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指中国传统绘画颜料中使用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叫做“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了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石轮廓和肌理纹脉、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 “浅绛”是指画作在水墨勾勒皴擦以后又被水色渲染,敷设以赭石和花青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王蒙等多有此种山水画,形成了一种风格。赭石又称“土朱”,有火成的和水成的。入画的赭石,出在赤铁矿中。原石伴随着赤铁矿产出,用手捻摸,感觉滑腻的是好原料。原产山西雁门一带,古属代郡,所以又叫“代赭”。凡是有赤铁矿的地方,均产赭石。
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泼墨、粗笔、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泼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后喜作泼墨画。后世泛指笔势豪放、水墨泼洒相融的画法为“泼墨”。 “工笔”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属于工整细致类的画法,与“写意”对应。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用笔风格比较放纵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高度概括地写出物象形神兼备的表现意境。 “皴法”是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一种技法,皴法可以表现画面的山、石和树木皮层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斧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技法表现而形成的视觉形状命名的。这些皴法乃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的视觉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此类表现技法至今仍在继续发展过程之中。
“白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中国美术史上的战国帛画表现就是这种技法的起源。 “没骨”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名成。这种技法不是用毛笔勾勒墨线,直接以毛笔的色墨表现能力绘出物象,主要是利用绘画所用的绢、纸与水、墨、色在绘画中形成的,带有主观表现内容的画渍形象替代了轮廓的勾勒。五代后蜀的黄筌画花鸟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故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清人赵之谦、任伯年亦善此法。
“指头画”简称“指画”。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殊画法。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清高其佩擅此画法,其侄孙高秉著有《指头画说》。高其佩说:“吾画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转引自胡海超编《中国绘画趣谈》第195页)。说明他作画运用了手的指甲、指头、手掌、手背。分析起来,画小的人物花鸟以及细线等,可能用指甲,可正用,也可侧用,以手指、手掌替代了各种用笔。一般画大幅如荷叶、山石,可用泼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涂抹成画;画柳条流水可以小指、无名指甲肉并用点苔可用一指或数指蘸墨直下。总而言之,要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然后心手相应得其自然,浑然天成,不现手画的痕迹,方称上乘,所以说“物成手却无”。自此以后,作指画的人虽不少,不过多是偶然性的指墨游戏画作。现代已故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的指画成就最高。当代继续发扬和传承的名家还有郭莽园、吴悦石、崔如琢等先生。
从绘画作品质地的使用材料上可分为:帛、布、绢、纸、绫、蜡笺等。 从绘画时代上划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包括“民国以前的古画”、近代民国时期形成的“国画”,现代中国画(包括当代、现代画)等。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国画、中国画三者之间绝对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可统称一起都为“中国画”的。 文/马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