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浙江也迎来了梅雨季节。连续好几天的下雨和闷热的天气,让我们家中的米长出了一些黑色的小虫子。
这些小虫子很小,但是数量很多,在米中爬来爬去去的,看起来十分的恶心,我择了好久才从一大袋米中择出几两可以吃的米粒。
这些小虫子叫做米虫,学名叫做米象,它们具有一根很长的鼻子,就像是“昆虫中的大象”。
它们是一种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昆虫,米虫不仅出现在大米中,其他的谷物中也会出现它们的身影,比如玉米和小麦等。可以说哪里有谷物,哪里就有米虫的身影。
哪种是米虫?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虫子有两种,一种是乳白色的小虫子,还有一种是黑色的小甲壳虫。
这两种虫子,其实都是米虫,只不过他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生长阶段。
米虫的生长阶段分为虫卵阶段、幼虫阶段、成蛹阶段和成虫阶段这四个阶段。
虫卵阶段的米虫藏身于大米之中,它们十分细小,是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
幼虫阶段的米虫,颜色与米饭相似,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乳白色的小虫子,它们身体很软,很有可能我们还误食过。
成蛹阶段的米虫,也很少被人们见到。成蛹会被丝包裹,很容易被当成是大米中的碎米而被处理。
成虫,就是我们平常最常见到的黑色小甲壳虫,它们数量很多,且经常在米粒上爬来爬去。
如果在自家的大米中,看到了乳白色或者黑色的小虫子,那么不要怀疑,它们都是米虫。
虫子究竟从哪里来?
这些虫子虽然很小,但是它们却十分“神通广大”,问了我身边很多的朋友,他们家的大米都受到过来自这些小虫子的侵害。
米虫的神通广大之处就在于,明明米罐也是干净的,放进去的米也是完好的,并且密封保存的,那米虫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而且家家户户长出来的虫子都是一样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很多很多人都会以为,是大米“生出了”这些米虫。
但事实上,米虫并不是大米生出来的,它们的亲生父母还是米虫,大米是这些米虫的养父母。
成年的米虫到了它们的繁殖期,会寻找一株合适的谷物,然后用口器把谷物咬开,将谷物钻一个深洞后再将自己的虫卵产入这个深洞中,最后用产卵管中的分泌物将洞口封闭住。
这些虫卵就“潜伏”在谷物中,一般一粒大米都只会“潜伏”一个米虫。
在孵化期的幼虫,以米粒为食,会在米粒中蛀出一个弯曲的虫孔。等到幼虫长大,米粒再也装不下这些虫子,它们就会离开米粒,成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米虫”。
成年的米虫还会散发出信号素,以此来吸引那些原本躲在角落、地缝里的同类,来进行繁衍和配偶。于是米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将会损失掉大量的大米。
总的来说,米虫要么一开始就潜伏在水稻上,产下的卵和米一起进入米罐,最后发育成米虫;要么是储存容器里就藏有米虫,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生了虫子的大米还能吃吗?
面对生了虫子的大米,很多人都会因为觉得恶心而直接丢弃。
其实,米虫本身是无毒无害的,生在大米中的虫子,一般都比较干净。它们没有携带病毒,只要对这些大米进行处理和清洗,就可以继续食用,对人也不会造成什么危害。
但不管怎么说,很多人对于长了米虫的大米,心里总会有些膈应,虽然不影响健康,但是影响了我们吃饭的心情,最终还是会选择丢弃。
所以对我们来说,给大米做好预防的措施,不给米虫可乘之机,才能让我们吃的更安心。
如何预防和解决米虫呢?
大米长虫,是我们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
我们不能阻止米虫寄生于谷物身上,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防孵化”工作,来阻止寄生于谷物中的虫卵孵化。
大蒜是米虫的天敌,大蒜本身所携带的硫化气味,会给米虫带来不适合孵化的信息。可以在储存大米的密封罐子中,加入几粒大蒜,来阻止米虫的孵化。用花椒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也可以有效抑制米虫的生长。
大米已经长虫了,也不要感到害怕,一般储存年份较长,且受潮的大米更容易滋生米虫,它们偏爱30到33度的潮湿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在夏季的梅雨季节更容易发现这种小虫子的原因。
所以把大米放到太阳底下曝晒,或者放到低温环境中,可以有效地驱赶这些米虫。值得注意的是,在阳光下曝晒,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大米的食用口感。
值得注意的是,米虫一般在储存2-3年的陈米中比较常见,因此尽量买新鲜的米,储存的时候也不要囤太多,最好一次只购买一两个月的米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