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美(富书作者)
知乎上有个提问:“哪些行为会让你觉得对方有教养?”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时刻考虑着别人的感受,我想这就是很有教养的一件事吧。”
发帖者说,他们搬家了,父亲带着刚下班的他,将人去楼空的老房子仔仔细细打扫了一遍,还特意摆放了一束鲜花,买了几瓶矿泉水留在桌子上。
附带的照片上,还能看到桌面放着一个信封,上面写着两个字:欢迎。
想必当新房客推门而入的那一刻,必定会为这份教养而感到温暖吧?
西塞罗曾说过:“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
教养是发自内心的善意,是对他人的体谅和周到,是把别人放在心上。
它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名片,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走多远。
真正有教养的人,通常都具有以下9个特征。
接物稳重,待人有礼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备受人们尊敬和爱戴。
有次他外出时,正好遇到一位黑人乞丐。这个乞丐十分恭敬地向林肯鞠躬敬礼。
于是,林肯也脱下帽子,认真地向乞丐回礼。
随从人员表示不解,林肯便说道:“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有些人在优于自己的人面前,表现出刻意恭敬的神情,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表现出自命不凡、高人一等的姿态。
无论一个人的地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少,受过过少教育,如果不能以礼待人,他依然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一个人对待任何人都没有分别心,在上不轻蔑,在下不卑微,庄重持敬,彬彬有礼,这样才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心情愉悦。
人生路想要走得长远,靠的是内心深处对生命的尊重、体谅和礼貌,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的格局。
就餐文明,珍惜食物
想起看过的一期节目:
香港明星应采儿和另一位明星在吃自助餐,对方的餐盘内堆满了食物。
这时,应采儿当众“教育”起来:“吃自助餐时,吃多少拿多少!”
虽然对方面露尴尬,但她仍继续说道:我常教育我儿子不准浪费食物!你知道很多人没有东西吃吗?
应采儿深恶痛绝铺张浪费的行为,她认为自己并不是给儿子立太多规矩,这就是最基本的礼仪。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浪费食物已经成了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
据统计,中国每年浪费粮食约1000亿斤,其中300亿斤是餐桌上的浪费。
300亿斤,是0.3亿人一年的粮食消费总量。
《朱子家训》中有句话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每天我们吃饭时,就应当想着每一颗粮食的得来都是不容易的。
虽然我们能消费得起超过个人需求的食物,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铺张浪费。
每个人都应居安思危,浪费食物并非个人小事,更关乎社会与国家。
文明用餐,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好好珍惜每一餐食物,既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更是一个人必备的教养。
谨言慎行,说话有度
《礼记》中说:“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君子通常谨慎说话,小人则口不择言。
春秋时期,有一次孔子去周国的首都游玩,还去参观了周王的祖庙。
在祖庙大殿右边的台阶前,坐立着一个用铜做的人像。
这个人像有点特别,他的嘴巴被三道封条封住了,而且背后还刻了一行字:这是古时候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
孔子看了大受启发,日后他在教诲弟子时,总强调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教养自然会在与他人的交谈中流露出来。
说话未经思考、不懂分寸的人,他们或以讥笑别人为乐,或口无遮拦,或胡言乱语,或说了无心的话,丝毫不考虑对方的感受。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话前我们应深思熟虑,讲话要把握好分寸,不该说的话绝不说出口。
谨慎思考,话不说满,做人留一点余地,方可得到别人的尊重。
耐心倾听,诚恳表达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耐心倾听尤为重要。
有一次,戴尔·卡耐基去参加晚宴,席上正好遇到一位植物学家。
那天晚上,他都没能和植物学家说上几句话,全程都在认真地听着。
没料到,宴会结束后,植物学家却向晚宴的主人极力夸赞卡耐基,说他是一个“有趣的谈话高手”。
卡耐基用他的耐心倾听,赢得了植物学家的好感。
耐心倾听,不打断别人说话,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这样我们才能领会到别人的感受和诉求,并做出积极的回应。
如果心不在焉,态度敷衍,总是不耐烦地打断对方说话,自卖自夸,则会造成误解或引人不悦。
善于倾听,诚恳交流,才能使沟通更为顺畅。
尊重他人,平心静气
主持人董卿曾在一期节目中采访过著名翻译大师许渊冲。
当时,年事已高的许老先生坐在轮椅上。董卿为了能让老先生听得更清楚,她便跪下来,保持着和老先生平视或仰视的角度。提问时,也是靠近他的耳边缓慢地说。
在三分钟内,她就下跪了三次。
这不是董卿第一次在节目中下跪。之前在采访一位负伤的民警时,她也是单腿跪在地上。
但凡遇到不方便站起来的嘉宾,或者年幼的孩子,董卿都会以这种姿势去交流。
因此有人说,董卿“跪出了中华的文明和骄傲”。
越是优秀的人,就越谦卑,越懂得尊重别人。
叔本华说:“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您我相同的性灵。”
尊重是相互的,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任何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对方的职业、财富和地位如何,都应该值得被我们尊重和相同地对待。
做一个懂得尊重别人、平心静气的人,家庭才能和和睦睦,朋友才能长久往来,生活才会洒满阳光。
衣着得体,整洁大方
《弟子规》中说:“冠必正,纽必扣。袜与履,俱紧切。”
一个人的衣冠整齐,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周总理一生简朴,以前他经常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装,内衬白色衬衫格外整洁。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周总理经常穿一双黑布鞋,即使穿旧了,也总是洗得干干净净。鞋口破了,也会缝好再穿。
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即使他到天气炎热的南方出访视察,也很少敞开衣服,纽扣总是扣得严严实实的。
周总理一生爱整洁,连外国人都称赞道:“他是最讲究仪表整洁的人。”
西塞罗曾说:“你的衣服是你整个灵魂的写照。”
穿着不协调,纽扣扣颠倒,衣服脏兮兮、破破烂烂,就会给人留下邋里邋遢、不可靠的印象。
而有的人,即使衣物并不名贵,外貌并不出众,但是衣着得体、整洁大方、举止有礼,那么也会让人如沐春风。
一个衣着得体的人,必定有一颗认真对待自己的心。
纵然生活忙乱,也能每天以干净整洁的精神面貌去面对,怡然处之。
按时赴约,信守承诺
有一次,香港作家梁凤仪被应邀到北京大学演讲。当天由于塞车,她迟到了将近一个小时。
当她走上讲台后,再三对在座的同学道歉。
她认为自己不应该为迟到找借口,应该把塞车的时间计算在内,做好充分准备。
她说,假如现场有一千位同学,她就浪费了一千个小时的生产力量,影响了一千个人的心情,所以她恳请大家原谅她。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宝贵的,浪费了别人的时间,就是在浪费别人的生命。
中国有句俗语: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按时赴约,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诚信,人没有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如果不能遵守约定,应事先提前告知对方,表明原因,向对方道歉,这是最基本的礼貌。
赴约前,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避免耽误了行程,让对方等待。
无论是与友人见面,还是工作开会,都应做到遵守约定,准时到达。
这既是一个人责任心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教养的体现。
再小的承诺也要守信,只有报人以诚,别人才会报你以信。
换位思考,宽以待人
在网上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老人去商店,商店的门非常沉重。
这时,走在前面的一位年轻女士为他推开了沉重的门,直到他进去后才松手。
老人非常感激,连忙向女士道谢。
女士却说道:“我爸爸和您年纪差不多,我只希望他这种时候,也有人为他开门。”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
如果有一天,你也像快递员一样扛着重物急匆匆地赶电梯,你是否希望电梯内正好有人为你按下“开门”按钮,等一等你?
如果有一天,你也像外卖员一样因为赶时间不小心弄洒了食物,你是否希望顾客不要苛责你、恶意给你差评?
面对不同处境的人,我们都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意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一点误解,多一分包容;少一点冷漠,多一分温暖。
心存感激,知恩图报
天地壹号集团创始人陈生,从小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1980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是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状元”。
但他家里实在太穷了,连路费都凑不齐,更别提交学费了。
就在这时,乡亲们把一张张褶皱的钞票递到他母亲的手里,支持陈生继续读下去。
陈生就是靠着乡亲们凑的学费,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北大求学。他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出人头地,报答乡亲们的恩情。
后来,陈生事业有成了,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在老家建起了“壹号土猪”养殖基地,让家家户户的收入都翻了几倍。
2018年,他更是斥资2亿盖259套别墅,解决了乡亲们的住房问题。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人活在社会上,谁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正是有了他人的帮助,才让我们渡过了一个个难关,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受到别人的恩惠时,我们应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并把这份恩情收藏于心。待到有朝一日,用行动来回报。
懂得感恩的人,才会心存美好;懂得报恩的人,才能将温暖传递,让生活更美好。
思想家荀子说:“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一个人的教养,就像财富和粮食对于一个家庭这般重要。
教养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有教养的人,心中有善意,眼中有温柔,言行有分寸,灵魂有温度。
点个在看,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你照亮了别人,别人也会照亮你的路。
作者简介:大美,富书专栏作者,新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