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一种唇形科的植物,亦可以做药用,也可以作为蔬菜调味品使用,目前在我国很多的地区都有种植紫苏,主要是最近几年紫苏的市场价值也是非常的高,一些高档餐厅都会经常使用紫苏作为蔬菜或者调味品来使用,在南方一些地区当地的农民也是用来做菜食用,味道甚是鲜美,最近几年更多关于紫苏的产品也是在陆续的研发,可见紫苏种植在种植业方面也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紫苏味的小龙虾味道很是诱人
紫苏的整体部位都可以作为蔬菜来使用,其次可以做药用,香料用,油用,从紫苏的各种营养成分来看,营养价值比较丰富,比较受消费者的欢迎,据记载,紫苏原产地就是我们中国,紫苏在我国的汉朝就有种植,距离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可见紫苏的种植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现在更多的老年人也是对紫苏有更多的需求,老年人常吃紫苏可以有效的降低身体内的胆固醇,增加体内的免疫力,是比较好的保健蔬菜。
紫苏一年中都可以进行种植,每年的4-5月和9-10月为最佳的种植时间,但是对于紫苏的生长环境来说,高温和低温都不利于紫苏的生长,目前已经进入了秋季,部分地区出现了低温多湿的天气,此时的天气正是病害灰霉病的高发期,对于蔬菜来说,只要出现低温多湿的天气都会感染灰霉病,紫苏也不例外,今天三农种植通将对紫苏的灰霉病从发病的规律,发病的原因,发病的症状和预防治疗防治进行讲解,希望能帮助更多的种植户解决病害的问题,写作不易,希望朋友们觉得本文章有用能给点个关注。
紫苏灰霉病和其他蔬菜一样,只要是低温多湿的季节都会爆发此病,目前在种植地区温度和湿度适合灰霉病就会侵害到紫苏的植株,造成紫苏出现大面积减产,紫苏因为整棵植株都可以食用,一旦发生灰霉病的话,将会带来很大的侵害,导致紫苏失去商品性后不能食用,紫苏灰霉病几乎在秋季都是呈爆发的状态,田间发病率在60%-70%以上上,如果是在连作地种植,发病率在100%,发现病害不及时的进行预防和治疗灰霉病的话,紫苏园区将会迎来较大的损失,甚至出现绝收的困境。
紫苏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属于真菌性的病害,病原菌的菌核在紫苏的园区里的土壤或者其他的设施上过冬休眠,到了园区的温度在8-20度的时候,菌核分生出孢子菌和菌丝开始生长繁殖,当园区的温度在15-21度的时候,园区的湿度在85%以上时,分生孢子和菌丝快速的通过园区的雨水喷淋,空气流动,农事人员劳作时带动进行侵害紫苏的植株,如果种植地区出现阴雨天,湿度大时会加快紫苏的发病率和侵害度,严重的导致紫苏快速的死亡。
紫苏和其他的蔬菜感染了灰霉病发病的症状都是非常相似,紫苏发病后主要是侵害紫苏的叶片和根茎部位,尤其种植户在前期低温多湿的情况下进行种植紫苏的情况下,幼苗的发病率是100%,由于幼苗的抗病力非常的低,所以一旦感染了灰霉病的话,幼苗几乎是没有治疗的时间就会死亡,所以对于紫苏发病后的症状,希望广大的种植户能看清楚病症和对此病的重视,减少紫苏的病害侵袭。
一,紫苏灰霉病发病时对叶片的危害:前期叶片初染病菌时,病菌在叶顶部位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的灰白色小斑点,然后小斑点由上向下蔓延发病,发病后期叶片的背面也随之出现灰白色的斑点,当叶片正面和背面的斑点交融后,叶片开始软化后出现下垂卷曲,叶片上长出深绿色的绒毛霉菌,园区湿度大时叶片出现灰色霉层,然后导致叶片湿性腐烂。
二,紫苏灰霉病发病时对茎部的危害:病原菌主要是从叶片出发病后,叶片上形成的灰色霉层是导致茎部发病的主要原因,病菌在紫苏的茎部发病时主要靠近根茎部,根茎处发病时,出现水渍状病斑,病斑快速的在茎部出现灰褐色斑点,然后病菌在茎部绕茎一圈后,发病部位出现绿色的霉菌,霉菌部位内陷后导致茎部内的维管束受损后,茎部出现腐烂,并发出浓浓的霉味。
紫苏在整个生长周期的环境温度都是非常重要的,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紫苏发病,过低的温度也会诱发紫苏发病,只有合适的温度的才能保证我们的紫苏在从苗期到成株期的时候,快速的生长,减少病害的侵袭。灰霉病的病原菌及其喜欢低温高湿的环境,一旦环境符合病菌侵袭的条件,那么病菌就会变的非常猖獗。
①发病和种植地的温度有关系
对于紫苏的发病温度一般在初春和秋季,天气温度较高的时候,病害很少侵害紫苏,尤其是温度低,湿度大的时候,病菌会快速的发病,主要的发病季节在秋季,此时秋季低温多雨,田间湿度大是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当温度低于20度的以内,田间湿度在60%的时候,发病的几率非常低,几乎是不发病,另外,根据目前种植紫苏的地区来看,长江以南地区发病较轻,长江以北地区发病比较重,其次是夏季连续出现阴雨天,秋季雨天较多的地区几乎是年年发病。
紫苏的田间管理
②发病和前期种子处理土壤选择有关系
对于像紫苏一类的蔬菜,几乎在种植期间都是需要把种子处理才能进行播种,种子不消毒后,进行种植造成种子带有病菌进入土壤,在播种后没有经过认真的精选壮苗,导致一些弱苗,病苗进入种植地后发病严重,种植地土壤黏连,有机质减少,连作地,重茬地,土壤处于低洼地区,排水困难,使用矮畦种植,种植地处于背阴地,阳光照射减少,都是造成发病的原因。
采收紫苏
③发病和田间管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前期种植紫苏时,由于种植距离太近,造成了密植,由于植株无法有效的进行采光,进行光合作用,造成植株生长出现弱势,后期在紫苏生长期时,没有根据当地的温度进行调控,导致棚室的紫苏长期处于低温高湿的状态,紫苏没有及时的打杈摘除老叶,出现紫苏发病时没有及时的治疗,病株没有及时的清除,造成交叉感染,棚室的栽培设施过于简陋,陈旧,没有及时更换新设施,导致病菌在棚室的设施上潜伏,雨季时园区的排水沟不及时的清理,造成排水时不及时,导致园区积水,农事劳作时动作过于猛烈,使用机械过于迅速,植株出现伤口,导致病菌在田间四处感染发病。
④发病和紫苏的水肥营养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前期没有施足底肥,底肥施用时没有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导致病菌潜伏在肥料里的杂质上造成紫苏感染发病,追肥时没有按照科学方法进行施肥,氮肥施量过重,磷钾肥偏施,不注意生长素的使用,低温高湿时大量浇水,雨后浇水等,导致棚室的温度急剧下降后,湿度增高致使紫苏发病。
紫苏灰霉病的防治技术你要记好了一,采收后及时的进行清园净化土壤处理
对于发病的地块,当紫苏到了采收期的时候就要进行清洁庄园的措施,清除园区的病叶,残枝,杂草,然后集中进行消毒深埋或者焚烧,保证园区的没有病菌的寄生主,然后土壤进行深翻晒垡,建议发病严重的地块,最好轮作2-3年以上,或者另选土质较好没有病菌的土壤,必要时可以进行土壤消毒措施,土壤深翻后撒入生石灰后拌匀,然后用40%甲醛溶液稀释100倍水然后覆盖地膜进行闷棚10天以上,或者用代森锰锌进行闷棚土壤消毒效果也不错。地块发病严重时可以使用氯化苦,甲醛,棉隆,溴甲烷进行土壤熏蒸消毒效果更佳。
二,精选优良品种和种植处理
对于前期种植紫苏时,我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温度环境进行选择一些抗病害的品种,部分低温湿度高的地区可以选择一些早熟的品种进行种植,种植前紫苏的种子需要在60度的温水里浸泡30分钟挑出劣质的种子,干瘪的种子。然后用0.1%高锰酸钾浸种6个小时以上,接着用6.25%精甲·咯菌腈进行拌种后定植,育苗的田块尽量选择在前茬小麦地最好,定植的田块土壤尽量是原始地块,避免重茬地,连作地进行种植,建议育苗的田块可以使用甲醛溶液前期进行消毒后在育苗,与其他作物必须要3年以上轮作,土壤要保持肥沃,酸碱性平衡的田块,ph高于7时适合种植紫苏。
三,田间管理和及时的进行控温处理
田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前期种植时尽量选择高畦种植方式,保持适量的株距,避免植株之间缺少通风性,采光率,建议每亩栽植3500-4000棵为宜,生长期种要及时的进行摘老叶,打杈的管理,避免植株长势过猛,发现植株发病时,及时的进行清除,然后在清除土坑内施撒生石灰或者土木灰进行消毒,田间劳作时进行温柔处理,切勿伤及到植株的根部。
棚室种植的紫苏到了低温高湿的季节,要控制好温度,园区温度低至15度以下时要及时的在棚室增盖草垫或棉被进行保温,定期用水擦拭棚室的塑料薄膜,保持薄膜透光性良好,破损的薄膜要及时更换,保证园区的清沟沥水,天气出现阴雨天,雾气重的地区要及时的进行园区通风,适当的对棚室进行开口通风,通风性差导致湿度大的时候,可以在园区施撒土木灰进行除湿效果更加,降低园区的湿度才能保持植株减少感染病害的机会。
紫苏进行采收
四,种植期的水肥管理要及时的供应充足
在种植前最好在进行一次深耕整地,在整地时可以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进行土壤拌匀后进行种植,后期追肥的时候注意多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其次可以配合粪水一起追肥使用,在追肥的同时可以配合赤霉素作为叶片肥使用更能提高紫苏的生长能力和抗病性,浇水的时候不要使用大水灌溉的模式进行浇水,尽量使用喷壶或者其他容器进行小水浇灌,低温天气尽量不要浇水,阴雨天和雾天不可浇水,浇水建议在下午浇水较好。
农民捆扎紫苏
五,紫苏发病时要及时的进行喷洒药物治疗
紫苏在生长期中容易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灰霉病一般发病后,该病菌对于药物的抗药性要也是非常高的,因为低温高湿的环境里使病菌更加的具有抗药性,所以在对于灰霉病的治疗时,我们还是建议在前期进行预防为主,后期药物喷洒治疗为辅,毕竟紫苏目前的市场价格高,所以我们还是尽量减少用药为主,避免药物的残留,对于预防的药物和治疗的药物推荐如下:
紫苏前期在棚室进行定植时我们可以在定植前使用:50%异菌·福可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棚室内全部实施进行消毒,后期发病时可以使用:65%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视发病轻重用药。
我们尽量在紫苏的在生长期中减少用药量,避免药物的残留,主要的预防才是最好的防治效果,前期预防措施做好后,发病的几率也会降低,如果在生长期发病的话,我们应该根据发病的轻重用药,以上药物可以混合交替使用,避免病菌长时间有了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