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走进县城看发展:
今日分享:浙江省金华义乌市
义乌市简介
义乌,古称“乌伤”,浙江省辖县级市,由金华市代管,Ⅱ型大城市。 金华-义乌(浙中)和杭州(浙北)、宁波(浙东)、温州(浙南)并列浙江四大区域中心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金衢盆地东部,市境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南北长58.15公里,东西宽44.41公里,面积1105.46平方千米 。
义乌历史悠久,建县于公元前222年,1988年撤县建市。义乌名人辈出,先后涌现“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代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 、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历史名人。
义乌市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浙江省文明示范市、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地区 。义乌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义乌国际商贸城被中国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首个AAAA级购物旅游区。
初步核算,2021 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1730.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为 11.6%,增速高于全国、浙江省和金华市3.5、3.1和1.8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和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小商品向大制造转变,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义乌先后编制完成《义乌市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经开区“十四五”规划》《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和《芯片小镇行动计划》,全力构建“4 X”产业发展新格局(信息光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芯片及智能终端、医疗健康4个新兴产业,以及若干传统优势小商品制造产业)。
1、义乌:小商品 大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带动着城市飞速发展,吸引着商品、商人、贸易、人才等资源要素汇聚,形成了圣诞、饰品、玩具、五金、新能源等26个大类、210万种商品的优势产业集群,也有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的9万种“洋货”,形成了“全国货、全球货义乌买卖”格局。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全市市场经营主体从上千户跃升至2022年10月底的88万户;义乌进出口总额十年间从590.8亿元跃升至3903亿元;义乌快递业务量十年间从3.6亿件快速增长至92.9亿件,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快递集聚中心。
2、凭借海量的商品资源,四通八达的物流体系,义乌确立了在物流、电商等贸易领域重要地位。其中,开通运行全球最长的“义新欧”中欧班列,积极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成全国县级市首个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全省唯一铁路临时开放口岸、全省第四个空港口岸、全省第四个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功能平台;涌现出市场采购 美森快船、欧洲卡航、“中欧 海铁 海运”多式联运、空空转关,以及小商品自贸应用、海外市场、海外仓、直播带货等多种新模式、新业态。
3、综保区是义乌外贸重要枢纽之一,大量海外进口商品从这里进入国内市场。封关运行一年来,入驻企业主体46家,保税仓储面积超21万平方米,累计实现进口额150亿元。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上半年进口额排名,义乌综保区暂列全国第53名(共168家),在2020年新获批综保区中位于第一。
4、截至目前,义乌在全球布局海外仓166个,运营总面积近120万平方米,覆盖52个国家103座城市,其中6个获评浙江省级公共海外仓。在德国、卢旺达、捷克等国家布局15个“带你到中国”贸易服务中心。
5、生物医药是义乌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义乌市已拥有华义制药、大德药业、森宇实业、安诺优达等一批优质企业,具有一定优势和潜力。未来,政策红利将进一步释放,更有力推动义乌生物医药产业百花齐放。
6、义乌新兴产业持续领跑。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节能环保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95.3%、86.9%、84.4%、77.1%、56.2%,均位居金华第一。
7、义乌经开区、高新区两大平台的整合,成为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义乌信息光电高新区技术产业园区)。在这片1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了袜业、服装、拉链等10多个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省级智能显示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省级特色小镇——绿色动力小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义乌科创园、高层次人才创业园、芯片产业园等高品质的产业平台脱颖而出,成为义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8、顺应数字化改革浪潮,义乌制造企业积极谋求从制造到“智造”的全面升级,“产业大脑 未来工厂”建设带来的发展红利正持续释放。针织服装行业是义乌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为促进针织服装行业加速转型升级,自该行业入围省级新智造产业集群试点以来,义乌聚焦行业痛点,针对无缝内衣、袜业、衬衫3个细分行业共性问题开发数字化系统模块,按照N(行业共性模块6个) X(企业个性模块8个)的模式推广轻量化企业数字改造,同时提高企业数字化改造补助标准并配套金融支持政策,真正让企业改得成、用得好、付得起,目前已在19家产业集群企业进行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