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电影圈的绝对c位。
“我只能拍自己喜欢的、自然单纯的作品啊,我要永远顺遂心意地拍下去。”
大名鼎鼎的《教父》导演科波拉,想做他的导演助理。
《禁闭岛》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为了出演他的电影,暂停了自己的电影剧组。
赫赫有名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一遇到瓶颈就喜欢重复看他的电影。
还有一大批导演争先恐后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向他致敬:宫崎骏、张艺谋、杜琪峰、徐克、韦斯·安德森……
这位众星拱月的人物就是日本导演黑泽明。
影史上众多导演都与黑泽明有关系/《黑泽明的电影人生》
在电影界,如果这些导演算是“顶流”的话,黑泽明就是流量本身。
他是第一个成为世界级大师的东亚导演,也是通过电影作品让“武士精神”成为日本文化象征的人。
和他同时代的日本媒体评价:“在黑泽明之前,西方世界对于日本的印象是富士山、艺妓、樱花,从他之后,则是黑泽明、新力、本田。”
“国师”之师
1979年,大一新生张艺谋第一次观看了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
刚看了几分钟,这位未来华语电影的领军人就 “被深深迷住了”。
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导演将成为对他电影创作影响最大的人。
纵观国师的电影作品,无论是画面色彩还是调度语言,或多或少都有些黑泽明的影子。
例如备受争议的《英雄》,不仅叙事结构借鉴了黑泽明的《罗生门》,在服装设计这块还专门请到了黑泽明的御用服装设计和田惠美。
电影中,服装颜色就是主角情感的映射/《英雄》
还有水墨风格的《影》,影子角色的设定也是对黑泽明《影武者》的致敬。
张艺谋电影中的正主和替身/《影》
黑泽明电影中的正主和影子武士/《影武者》
除了作品风格,张艺谋的人生轨迹也在某些部分和自己的偶像相似。
他们俩都是在自己的国家拍出了享誉世界的电影后去出征好莱坞,又因水土不服不得不离开好莱坞回国。
张导的中美合拍片《长城》在国内骂声一片口碑不佳,票房也未达到预期;完美主义的黑泽明则与好莱坞资本工业式的电影制作格格不入,之后就被福克斯公司解雇。
这段被福克斯公司解雇的经历对黑泽明打击很大。
被中途解雇的黑泽明没有获得导演署名/百度百科
选择回国发展的黑泽明遭遇了日本“电视时代”的冲击。
因为电视在日本普通家庭的覆盖率日益增长,电影受众群体日益萎缩,他拍出的电影接连出现了票房不佳的情况。
被视为日本电影代表的黑泽明,因电影行业的颓势,受到了来自日本电影界的猛烈抨击。
一些日本影评人称“黑泽明的时代结束了”,甚至将日本影业不振的原因归咎于他。
票房不佳资金紧缺,被好莱坞解雇回国,日本影业衰退,外界的指责和压力。这些大山一座又一座压在这位当时已经60岁的老人身上。
1971年12月,黑泽明在家中的浴室自杀。
如果说一道伤口就代表着一次绝望,那么全身上下割了20多道伤口的他,在自杀前大概经历了二十多次绝望。
努力的影子
假如黑泽明的生命在1971年终结了,那就只是一个“天才”走向消亡的悲剧故事。
但大师注定是大师,自杀的黑泽明被救回,他重获了第二次生命。
像是弹簧压到最低点的用力反弹,黑泽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恢复健康后的他一口气拍出三部佳作:《德尔苏·乌札拉》《影武者》和《乱》。
三部影片共计获得国内外十多个顶级奖项,其中《影武者》和《乱》在日本本国和欧美都获得了极高的票房。
三部影片的获奖和提名奖项合集/时光网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三部影片的制作投资全都来自国外,而非日本国内。《德尔苏·乌札拉》是苏联找上门的合作,《乱》的资金则来自法国。
《影武者》的资金来源则是黑泽明强大的粉丝后援团,他的迷弟卢卡斯和科波拉亲自为这部影片去游说拉取资金。
这两位粉丝正是当时电影圈的新红人,前者卢卡斯刚拍出票房惊人的《星球大战》,后者科波拉也因刚拍出了《教父》系列而备受赞誉。
探班偶像的卢卡斯和科波拉。
这部迷弟们赞助的电影《影武者》,说的是日本历史上武田信玄将军的故事。临死前的武田信玄为隐瞒自己的死讯三年,让影子武士代替自己,保住自己军队的军心。
伪装正主的影子武士坐镇沙场/《影武者》
三年后,影子武士被众人识破,真相大白。没有了灵魂的武田军队,在敌军进攻下全面溃败。伤心的影子武士跳入河中自尽,与武田军一同逝去。
全面溃败的武田军/《影武者》
跳河自尽的影子武士/《影武者》
电影试图对正主与影子的关系进行探讨,但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人认为,黑泽明通过这部电影影射了自己和哥哥的关系,哥哥是正主,自己是他的影子。
黑泽明的哥哥是他的电影启蒙者,在电影方面颇有造诣,是一名职业电影解说员。
然而,随着默片时代的结束和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哥哥的职业走向了衰亡。
绝望的哥哥选择了自杀。
“他魂归神坛,把我孤独地留在人间。”黑泽明在自传《蛤蟆的油》中这样评价自己哥哥的离去。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正是哥哥带给他的压力与笼罩感,黑泽明在电影上始终保持着谦卑的姿态。
在80岁高龄时,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黑泽明仍戏谑着说自己“并不懂电影”。
甚至在离与世长辞只剩4年时,还要在公众演讲中兴致勃勃地说“我决心要更加努力”。
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为自己的偶像颁奖。
这种谦卑和努力不仅贯穿了黑泽明的人生,也是他对后辈和年轻人千叮万嘱的“大道理”。
第一部作品《姿三四郎》就直接打破日本票房纪录的黑泽明,自然少不了被年轻人登门拜访讨教经验,而他的建议一直未变——写剧本。
“如果真想拍电影,那就去写剧本,只需要纸和笔。但他们还是不会去写,他们发现写作太苦了。他们一开始就想立即写完。”回忆起这些登门拜访的年轻人们,黑泽明如此说着。
这些年轻人不懂,正是写剧本这一方法让黑泽明处女作就大放异彩。在执导处女作《姿三四郎》前,黑泽明一共勤勤恳恳地写了九部电影剧本,全都未能被拍摄。
姿三四郎因为看到荷花开而悟出人生道理/《姿三四郎》
当时的黑泽明白天做副导演工作,夜晚就在宾馆楼梯口支着小桌,每天创作两三页,熬过了四年。
在最后一部作品《袅袅夕阳情》中,黑泽明仍不忘给年轻人忠告,借着角色说出留给世界最后的话,“找到你们真正喜欢的东西,铭记于心,经过一番努力用心地专研,那是你们真正的宝藏。”
不受自己人待见的大师
2018年,BBC邀请了来自43个不同国家地区的影评人投票,评选影史最伟大的100部非英语电影。
不出意料,黑泽明的《七武士》位列第一。此外,他的其他几部作品《罗生门》《生之欲》《乱》也一同上榜。
然而,在为《七武士》投票的影评人中,没有来自日本的身影。
被邀请参评的日本影评人们,不仅没有为《七武士》投票,甚至连黑泽明的其它电影也一部都没有投。这种不受国内待见的局面一直存在于黑泽明身上。
虽说黑泽明在国际上声誉极高,但对他本人最大的敌意却都来自日本国内,许多影评人和后辈都对他不屑一顾,甚至充满恶意。
在黑泽明之后的日本“新浪潮三杰”中,有两人甚至自称“憎恨黑泽明”,并嘲笑低谷时期的黑泽明“追求运动摄影,江郎才尽”“所谓的艺术电影”。在当时日本电影界的后辈中,只有今村昌平保持着对黑泽明的尊重和学习。
戏剧性的是,几十年过去了,“新浪潮三杰”没能留下什么经典有影响力的作品,反倒是尊重黑泽明的今村昌平留下了《楢山节考》等影响力大的经典作品。
电影里的村庄,当地人一旦成为老人就得被背进深山自生自灭/《楢山节考》
在黑泽明凭借《罗生门》第一次走出国门获得世界级认可时,日本电影界就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
同一剧组的副导演读不懂黑泽明写的剧本,制片公司也认为黑泽明的电影制作方式过于古怪。
还有一些日本影评人认为,黑泽明通过这部电影向世界展露了日本民族丑陋的一面,是对欧美电影界的讨好。
然而,《罗生门》中揭露的人性真实一面,显然并不仅仅发生在日本人身上,而是人类共有的特点。
无论是同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国,还是地球另一端的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在《罗生门》中找到共鸣。
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在撒谎/《罗生门》
黑泽明也曾这样解析这部作品,“这个剧本描写的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可以这么说:人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
一部剖析人性的深刻电影,却被认为是“揭露日本丑陋、讨好欧美”,这样的狭隘民族视角显然拉低了电影原本的水平,也误解了大师的表达。
毕竟在做“日本人”之前,首先是做“人”。
除了人性,黑泽明也在电影中反省日本社会。他反对二战,反对核武器,帮助弱者,认为人不能将自己犯下的恶行推给外界和社会,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
这些对社会、对人性的反省显然让黑泽明的电影过于沉重,缺少娱乐性。
他的儿子黑泽久雄也曾劝过自己的父亲:“要不要拍一些大众化的、观众喜欢的大片呢?”
黑泽明只是摇摇头“我只能拍自己喜欢的、自然单纯的作品啊,我要永远顺遂心意地拍下去。”
电影界巨“C”黑泽明。
《为了自己有个用武之地,我一直彷徨不已” | 纪念黑泽明》,WeLens,2020-03-23
《黑泽明诞辰110周年:让文学大师倾慕的电影大师,人生攀登,不失赤子之心 | 此刻夜读》,文学报,2006-12-08
《黑泽明诞辰110周年:这些“大导演”都视他为偶像》,CCTV文化十分,2020-03-23
《穿过“罗生门”重新认识黑泽明》,北京青年报,2019-07-03
《是枝裕和的老师教你如何解读黑泽明》,导筒,2019-09-11
《西方最受欢迎的外国导演——黑泽明》,凤凰周刊,2019-01-25
《纪念黑泽明逝世20年| 等待“那片云从山边飘过来”的瞬间》,文汇网,2018-09-06
《黑泽明 与宿命为敌 | 封面人物》,南方人物周刊,2018-12-30
《“人能把卫星送进宇宙,精神上却像野狗一样只注意脚下” | 纪念黑泽明》,WeLens,2018-09-06
《黑泽明离世20年 | 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看理想,2018-09-06
《“电影天皇”黑泽明:脾气暴躁嗜酒如命》,人民网,2010-08-10
✎作者 | 张三水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