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郎山下白鹭飞。摄影/严林忠
-风物君语-
看!
这是朕为你打下的“江山”
浙江的“文艺地名”,大多出自五代时期的“老牌文青”钱镠(liú)之手。
这位凭一句“陌上开花,可缓缓归矣”就竖立了深情人设的吴越王,出身市井却文采斐然,不但会说情话,在执政四十一年间更是堪称“改名狂魔”——
衢州的龙游、金华的浦江、绍兴的新昌、温州的乐清,宁波的鄞县(鄞州)、台州的天台、湖州的长兴……这些沿用至今的地名,皆是出自他手。
而其中改得最为“霸气”的一个,当属衢州的江山市。
▲ 航拍江山廿八都全景。摄影/余明传
江山位于浙江西南部,扼守着闽、浙间的要道,自古以来都是占据东南“江山”的必争之地;又坐拥奇峰傲立、似锦若霞的江郎山、钱塘江源头之一的须江,可谓“江山如画”;还是一块融合了浙派、徽派、闽派、赣派等文化的“飞地”,历代人才辈出,更为江南毛氏的发祥地。
因而“地如其名”,无论从险要的位置、雄奇的山河来看,还是从复杂的文化、辈出的英才来说,江山,都堪称浙江最“霸气”的县城。
▲ 江山保安乡箬山,坐落在仙霞山脉中的古村。摄影/周勇
一县通三省,江山到底有多“骄”?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江山不仅身负烟雨江南的“娇媚”,更是先天有种峰峦如聚的“骄气”。
浙江本就多山,地处闽、浙、赣三省之交的江山,山地丘陵面积更是占据了近九成——
▲ 江山峡口镇,峡里湖上晨雾弥漫。摄影/王永科
江山的南方,与福建浦城以浮盖山上的枫岭关为界,仙霞岭与武夷山两大山脉在此会师,周围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达百余座;西北方,盘踞在江西东北部的怀玉山脉探入浙江境内,隔开了衢州的江山、常山二市,形成一道天然的分界线。
▲ 江山地形图,图中的江山港,又名须江,为江山人的母亲河。制图/Paprika
而由于地近福建,江山的气候湿热、雨量丰沛,群山间发源的水系汇集成流,依照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高歌猛进,在中部形成了一段狭长的河谷盆地,从地图上看,江山所在的河谷地带呈现不对称的“凹状”,如同一柄破开群山阻隔的弯刀。
江山生于山水之间,同样以“一山一水”而得名。
▲ 悠悠须江水穿过江山市。摄影/严林忠
水是悠悠须江。作为江山人的母亲河,须江如同这座城市的大动脉,自南向北穿城而过,日夜奔流。涛涛江水塑造出沿河两岸的冲积平原,灌溉了“山城”少有的耕地,而后在衢州城内汇入衢江,成为钱塘江的源头之一。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江山建县之始,“须江”就成为了这里最初的名字。
山是巍巍江郎。以“三爿石”和“一线天”出名的江郎山,是中国“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在低丘平原上,江郎山“三爿石”冲天而起,郎峰、亚峰、灵峰呈“川”字形对立耸峙,直指苍穹;而亚、灵二峰之间的小弄峡,巷谷宽仅3-5米,两侧皆是千仞峭壁,只容一线天光入谷,奇险异常。
▲ 巍巍江郎山。摄影/张小平
五代时,“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吴越王钱镠,便豪气地取“江郎山”之名,改须江县为江山县。至此,这座边陲小城,便拥有了一个“睥睨天下”的名字——江山。
然而单单是雄奇的风景,尚不足以配得上如此称号。真正让江山走向“高光时刻”,成为闽、浙、赣三省重镇的,是这座小城“鸡鸣三省”的独特位置,以及冲破崇山峻岭的仙霞古道、直通钱塘的清湖码头和坐镇中央的廿八都古镇。
仙霞古道,闽、浙间的“蜀道难”《笑傲江湖》的后期,令狐冲化身“暴躁军爷”吴天德,正是在仙霞岭上救下了恒山派的大小尼姑们。
金庸先生是大家,又出身嘉兴海宁,对浙江的地理自然是如数家珍——仙霞岭之险的确是不亚于蜀道,因而魔教在隘口设伏,合情合理;令狐冲的马甲吴天德,身份是福建泉州府参将,正好从仙霞道赴闽上任;而此后众人去的“廿八铺”,大抵就是指江山境内的廿八都了。
▲ 仙霞关牧归。摄影/周勇
最先开辟仙霞古道的,是那位“我花开尽百花杀”的黄巢。《旧唐书》里说他因为缺少舟船,“乃开山洞五百里,由陆趋建州,遂陷闽中诸州”,率人开山修路,初步打通了仙霞古道,才得以杀进福建,虎踞东南。此后,不论是元人还是满清,南下的铁蹄总会踏足此道,让江山染上了一层金戈铁马的色彩。
▲ 仙霞古道路线图。制图/Paprika
到宋代,由于南宋定都临安,处于钱塘江上游的清湖逐渐成为水陆码头,自此顺流而下,可直达富贵繁华的天堂杭州,再经由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皆是畅通无阻。因而沟通钱塘江和闽江流域的仙霞古道,成为了闽、浙间的交通要冲,尽管曲折难行堪比蜀道,却依然是商旅不绝。
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终身报国无门的陆游,骑着一匹羸马从仙霞古道前往福建任职,或许是古道上关隘勾起了旧忆,他一再感叹“切勿重寻散关梦,朱颜改尽壮图空”;一代大儒朱熹自福建北上,走的也是这条路,过了仙霞岭就离开了老家,这位离乡的哲人禁不住感叹“道出夷山乡思生”。
▲ 仙霞古道上仙霞关航拍。摄影/吴石忠
而到明清之后,江山更是凭借交通枢纽的地位,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江山的清湖,鼎盛时期“繁盛胜于县城”,一镇坐拥17个码头,千余艘航船南来北往,货运不息,这些船只走到钱塘江流域,统一都被称作“江山船”。码头上则商贾云集——盐商绍兴帮、南货商徽州帮、绸布商江西帮、山货商福建帮和搬运及特产商江山帮,皆在此中转,形成了繁荣的市镇,号称有“六场三缸八坊九行十匠百店”。
▲ 清湖古镇门舫,这里曾是古码头。摄影/毛沐平
而处在江山西北角的廿八都,更是如同一枚嵌入三省腹地的纽扣,不仅在经济上起着“中枢”般的作用,更是接纳了以来自福建浦城和江西广丰为主的八方移民,打造出了一片极具特色的“文化飞地”。
最鲜明的当然是语言,时至今日,廿八都仍在使用的方言至少还有12种——
除了“江山腔”和临近的“浦城腔”、“广丰腔”,还有江西宜黄人带来的“灰山腔”,福建汀州人的“岭头腔”,乃至清代徽州仍在时,徽商间交流的“徽州腔”等等。以至于方言太杂,大家无法沟通,干脆就统一说“普通话”,于是形成了廿八都独具特色的官话,当地人称之为“正字”——竟然又带着些北方腔调!
▲ 仙霞水关的终点,福建浦城县石陂镇南岸村。摄影/冯木波
江山代有才人出江山人除了行商坐贾,素来也有耕读传家的传统。
坐落在江山市石门镇的清漾村,是个“贵而不富的进士村”。早在南北朝时期,清漾毛氏就由衢州迁入须江县(今江山),千年以来,这个偏远小村一共出了8位尚书、83个进士,书香墨韵世代不绝。此后清漾毛氏开枝散叶,甚至成为了整个江南的毛氏祖居地,其中的一支正是韶山毛氏。
而在浙江各地的方言里,难懂程度能与“自动加密”的温州话媲美的,大概也只有融合了古汉语词汇和地方特色、被称作“古汉语活化石”的江山话了。
▲ 戴笠故居女特工训练班旧址。摄影/张小平
据说当年出身江山保安乡的戴笠,入主军统局后大量招募江山老乡,并以江山话作为特务小组接头的标配暗语,效果拔群,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卓越贡献。此后一个小小的江山县,包括戴笠、毛人凤等“一戴三毛”在内,一共走出了64名将官,时人称之“江山帮”。
在建筑方面,江山人同样吸纳了浙、皖、闽、赣等各派优势,形成了别具匠心的建筑风格。
▲ 廿八都文昌阁。摄影/张小平
在廿八都古镇里,有着以黑、白、灰为主色调的赣派建筑,外部往往为青石基角,外墙也以青砖砌就,屋檐下及五花山墙下多用白灰泥线条装饰,屋面则是青黑色的阴阳合瓦;你同样能见到徽派建筑的元素,屋顶上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房檐间多设有四水归堂的天井。
向左滑动
▲ 廿八都的各色建筑。摄影/冯木波
而在当年仙霞古道尽头处的福建浦城,至今还保留着一条600米长的“江山街”,在过去曾是江山挑担人落脚之处,久而久之则形成了江山人的大本营。从前街边还有“江山会馆”,规模上比本地的“三山会馆”更大,直到现在,这条街上不少居民说的仍是江山方言。
时至今日,仙霞古道已然被穿山而过的高速公路所取代,清湖码头早已失去了往日千帆竞渡的风采,廿八都也历尽沧桑悄然沉寂。只剩下205国道线上,闽、浙两省交界处分别竖起的门楼,高高挂着“浙江人民欢迎你”和“福建人民欢迎你”的醒目标识。
▲廿八都的入口城标,雕塑展示了仙霞古道的挑夫文化 。摄影/毛沐平
而江山这座古城,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之中默默沉淀,仙霞古道上,她见证了唐人的叛乱,宋人的诗篇,元人的铁蹄南下,明清的商贾云集;在廿八都,她又接纳了来自四方的移民,保留了截然不同的语言,融汇了形态各异的文化。
因而江山的“多娇”,来自于不同风格的融合与碰撞,也来自于江山人始终“包容江山”的气魄和胸怀。
▲ 江山大陈村,看表演的地方人头攒动。摄影/周勇
- END -
文丨九月
图编丨DCzhang
地图编缉丨Paprika
制图丨周三
参考资料
《发现廿八都》 傅国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