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家》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对女性的歧视很严重。
女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话语权,跟在男人身后,做清扫工作。
女主是某个剧院的清洁工,但她却想成为舞台上的指挥家。
“女权”是本片的最大核心,但电影并没有围绕它讲述,而是加入了其它元素。
首先,这个女主不是一般意义的“女权斗士”,她有点婊。
利用自己的美貌,成功勾搭上已婚的钢琴老师。
在学钢琴时,她遇上了贝斯手罗宾,罗宾盛情邀请她来自己工作的小剧场弹钢琴。
学琴,弹琴只是她的踏板,她真正的目的是通过钢琴老师,认识更多出色的音乐家。
没过多久,她就受到老师的邀请,参加一个音乐人的聚会。
通过聚会,她成功结识了著名经纪人法兰克,并与他坠入爱河。
是要爱情家庭,还是要事业?
几乎所有的女孩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女性骨子里的柔弱和传统教育的引导,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
相夫教子,退居后方,在很多人眼里,这都是女性的最好归宿。
现实如此,当全职太太不知是多少女孩心中的梦想。
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自受精卵开始。
男女的差别只存在一条染色体,但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方法。
男孩要学球类,要运动要阳光,不能轻易流泪,女孩要学跳舞,要文静要规矩,要懂得做家务……
长此以往,这就导致一种局面,男人认为女人就应操持教务,洗衣做饭,女人认为男人就应顶天立地,赚钱养家。
“就应该”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也在法兰克心里。
他拒绝女主继续学习音乐,希望和她结婚生子,但已接到音乐学院通知书的女主不甘心就此停止。
去德国音乐学院深造,结识出色的指挥家,求他引荐可以教授自己的老师……
但法兰克却利用自己职务之便,给女友下绊子,希望她能回到自己身边,指挥家把她引荐给对女性有严重偏见的老师。
一步一个坎,女主走的很艰难,但前面我也说了,她性格刚烈,从没低过头。
一个女人堆一百个男人,你想怎样才能让他们听你指挥?
气场首先要压住全场,你才有可能指挥这些男人,你才是指挥,是统领全军的那一个。
但是,即使成功完成首场指挥,人们对她,对女性并没有什么改观。
没有一夜间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像《绿皮书》,钢琴家一路南下去演奏,他想靠一己之力改变些许偏见,可最后他只改变了司机托尼。
《指挥家》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女主安东尼娅·布丽可是第一个女性指挥并成立了第一个全女性交响乐团。
但关于她的信息并查不到多少。
轰动欧洲,她回到美国,法兰克结婚了,迎接她的是好友罗宾。
她想把音乐会开到纽约,但剧场老板说:你得自己卖票。
自己打电话卖票,自己招募乐手,对女性的偏见让安东尼娅倍感艰难,但好在有罗宾帮助她。
一开始我还好奇,罗宾为何如此贴心,丝毫没有歧视女性的意识。
在后来,安东尼娅准备创办女性交响乐团时,所有人恍然大悟。
罗宾是她女扮男装的角色,她一直想成为音乐家,但自己的性别身份又受到极大的限制。
不得已,她才女扮男装继续音乐梦。
但安东尼娅的女子乐团只演出了四年,后来加入了男性乐手,人们的新鲜感消失,乐团逐渐解散。
安东尼娅至此开始了一生漂泊。
她经常担任著名乐团的客座指挥,却始终无法担任固定职位的首席指挥。
2008年,权威的《留声机》杂志(英国权威性古典音乐杂志)发布世界排名前二十的交响乐团名单,这些乐团没有一个用过女性首席指挥。
2017年,《留声机》发布另一项排名,在全世界最伟大的50位指挥家中,也没有一位是女性。
说白了,这个世界男权主义依旧横行。
2018年春节,冯小刚要求女演员苗苗在私人聚会上跳舞,引发网友热议。
当时陈道明说人家姑娘穿着高跟鞋,不方便,有人在旁边起哄,被陈笑着呵斥:你特么没见过跳舞啊。
能理解冯导想提携女演员,但更赞赏陈道明的为苗苗说活。
我们要警惕的,不是男性本身,而是男权思想。
“结婚率下降”不一定就是坏事,没找到也不要将就。
谁都不能成为你的全世界,安全感也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
什么24岁相恋,26岁结婚,28岁有儿有女……60岁安享晚年。
我们来这个世界,不是来刷任务的。
社会现状一时无法改变,但依旧请你自立自强,不断地去刷新这些固有思想。
女性可以坚强勇敢,男性也可以精致敏感。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才是人生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