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
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在璀璨的诗词花苑里,每个诗人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也因此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这其中如:诗祖屈原、田园诗之祖陶渊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情李商隐、词中之帝李煜、诗神苏轼、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亘古男儿陆放翁、词中之龙辛弃疾、纳兰性德等等,数不胜数。
这些一流的诗人们,他们为何能在诗词文学中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今天我们就从李白、陶渊明、李煜,三人身上去探索,试着揭开其中的奥秘。
引: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
首先我们从李白的一组诗讲起:(不逐句翻译诗作,只阐述大概意思)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 ·四首
诗题是说,李白携自己的歌妓-金陵子出游,在扬州(历阳)遇见了好友卢六,受到了好友的款待,在歌席上,李白写组诗赠之。
其一
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
第一首,李白自比谢安,自比谢安是理解组诗的关键。赞美歌妓的话语,可以忽略,不是重点。
其二
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
对君君不乐,花月奈愁何。
第二首是说,有歌有酒有美人,良辰美景,花好月圆,卢兄你为啥不开心呢?这里的不开心为后文埋下伏笔。
其三
东道烟霞主,西江诗酒筵。
相逢不觉醉,日堕历阳川。
第三首大意是说,友人在西江畔设豪宴,为自己接风洗尘。知己相遇,千杯不醉,直喝到太阳落山都不觉。(这里的烟霞主,表明这位友人和自己一样是个道人)
能遇到你这个知己也算人生一件快事。诗中描写的知己之谊,表明作者理解朋友的不开心。缘何理解?因为他们有同样的不开心。
其四
小妓金陵歌楚声,家僮丹砂学凤鸣。
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
君心不肯向人倾,酒过三巡,杯盘狼藉,朋友依然不能开怀。于是李白极尽所能、想尽各种办法让朋友开心 ,但无济于事。
他们内心都不痛快,但是李白同学就能暂时放下,去开导朋友。诗的表面意思是这样,但是李白真的能放下吗?也未必。
01李白 ·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开心的是双向的。从第三首的知己之情,就说明李白和朋友卢六在情感上是一体的,李白其实自己心里也放不下,他只是佯装开心。
第一首,李白为何自比谢安?是因为谢安最后能东山再起,而且谢安东山再起之后还能不忘记归隐的志向,这个在苏轼的词作中被多次引用。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节选: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节选: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李白和苏轼都是这样的想法,所以李白就很羡慕留候(张良)、陶朱公(范蠡)这样的人。但是现在,李白归隐之志一直有,就差功成、名遂,建功立业的机会和平台。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他没有机会;或者机会有了,但是平台又不行。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皇帝被馋臣欺瞒(李林甫、杨国忠),被女色迷惑(杨玉环),朝廷之外乱臣贼子觊觎江山(安禄山),内忧外患之下,而他自己只能写一些《清平调》之类的折辱之诗,最后诗人还被馋臣中伤,不得不离开政治中心--长安。
如若没有建功立业,那么归隐就变成了碌碌无为,作诗也只能发发牢骚。作者对这种现状内心极为痛苦,伤感。除非功成名遂,像谢安一样,他才能飘然归去,真正的快乐(事了扶衣去,深藏身与名)。要不然,无论使尽怎样的手段,都不能使作者和朋友开心。
注解《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组诗,有知己之情,有及时行乐,但在这两者之下,隐含的是他们共同的不得志,以及与对大唐政局的担忧。
李白的诗作都是在痛苦与快乐之间写成的。他没有回避内心的真实想法,痛苦与快乐兼具,阴与阳并存,是比较符合人生真实的一面。所以说李白的诗飘逸豪迈,清新自然(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贵在自然,即从人性的本真出发,令人感同身受。
02陶潜 ·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凤说到今
说到李白的清新自然,我们不妨说一下,与之风格相近的诗人陶渊明。虽然李白的偶像是谢灵运。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而陶渊明亦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们合起来便是“山水田园诗人”的鼻祖。(陶比谢年长二、三十岁)二位名声相仿,但是在后世评论家的眼中陶的诗要更胜一筹。陶亦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潜几次入仕出世。入世为官都是为了生活、生存,出世归隐都是发自其本心。这个本心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他的行为上,种田、嗜酒、好读书、赋诗文、醉心山水等等都能看出,他对归隐的生活是真心热爱,里面没有不得志的牢骚,也没有随时觊觎仕途的企图心,更没有沽名钓誉的嫌疑。
陶潜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最终他选择了自己的理想。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的理想就是他的现实。一般人所谓的现实,对他来说是灾难,是对他自然、纯粹人性的戕害。
现在我们把陶渊明与李白对调一下。如果李白明明有建立宏图大业的志向,却写自己醉心山水 (是指大量作品的感情指向都是醉心山水) 那就是虚伪的表现,沦为王维之流( 是指王维的诗作水平低于李白、陶渊明 )。所以叶嘉莹先生在《叶嘉莹说初盛唐诗》中就批判王维,说王维的诗作不见其真心,缺乏灵魂,这一点我是极为认同的。
通常我们认为,好的诗作往往是要符合诗人的本心才算得上上乘。即首先要真诚。不论你是痛苦、不得志,还是恬淡、旷达,抑或伤感、愤慨,人的感情、经历、志向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否真诚,却是检验作品的首先条件。
(是指大量作品的感情指向都是醉心山水) 对这句话解释下,就是说李白也写过寄情山水的诗作,但是在这些诗作还蕴含其他感情,和陶渊明的纯粹是有区别的。这也是他们本心不同,而作品都是上乘的原因。
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的最后一句愤慨之语: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山中问答》中, 笑而不答心自闲 ,带有对尘世俗人的讥讽之意。还有在其他一些寄情山水的诗作中流露出的落寞、伤感之意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些都是他寄情山水作品与陶潜的不同不处。
正是这些愤慨、讥讽、落寞失意,让我们见识到了李白的本心。所以作品怎么写都行,可贵的就是见其本心,是谓真诚也。
03李煜 ·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说到真诚,再说下李后主,他的词作流传千古,被称为词中帝王,这个帝王指他的身份,也指他的词作水平。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一首首感人至深的作品,博得了一千年以来普罗大众的同情。人们在他的作品中能深切的感受到亡国之痛和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哀叹。这也是他作品的真诚,所发挥的兴发感动之神威。(真诚是非常有力量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李后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节选):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之作及永叔、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感慨深,赤子之心,性情真,以血书”这些要素,一言以蔽之就是真诚二字。凭借这一点,他的作品才被称为“有篇有句”,使他成为一流的词人。
《绝代双雄》李煜与赵匡胤义结金兰
开宝八年年底(975年12月),金陵失守,南唐灭亡。第二年正月,李煜被押送京师,封为违命侯。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
在寄居汴梁城的期间(共两年7个月),他对故国的思念还是毫不掩饰。用一首首作品,一再挑战大宋的敏感神经,还算赵宋对待俘虏的政策比较宽容。在保命要紧的前提下,他的这些行为,在一般人眼里就是愚蠢的表现,为什么不学学刘禅的乐不思蜀?
一首首作品: (太多了,只列举三首)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妻子被霸占,一起归降的群臣疏远他。在他生日的那晚(七夕节),他也只能叫一群陌生的歌姬,喝酒聊以自慰。酒酣时,情深处,内心对于故国的思念愈发浓烈,对于人生无常、生命落空无法释怀,最后喷薄而出,唱出了那首千古名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始终无法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最后在故国东风中丧命。
他的真诚使他的作品流芳百世,他的真诚也提前结束了他的生命。
世间有百种人,有不向命运妥协的李白,有不向现实妥协的陶渊明,也有不向生命妥协的李煜。
他们永远怀着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直到生命结束。他们的作品是真诚的,他们的人格是纯粹的,他们好似从未老去,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