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上学的时候经常听老师说:你们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坐在同一个教室内,有人考满分,有人是倒数?、
或许在那个时代,很多老师和家长用这样的方式鞭策学生,是不希望他们为自己的平凡找借口。可如今想想,这样的培养思维对学生真的公平吗?越来越多人已经改变想法。
学霸“父母职业组合”火了,普通同学感到羡慕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人在出生时都是一片空白。本来是平等的,只要后期自己肯努力,怎么就比别人差?
可又有一句谚语叫“龙生龙、凤生凤”,直接道出了家庭环境对后代的影响力。就连动画片里也总结出这样的现象:医生的孩子成为医生,商人的孩子成了商人。
对于上代人来说,原生家庭条件差,如果自己能努力学习,还有机会通过考大学实现阶层的提升。但是这个时代,似乎连培养学霸也要有足够的“底子”。
看完名校生的家庭背景调研,会发现值得深思的规律。学霸的“父母职业组合”火了,清北等顶级院校里,很多生源的家长要么有高学历,要么经济实力强。
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教师家庭。尤其是父母均为大学老师的情况,更容易将子女送入知名院校。因为她们不仅有足够的能力进行陪读,还非常了解高校录取规律。
同时,因为从事教育行业,想要获得其他老师的帮助也更为容易。正如一位清华小哥所言,母亲动用人脉帮自己找各学科最优秀的教师来辅导,还提前规划好特招路线。
其次是“公务员和教师”的组合,父母中一个在机关单位,福利待遇和家庭稳定程度有保障。而且很重要的优势就是自由时间比私企多,有精力兼顾工作和陪读。
另一个是中小学老师,虽然工作未必很清闲,但是在辅导子女的问题上,可以说是“近水楼台”。有些老师还会特意调派到自家娃所在的班级。
还有工程师、法律工作者等组合,也就是知识技术型人才。这类家长就算不在“体制内”,往往也有强大的学历背景,和比较可观的收入。
而且他们普遍有着灵活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在与学生相处时,会从日常的很多细节做好榜样。普通同学真的很羡慕,这些潜移默化的优势,往往更难以替代。
人生的起点果真不同,为何有些家长总想“逃避”这个话题其实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学生的成绩由很多种因素决定;未来的发展潜力,也跟性格、家庭、选择等多方面相关。人生的起点本就不同,为何有些家长不愿承认呢?
主要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种,思维固化。上代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很有局限,所以独立思考的意识也相对匮乏。他们习惯了“学习不好就是不够努力”的理论,没有认真反思过。
第二种,有些家长内心很清楚这个现实,但不能承认。他们担心一旦在子女面前承认“起点不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很典型的反映就是:照你这么说,父母没学历、没本事的话,学生就不用努力了,反正也比不过那些学霸家庭。这其实是在用另一种极端思维,来逃避现实。
一个人努力的动力有很多类型,有的学生是出于热爱和兴趣;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同学,可能是出于想要逆袭、改变原有生活水平的初衷。
但是,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和对生活的热情,不能靠“善意的谎言”。告诉学生只要勤奋就能考上好大学、只要考上名校就能出人头地,这是一种误导。
一旦他们发现怎么努力也无法超越学霸,大学毕业也很难跟出身好的同学过上相同的生活,就非常容易陷入矛盾和迷茫。
那些高中时很努力,进入高校后就放纵自己,陷入“怀才不遇”状态的学生,往往就是这种培养方式下的结果。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在接纳的基础上,全面地看待学习成绩和家庭背景所带来的差距,才能让家长和子女都放弃不切实际的期望,根据自己实际能力去奋斗。这种努力才更持久。
【话题】你身边的学霸来自什么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