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老人们向孩子赠送重阳节礼物。泱波 摄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上官云)“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由于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久久”,古人认为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出现时期较早,逐渐衍生出登高“辞青”、出游赏景、赏菊、插茱萸等一系列民俗活动,至今仍然受到人们喜爱。
重阳节又名菊花节 其原型或为古代祭祀“大火”仪式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菊花节等。“重阳”的由来,据说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有此名。
资料图: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至于该节日的原型,一种说法是认为其原型为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退隐,一方面令古人失去时间坐标,另一方面意味着冬季即将到来,所以此时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江南部分地区有着重阳祭灶的习俗,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遗痕。
重阳节雏形出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吕氏春秋》中便记载了秋天九月农作物丰收的时候,举行祭祀活动以答谢天帝、祖先恩德的事例。
而“重阳节”这一名称,在三国时代已有记载。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所写:“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大诗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文中便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提及“重九”之时,还涉及酒、菊花。
资料图:两名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刘可耕 摄
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传统习俗花样多:登高望远佩茱萸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众所周知,重阳节有吃重阳糕、配茱萸驱邪等众多习俗,其中赏菊、饮菊花酒占有重要地位。《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民俗专家王娟介绍,菊花象征长寿,并且被认为是君子的象征,所以很受古人偏爱。
“在重阳节这天,古人会在街道两旁点起菊花灯、搭好菊花山,在灯下赏菊。”王娟说,当时,除了古代官府会办一些极富观赏性的“菊花展”外,私人商铺、老百姓也会用菊花装饰门户庭院。
资料图: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赶山会的游客涌入济南千佛山景区。中新社发 张勇 摄
饮菊花酒也是旧时很流行的一项习俗。一般来说,菊花酒用菊花杂和黍米酿成,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古人认为,菊花酒有清热解毒、延年益寿的效果,更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明清时期是很盛行的重阳节“健身饮料”。
此外,重阳节还有一些颇具地域特色的习俗。据公开资料显示,惠州一带过重阳节会放纸鹞;陕北一般在晚上过重阳节,并喜爱享用荞麦熬羊肉,吃过晚饭后三三两两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燃起火光,谈天说地,还会采一点野菊花带回家插在女儿头上,以之辟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