日光透过窗子棂投射到室内墙壁上的影子念叨着:“三根棂了”,“五根棂了”。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办法类似北京故宫里的“日晷”,它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

棂子窗是一家人的展望,是梦想的舞台。它就像是小屋子的眼睛,能一览无余地窥见院子里的热闹景象,麻雀在槐树上吵闹蹦跳,鸡鸭在墙根低头懒散地觅食。农忙时节,大人们早早起床,梦境里依稀听见农具的碰撞声,牛羊的出栏声,还有邻家老爷爷“吧嗒吧嗒”抽旱烟的咳嗽声……棂子窗就是一个个镜头,记录着乡村斗转星移的历史。只有到了冬天,北风呼呼地刮起时,大人们才买来一卷白纸将棂子窗糊上,这种糊窗用的白纸,叫“封窗纸”。窗纸白得炫目,薄得朦胧透明,所以老百姓有句俗话“窗户纸一捅就破”。前些年,好莱坞风靡世界的大片《功夫熊猫》,竟然也知道中华文化这一经典习俗,在影片中阿宝一不小心捅破了鹤和猴宿舍的纸壁。别看这层纸又薄又脆,即使外面周天寒彻,小小一层纸就解决了遮挡隐私、抵御寒冷的问题。母亲有时还在窗纸的中央裁出巴掌大小的空间,用高粱秆做一个小卷窗,用缝衣线固定,可以随时像帘子一样卷起来查看外面。那是窗户里的窗户,我和哥哥常常在下雪天卷起,好奇地欣赏美丽迷人的雪景。

当然,我最期待的还是奶奶的窗花。肚子里装满故事的奶奶每次都把新封的窗纸,当成她的创作空间。温暖的火炕上,奶奶戴着老花镜盘腿而坐,嘴里一边哼着小曲儿,手中的剪刀一边在空中轻盈地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细碎的纸片簌簌地落下来,像是阳春三月纷飞的柳絮。奶奶剪的窗花有栩栩如生、憨态逗人的十二生肖;有象征吉祥和太平的鸳鸯戏水、孔雀开屏、喜鹊报春、百鸟朝凤;有为人津津乐道、百听不厌的嫦娥奔月、哪吒闹海、天女散花、孟母三迁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图案。要是到了过年,奶奶还要特意剪几张福娃, 莲花上坐一个胖娃娃怀抱一条大鲤鱼,寓意人丁兴旺、日子顺达、连年有余。窗花贴上后,阳光透过棂子窗,将窗花的影子投进屋内,影影绰绰地泛着浓厚的喜庆色彩。

似水流年,斗转星移。如今,乡间已经很难再寻觅棂子窗的踪影,只在一隅仿佛被人们遗忘的荒芜或倒塌的老屋子上,还能偶尔一睹它沧桑的容颜。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我们家搬离农村已有三十余年,但老屋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它看上去楚楚可怜,老态龙钟,如同一位风烛残年、茕茕孑立的老人,顽强地支撑着,任凭残风霉雨侵袭腐化,一如既往地厮守着我心底那份对故乡仅存的眷恋与乡愁。每次回去,站在杂草肆意丛生的空院落里,目光便忍不住呆呆凝望着棂子窗,泛黄的窗纸还支离破碎地残留在木棂上,一阵风吹过,我听到的是时光破碎的声音……

荷塘清欢

□崔居心

一池沉睡的夏荷

枕着相依百年的泥香

任风吟云舒,穿眉而过

是啊,我还没有醒来

还在等待一场

华盖万顷的袅娜

在月色弥漫的夜空下

尽情舒展着每一曲欢歌

任裙裾飞旋

荡起一池丹青水墨

一次低眉, 呢喃成诗

一声轻唤, 激情为河

听,夜风踩着轻盈的舞步与我相和

一任云浸雨染,四季着色

待我年华已尽

请你细数罗裙上的脉络

那是我珍藏了几百年的心事

是否能赋作

今世的诗章,来生的传说

夜半读史

□夏杨

半坡古人的那只旧陶罐

盛着一种东西叫文化

倒出水和酒,谷和肉

也倒出了历史

老祖先一脚绊倒在地上

打碎了陶罐

人面鱼纹撒了一地

索性铸它成黄铜和青铜

用它盛满酒和肉

在下面烧火,加温

倒扣一只在地上,叫作钟

喝酒抓肉又叫人敲钟

钟声震裂了多少王朝

都碎成陶片,纷纷跌落

扔掉敲砸的石器

用木棒、铁和兽皮

制成戈矛

百兽附耳,便杀人

去抢披着虎皮的椅子坐

钟声缭绕群山

椅子朽成废墟

后来人挖出它

叫它文明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

  • 世界上的10大生物至今无人解答(十五种最古老的生物)
  • 2024-06-17十五种最古老的生物有些生物它们在数百万年就已经存在,它们几乎来自于另一个时代,我们通常把这种古老的生物称为“活化石”今天活着的许多古老生物都有一些奇怪的特征,也许正是这些奇怪的特征使它们在曾经的几次大规模灭绝中幸存下来。
  • 买样板房要注意什么(简介买样板房要注意什么)
  • 2024-06-17简介买样板房要注意什么样板间易显空间大样板房的很多家具都是根据尺寸定制的,开发商经常会使用将家具尺寸缩小、或是以家具代墙体、将厨房做成“开放式”等手段来营造宽敞的室内空间效果例如,房间放一张1.2米宽的床,号称是1.5米宽。
  • 货拉拉搬家小哥搬行李收费(找货拉拉搬家遇)
  • 2024-06-17找货拉拉搬家遇5月6日晚间,货拉拉就“天价”搬家费一事做出回应称,涉事司机已被平台封号并清退,终身不可再加入平台资料显示,货拉拉成立于2013年,其业务范围已覆盖286座中国大陆城市,同时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运。
  • 江苏省国际航空公司官网(24家外国航空公司官网仍将香港)
  • 2024-06-1724家外国航空公司官网仍将香港继多家外资企业被爆出在官网中错误地将港澳台地区列为“国家”后,澎湃新闻记者发现,依旧有多家外国航空公司存在此类问题1月12日,经澎湃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全球三大航空联盟(星空联盟、天合联盟、寰宇一家。
  • 处女座这几个月能找到桃花吗(处女座五月下旬桃花长这样)
  • 2024-06-17处女座五月下旬桃花长这样处女座五月下旬桃花长这样?处女座五月桃花长这样?基本概况这一组也是年上信息比较重,会比你们大1-5岁左右他是比较稳重的性格,善良会照顾人,做事情也是非常理性务实的,星盘中的土象水象特质会比较重人脉关系。
  • 迷你世界最简单又最漂亮的别墅(最美玻璃方块别墅)
  • 2024-06-17最美玻璃方块别墅迷你世界可以说是最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沙盒游戏,在游戏中玩家们总是能造出各种好玩、有趣的建筑物,毕竟背包里拥有多达上千种道具可以随意使用,而在创造者模式里,玩家们最喜欢建造的就是各种房屋别墅,而且创意。
  • 吃鸡里面的平底锅怎么做啊(吃鸡就服这个做法)
  • 2024-06-17吃鸡就服这个做法鸡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肉类,之前有一段时间,猪肉价格飙升,我们大部分就是吃鸡肉来代替鸡肉跟猪肉都是肉类,都富含蛋白质,且鸡肉的脂肪含量会更低,所以很多减肥或者为了保持身材的朋友会选择吃鸡肉。
  • 亲子阅读的打卡音乐(道滘的小朋友好幸福)
  • 2024-06-17道滘的小朋友好幸福东莞阳光网讯近日,道滘镇图书馆新添了电子图书借阅机,市民只需拿手机扫一扫,数千种图书可以免费观看,还有道滘旧照片、文化、济川风貌等阅读大餐在道滘镇文广中心大楼三楼图书馆,新的电子图书借阅机开始投入使用。
  • 林林总总和琳琅满目的区别(林林总总和琳琅满目分别造句)
  • 2024-06-17林林总总和琳琅满目分别造句“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形容人或事物众多“琳琅满目”中“琳琅”指的是精美的玉石,意思是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他们的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琳琅满目使用与美好的物品,多用。
  • 奈飞最新电视剧(华灯初上奈飞改造台剧)
  • 2024-06-17华灯初上奈飞改造台剧华灯亮起在台剧的黑夜三季《华灯初上》,从去年11月首播到今年3月终章上线,牵动了大半个台湾娱乐圈演员阵容,是前所未有的豪华:主演里有林心如、杨祐宁、郑元畅、霍建华,配角里有吴慷仁、霍建华,客串都是许光。
  • 花鲢养殖技术(花鲢鱼是怎么养殖的)
  • 2024-06-17花鲢鱼是怎么养殖的胖头鱼又被戏称为大头鱼,是我国餐桌上常见的家常鱼,分布在全国各地,是养鱼户们非常喜欢养的一种鱼,因为它营养价值高,而且刺少而受到广大吃鱼爱好者们的喜爱,那么这种鱼又该怎么养呢?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鱼。
  • 灵芝五味子胶囊的作用(灵芝五味子胶囊的主要原料)
  • 2024-06-17灵芝五味子胶囊的主要原料其功效作用是帮助我们调节免疫力,抑制肿瘤,还具有很好的保肝护肝效果,能够帮助我们调节血压和血脂,所以说这种药物齐,保健价值非常高,但是药物的使用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灵芝五味子胶囊的主要原料:全破壁灵芝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