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是我们华夏民族所有人的自称。
众所周知,在上古时代炎黄二帝大战蚩尤,最后一统华夏大地,所以自那以后,绝大多数汉族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但蚩尤虽然大败,他的部落却没有被赶尽杀绝,仍有血脉流传下来。
那么“蚩尤”的后人如今又在何处呢?
01上古时代在分析蚩尤后人之前,我们需要对上古时代有一点了解。
从小我们就听过许多与上古有关的故事,例如神农尝百草,女娲造人等。
在炎黄大战蚩尤时,动辄行云布雨,掌控鬼神,如同神话。
但这些虚无缥缈的描绘并不意味着故事中的人物就是虚构出来的,而是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的,虽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故事中的人物却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与故事,他们彼此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要从三皇五帝开始讲起了。
首先,三皇五帝并不是虚构的,而是有明确史料记载,早在《周礼·春官·外史》就有言:“掌三皇五帝之书。”
所谓“三皇”,就是指天皇氏、地皇氏与人皇氏。
天皇氏就是伏羲,被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而其中的地皇氏,就是神农,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神农尝百草。
“皇”这个字在上古时代是非常特别的,它有着神邸的含义,因此作为神,他们才有在故事中呼风唤雨,捏土造人等种种神迹,而三皇也是上古时期的最高称谓。
而“氏”,虽然也有神邸的含义,但“神”性要弱于“皇”,也可以将他理解为半神。
在经历了三皇的神话时代后,上古诸神已经完成了开天辟地,传授文字,建造房屋,种田捕猎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了,这也意味着中国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到来,也就来到了炎帝,与黄帝的时代。
上文提到,作为地皇的神农,尝尽百草,推动了农业社会的进步,也从那时开始,创立了神农王朝。
而炎帝就是神农王朝的首领,根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记载:“神农,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也就是说因为神农氏承运火德,所以称为炎帝。
因此,炎帝不是单指某一个人,而是所有神农氏的首领都称为炎帝,尝百草的神农则是神农氏的开国之君。
而我们如今炎黄子孙中提及的炎帝,是神农王朝的末代炎帝,也就是第八位炎帝——帝榆罔。
明白了炎帝的由来,接下来就到了黄帝。
与末代的炎帝不同,黄帝名轩辕,是轩辕氏的开创者。
“氏”的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复杂,你可以将它看做王朝,如同唐朝,宋朝一样。
在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就认为伏羲、神农、轩辕都是王朝,伏羲氏有十六世、神农氏有八世、轩辕氏有七世。
所以炎帝与黄帝都是不同部落的首领,他们在自己的国土内管理着所有的臣民。
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今陕西宝鸡市附近),而黄帝则位于黄河以北与西北区域。
但如同历史上所有的末代王朝一样,神农王朝虽然实力强大,但传到帝榆罔的手中已经开始走向没落。
作为刚兴起的黄帝部落自然是不满足炎帝的统治,于是,黄帝与炎帝之间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
大战最后以炎帝的失败而结束,这一仗而炎帝败得心服口服,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由此也标志原始农业的发明所开创的氏族制度早已走向没落,新的部族也必定会将时代的车轮再次推动。
阪泉之战,黄帝炎帝虽形成了新的联盟,双方约定不会再相互侵犯,但还有一个势力让炎帝头痛,那就是东部沿海九黎部落的蚩尤。
可无奈神农王朝无法单独与日益兴起的九黎部落抗衡,于是炎帝与黄帝联手,最后于涿鹿之野大败九黎部落,彻底统一了中原地区。
兵败后,蚩尤被杀,头颅与身子被分开埋藏,但他的部落却没有完全灭亡,仍有血脉存留,那么如今究竟哪些姓氏的人可能会是蚩尤的后人呢。
01“蚩”姓其实,如今许多人都认为在上古时期,姓是不存在的,直到《百家姓》的出现,姓氏才得以统一。
但这种说法却是不全面的,上古时期也有姓氏,只不过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些不同。
姓来源于我国上古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人们因为血缘关系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部落。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人们为了区分不同部落的人所以就以图腾为姓,再加上当时人们都跟随母姓,所以我们可以看见最早的那批名字都带有女字旁,例如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而氏其实是从姓里面慢慢演变出来的,部落的人变多之后,为了方便管理,就会要有一部分人搬出去。
所以这些部落也就慢慢地有了一些支脉,而这些支脉为了相互区分所以就创造出了氏。
姓氏的概念在上古时期还没有彻底形成,到了先秦时期,姓和氏才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秦汉以后,中国的姓和氏已经混合在了一起,就连太史公的《史记》中对于姓氏的记载也是混淆的,在民间人们或是以“姓”为姓,或是以“氏”为姓,两者可以说是合二为一了。
再到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氏的观念开始逐渐淡化,也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姓氏。
既然上古确实有姓氏的存在,那么它也一定会有流传下来的可能。
而第一个可能是蚩尤后人的姓氏,便是“蚩”姓。
尽管你在生活中可能从来没听说过“蚩”姓的人,但其实这个姓氏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姓“蚩”的人全国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千人,属于稀有姓氏十分少见。
据《明伦汇编·氏族典》记载:“蚩氏,蚩尤氏之后也”。
所以“蚩”姓很明显就是蚩尤的后人,而今天“蚩”姓绝大多数分布在云南的泸水、华坪等地。并且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傈僳族就有这个姓氏。
傈僳族主要分布云南怒江与西藏以及缅甸克钦的交界地区。
其余少部分人散居于云南、印度、以及泰国与缅甸交界地区等。
而在我国境内的傈僳族人口数量为762996人。
《后汉书·西羌传》有记载,蚩尤的部分族人没有融入炎黄部落,而是向西迁徙,形成了古羌族(古羌族与如今的羌族不同)。
而傈僳族则是古代氐羌民族与西南民族融合而成的新民族,因此其中有蚩尤后裔也就颇为可信了。
所以,蚩尤战败后,九黎部族就此瓦解,分散与全国各地,而其中作为蚩尤一脉的直系后人就演变成立如今的“蚩”姓族人。
02“黎”姓除了“蚩”之外,还有一个与其曾经蚩尤的部落相关的姓氏,那就是“黎”姓。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生活着许多的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最后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
这个部落联盟叫做“九黎”,而蚩尤就是九黎部落的首领。
在《国语·梦语》中也有记载:“九黎,蚩尤之徒也”。
九黎是九个联合部落的统称,每个单独的部落又分别有九个氏族兄弟,共计八十一人,部落以猛兽为图腾,十分骁勇善战。
而在蚩尤战败后,部落中“黎”的姓氏也就流传了下来,如今“黎”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如今的山西长治县西南方向,在商朝末期时被周文王消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
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来都用国家的名字来作为姓氏,于是便姓黎。
但根据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中记载,“黎氏”是“九黎之后”,并表明黎氏其实在商朝时期就已经被封为“侯爵”,商代的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由此可以推测,“黎”姓是有上古时期的九黎部落与中原融合后所形成了商朝的黎国,而如今“黎”的姓氏也就是当年九黎部落的后人,自然也就是蚩尤一脉的传人。
如今,黎姓的人口已近200万,在旧《百家姓》中排名第262位,也属于十分稀少的姓氏了。
03“邹”姓除了上文我们提到,“蚩”与“黎”姓大概率是蚩尤的后裔,根据史料记载,还有两个罕见的姓氏是蚩尤的后人。
东晋王嘉所著的《拾遗记》中有相应的记载。
“轩辕去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
也就是说,在蚩尤被斩杀后,其中善民被迁徙到了“邹屠”之地,而恶民被流放到了有北之乡。
有北之乡是指如今的河北一带,许多古文明最先兴起之地都是大河流域,因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不算完善,大河不但可以提供水源与渔产,遗留下的淤泥洼地更是利于作物生长。
而当时位于黄河流域的炎黄二帝,尚未开发河北一带,所以将当时的荒芜之地称为有北之地。
“北”的甲骨文形象是两个“夷人相背”,也透露出了“北”最初为被挷着流放的夷人聚居地。
蒙古族学者陶克涛曾在所写的《毡乡春秋——匈奴篇》中提到了匈奴的古称,被黄帝北逐的蚩尤部落遗裔改叫荤粥。
也就是说,这支迁往有北之乡的九黎,后来被称作“荤粥”,也就是北方匈奴的来源之一。
而被迁到邹屠之地的九黎部落局民,在后来与中原的融合中,就渐渐演变出了“邹”和“屠”两个姓氏。
04“屠”姓屠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八位,人口约二十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5%左右,也算得上十分稀少了。
关于屠的姓氏来源有很多,并且都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这就要与前文所提到的姓氏来源有关了,在当时姓氏还并未形成体系时,除了氏族与血缘外,还有许多途径会演化成相同的姓氏。
就以“屠”姓举例,其中一部分源于姚姓,因为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而他的后代有胜屠氏,古代“胜”与“申”两字同音,故复姓申屠。
在后来的演化中就变为了“屠”姓,这是由血缘氏族关系而演变的姓氏。
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职业的原因而以屠为“姓”。
在《周礼·廛人》中有记载:“凡屠者,敛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乃市井鼓刀屠者。”因此,许多屠夫的后代都以此为姓,称“屠”氏。
而与蚩尤有关的,便是这第三种姓氏的由来,那就是按照所居住的地名为姓氏。
据史料记载:“邹屠之地(今山东 邹平),有以居住地名为姓氏者。”
也就是说在此地居住的人很多会以此为姓,但在这居住人又有很多是九黎部落的居民,因此,姓“屠”和“邹”不一定都是蚩尤的后代,只是他的后代有可能会以此为姓。
其实,传闻与蚩尤相关的远远不止这四个姓氏。
除了上文提到的四个姓氏,在我国还有许多人被看做蚩尤后裔。
如今,我国拥有超过一千万人口的苗族,也被认为是蚩尤的后裔。
相传,在九黎战败以后,其部落大多四散,但很大一部分还居于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
而到尧、舜、禹时期,他们又渐渐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
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三苗”,又称为“有苗”或“苗民”。
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
大量学者认为古书中的三苗作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的毁灭,其遗部被迁往了西北,与后世的南方少数民族无关。
但近代也有学者,例如梁启超、闻一多、胡适等人认为,三苗族就是如今苗族的前身,并且许多苗族人民也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长期地怀念和祭祀。
今天苗族地区也有十月祭祀蚩尤的活动,是为岁首的十月大节。
而湘西、黔东北的苗族祭祀时,一定要宰杀活猪用来供奉“剖尤”,传说中的“剖尤”是远古时代一位骁勇善战的部落领袖。
而根据推测,“剖尤”就是“蚩尤”音译而成。
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人民会祭拜“枫神”为病人消灾解难。
而这位被人祭拜的“枫神”同样是蚩尤的化身。
关于枫叶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山海经•大荒南》中,“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也就是说当时蚩尤被打败后,头颅被斩下,而他脖子上的枷锁被血然后,遗落荒野而变成了满山的枫叶。
在《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它诞生于苗族文字尚未形成之前,历史非常悠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而《枫木歌》所歌颂缅怀的也正是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
枫木也作为苗族的神树,是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图腾,被苗人视为“万物之始”。
如今,川南、黔西北一带还有许多蚩尤祠,蚩尤冢等建筑 ,以供后人祭奠蚩尤。
不管是炎黄二帝还是蚩尤,虽然他们不属于同一阵营,但彼此却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长大的同胞。
也有史料记载蚩尤是炎帝一脉的传人,但如今皆无法考证。
其实,无论是炎黄后裔也好,蚩尤血脉也罢,如今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中国人!
参考文献《拾遗记》
《后汉书·西羌传》
《蚩尤与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中华三祖文化展在台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