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
通常用一系列商品的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但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测量公式,常见的如CPI、PPI等。
我的某位老师也说过一种方式:去街上看看摆地摊的人多不多。#地摊经济#
同样的道理,你也可以去菜市场买买菜,或者看看各种证券、房产交易市场的价格变动来识别你认为的通胀。
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主张,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是不稳定的,面临这种不稳定或者外生(如疫情、灾害)的冲击,需要采取一些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更长时间的失业和资源闲置。
有一个流传广泛段子,就是凯恩斯的“挖坑理论”。他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要雇一部分人在地上随机挖坑,并把金币/钞票藏进去,谁找到就是谁的。这样一来,受雇佣的人和掘金的人都有工作了,也有钱了,消费也就会产生,经济自然也就好了。
雇人挖坑就是财政政策,藏钱发钱就是货币政策。(当然,凯恩斯在通论里的原话及原意并不是这样的)
发钱是会带来通货膨胀的。为了救济、为了增长,应该允许适度的、短暂的通胀。
是吧!?
货币中性但芝加哥学派不这么认为。
他们认为通胀和萧条恰恰是货币管理不当和政府干预的结果,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只会造成更严重的不稳定。
在分析方法上,大多数传统的芝加哥学派货币理论经济学家,都认可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或者总量分析的思想。弗里德曼像凯恩斯一样关注宏观经济总量数据及其之间的影响,用统计总量和平均值来总结出构成真实市场过程中各种活动和结果的个人选择和决策。
但就货币供给的数量与速度的变化对经济中生产和就业的影响的而言,弗里德曼却认为其效果是“短暂的”,而且影响有限。
从长期来看,随着工资和价格适应了市场中的货币数量,唯一持久的影响是产生更高的一般价格和工资水平,而对就业和生产的总数量并没有么永久性改变。在货币通胀时期,任何对相对价格、资源配置或者收入分配的影响都将是短暂的,而目并不那么重要。
即,货币中性。
用弗里德曼自己的话来“翻译”就是:想象有一架直升机向下面的人群撒钱,社会中的人们捡起这些钱,并把它们花掉。直到价格再次上涨到足够高的水平。
再“翻译翻译”就是,“有的国家给每个人发钱,但那属于哄大家,都发钱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
姿势很重要但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又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既不同意凯恩斯主义者的政策措施,也不同意货币学派分析方式。
他们认为,总产出和一般价格或工资水平是用各种方法对市场中出售的个体价格、工资和各种个体在商品和服务的产出进行经济统计学求和与算术平均的结果,然而现实中并不存在。
实际上,总量数据和平均值并不彼此作用于彼此,而且要我们在个体现象、个体价格等等之间那样建立某种必要的因果关系是不可能的。因为像这样的(总量和平均)数据从来不会对个人决策产生任何影响。
哈耶克
因而,尽管长期看来,货币供给的增加的确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造成一般价格的上涨。但我们有必要分析这个过程,看看货币供给的变化如何进入经济,以及以什么特定的方式影响了个体需求和供给以及个体价格和生产计划。
如果没有描述这些额外的货币来自哪里,注入哪里,规模有多大以及它们如何渗透到经济体中(通过哪些路径和渠道,以及以何种速度),那么我们相当于没有得到任何信息。如果同样数量的额外货币是通过消费者贷款,或者通过生产者借款,或者过国防部,或者通过失业补贴等等注入经济体中的,那么它们会产生非常不同的后果。经济的现状将使每个货币注入点都将因同样总量的货币而产生不同的后果,所以货币分析必须与与同样详细的商品和服务变化的流动相结合。
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
也就是说,货币的非中性。
发钱的姿势——路径、数量和速度等等都影响着通胀在市场上的作用和效果。
谁能领到钱?贷款还是补贴?利率多少?会花在哪里?第2、3…N轮之后上述链条又会如何?——对于解释和预测某些热点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怎么能最通俗的理解通货膨胀##股市分析##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