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长辈们往往会给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红包),小伙伴们知道送红包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早在秦汉时期,出现了一种形状类似钱币、用于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的物品,叫作“厌胜钱”,或称“压胜钱”。长辈有时会将厌胜钱送给晚辈,以寄托去恶辟邪、保佑平安的良好祝愿。这种风俗渐渐和新年结合在一起,演变成为现在送压岁钱的习俗。
厌胜钱流传了上千年,其正面都有“驱邪降福”“天下太平”等吉祥词语,背面多是龙凤、龟蛇、斗剑等祥和图案。文字和图案的组合,构成了“辟邪趋吉”的理念。今天红包上的文字和图案虽有所变化,但这种“辟邪趋吉”的理念是未曾改变的。
明清时期,市场上除了流通金属铸币外,还出现了“宝钞”“银票”等纸币,尤其是小额的“红纸零票”面世,更有助于红包文化的流行和发展。自从出现“红纸零票”之后,相应出现了用纸张制成的封袋,对红包文化的载体而言,起到了转型和替代的作用。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红包文化也成为一项传统民俗。过年走亲访友时,未成家的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则乐滋滋地给晚辈发压岁钱(红包),这些都寓意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资料:上海市档案局(馆)官微“档案春秋”(作者:包昌善)
制图:陈纪初
来源: 上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