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发生过敏,给家长造成了很多困扰。那么医学上是如何界定过敏?又是如何辨识过敏症状?医生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减少孩子因过敏造成的伤害。
过敏症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比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由于和体质有关,这样的疾病容易病程迁延或者反复。各位家长恐怕也有这样的体会,一到冰雪消融、万物生长的春夏季节,过敏性疾病也会随同鲜花、水果等一同来到大家身边。作为一名重症医生我经历过无数次患者从由小病酿成大病的情况。那么咱们一起读一下这篇文章,来对过敏症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医学上如何界定“过敏”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荨麻疹是临床上最常见到的过敏症,其表现为食用或者接触某种已知或未知的物质时,皮肤出现红色风团样皮疹,伴明显的痒感。此外,很多人都有过敏性鼻炎,当鼻黏膜接触变应原后会出现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症状,本质上是一种非感染性炎性疾病。然而,过敏反应可远不止上述两种。下面这张图告诉大家,过敏可以发生在全身多个系统和组织。
1.皮肤:表现为风团、红色皮疹、水肿、瘙痒、皮温升高。
2.呼吸道:表现为咳嗽、气短、喘息、胸口发紧或者胸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鼻塞或者感冒样症状。
3.胃肠道:表现为恶心、胃痛、呕吐、腹泻。
4.心脏:表现为头晕、头疼、面色苍白、青紫、意识丧失。
5.神经系统:表现为焦虑、头疼或者濒死感。
如果因为怀疑是过敏症状而到医院进行就诊,医生经常会开一个总IgE的检查(或者是血过敏原检查,包含总IgE),为什么呢?总IgE和过敏有什么关系?其实,免疫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护我们,是因为他们能够主动识别并且消灭各种不属于自己身体的外源性物质。长期的进化,让人类对无害的物质产生免疫耐受,因此我们可以食用、接触各种“非我”的物质。但是,环境的改变让那些原本熟悉的物质变得不熟悉了,因此自身免疫系统就开始主动“执法”。
第一阶段:诱敌深入。致敏物质接触机体,免疫系统会先埋伏起来静观其变,B淋巴细胞派出通信兵(总IgE抗体)告知作战部队(肥大细胞)做好武装准备。
第二阶段:火力全开。待敌人(致敏物质)大举侵入身体时,作战部队(肥大细胞)立刻开火(组织胺)企图消灭入侵者。但遗憾的是这种军事行动却造成了“反应过度”,不但没能消灭真正的敌人,反而让自己出现各种过敏症状。所以通常说过敏就是免疫反应太强造成的,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由此可见,总IgE是提示存在大部分过敏现象中比较灵敏的指标。
从医学角度来说,医生给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抗生素后,产生的过敏反应还是非常可怕的。由于静脉注射量大,速度快,反而造成身体在很短时间内就出现了休克症状,如果没有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治疗,后果将会非常危险。但是有时疾病也会使用障眼法,千变万化,诱导医生误诊。
河北省知名专家、河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徐梅先提醒广大家长,临床医生在为患者诊断病情时,都会结合患者的意识状态、反应情况、症状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初步评估病情轻重,给予更加准确的诊治方案,以防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而作为家长也应尽可能的配合医生,不要遇事就“凭感觉,问网络”,最后耽误了病情而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