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军队“脖子以下”改革后,每年都有一批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军种部队的干部交流到省军区系统任职。面对新环境、新岗位、新职责,他们把交流任职作为提高个人能力素质和为实现强军目标做贡献的重要机遇,在转变角色、调整心态、拓展知识和能力中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增添了新活力。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今天本报推出《交流干部这一年》专栏,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交流干部在工作中的感人故事或心得体会。同时,也希望这个专栏能成为交流经验、促进工作的一个平台。
自述人:院树峰
2018年3月,从武警某团团长岗位交流到辽宁省锦州市太和区人武部任部长。
咋说呢,反正我到人武部之前,都说我当了5年团长,又是先进团的团长,就人武部那点事,对我来说“小菜一碟”“一切尽在掌握”。说心里话,在我20多年的军旅中,对人武部的了解除了征兵,就是民兵训练。然而,当我真正接触到武装工作,才知道其实没那么简单。
2018年3月,我从武警某团团长岗位交流到人武部任部长。报到时,正赶上部里外请教员组织民兵高炮分队训练,因我不是炮兵出身,对眼花缭乱的训练课目,愣是没看出啥门道。紧接着,我又到其他民兵应急分队训练场,发现不少训练课目也是第一次接触。一问人武部其他干部,都语焉不详。原来,他们跟我一样,都是从兵种部队新交流过来的。
这一情况,让我深受触动。更让我震惊的还在后头。随着进入情况,我了解到,国防动员系统的职能,可不是简单的征兵和民兵训练那点事,人武部不仅处于国防动员准备第一线、抢险救灾第一线,还处于维稳处突第一线、扶贫攻坚第一线,既要抓现役干部队伍、专武干部队伍建设,还要负责职工和民兵队伍有效履行新的职能使命任务的能力建设。特别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后,人武部的职能任务随之拓展,涵盖面更广,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了,“面向三军,服务打赢”的责任更加重大了……
好几个晚上,我都失眠了。我总觉得,武装工作绝不是难有作为,而是要有大的作为,特别是作为体系重塑后的新一代国防动员人,一岗多责身兼数职将成为常态,必须像在作战部队那样把岗位当战位,把学习当做成长进步的第一要务。想到这,我连夜和政委商量,我俩一拍即合:人武部人员从不懂到懂再到精通专业,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从头“恶补”。于是,我们决定从国防动员理论、后备力量建设法规、兵役征集政策开始补起,再采取封闭集训的方式,提高大家在民兵整组、训练、维稳执勤等方面的能力,从部长、政委到普通干部再到文职人员,全都加班加点学习。这一补就是30多个日夜,渐渐地,大家开始从外行变成内行了。
有些事真没法说,你一旦喜欢上了,发现的问题也就多了。一次,我了解区里的国防潜力情况,不禁惊出一身冷汗:随着地方个别部门的调整,人员的变动,不少数据不够精准。这可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大事。为此,我提出更新完善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库。可光靠人武部力量根本没法完成,它是涉及地方部门多、采集要素杂的浩大工程。于是我们人武部出动所有人员,协调区里交通、公安、道路等30多个部门,一个数据一个数据采集,一个数据一个数据核对,从开始调研到数据采集结束,整整3个多月,前后涉及数千人,最后我们形成了新的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库。
其实,真正进入工作状态时,我才发现,遇到的“拦路虎”真是一个接一个,且解决起来,也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就拿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来说吧,转改前,都没接触过国防动员系统工作不说,因新的编制体制小,要一人多岗、一岗多责,可多数人普遍存在业务单一、综合素质较弱、组织协调能力欠缺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本着“精本职、通两岗、懂多岗”的思路,对所有现役转改文职人员进行“回炉淬火”,缩短了他们的岗位适应期。
现在回想起来,从年初上任到年底,可以说是天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尽管收获多多,可我们在总结反思一年的工作时,发现还有诸多问题需要下力破解。所以,我决定在新的一年里还要一如既往地“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