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小国生存太难了,特别是在诸多强国环伺,随时面临灭顶之灾的郑君,日夜发愁。
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秦晋两国首脑会晤之后,决定一起出兵,打郑国。
郑君听此消息,六神无主。但这时候,一个白衣出身的烛之武站了出来,或者说是被人举荐,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出使期间,他面对强秦面不改色,从大局出发,给秦君做了精辟入里的分析。
秦军最终退了,郑国也免去了亡国之灾。
郑国很倒霉。
由于郑国地盘相对较小,国力相对较弱,成为春秋两大势力晋国、秦国相互较劲的一个枢纽,也就是说,两位神仙打架,郑国作为小鬼,受到了池鱼之灾。
但是郑国也很无奈,他们夹在中间,只有尽力周旋,尽量做到左右逢源,为国人赢得一丝生存的希望。
然而,神仙偏偏不让他们如愿!
当年晋文公打败楚国之后,召开了大周王朝各诸侯国的全体会议,杂七杂八说了很多假大空的话,顺带着确立一下自己的霸主地位。就像网络上段子手的那句俏皮话,“想打哪个打哪个”。
这次集体会议,诸侯们如约而至,甚至曾经楚国的小跟班陈、蔡、郑三国之国君也都前来祝贺。郑国在诸侯代表大会上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发言,主要意思就是今后坚决拥护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与曾经的老大楚国划清界限。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晋国的确在那一战答应了楚国,但那是楚王把自己国家的精锐部队调走了大半,若双方人马真的刀对刀的火拼,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郑国的确怕晋国,但晋国也不能时时“守护着”郑国的安全,他们本国的国土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要依靠郑王自己想办法解决。所以,他回去之后,匆匆和原来的老大楚国表示,自己愿意当楚王在诸侯间的“间谍”,随时为楚王监督晋国动向。
2.烛之武劝退秦兵晋文公听说郑国国君,乃两面三刀之徒,便于旗下群臣商议,计划联合诸侯,征伐郑国,以维护自己的威严。
臣子道:“诸侯会合,以我晋军之盛,确易召开。然区区郑国,弹丸之地也,凭借晋国兵威,取之如探囊取物尔,何苦兴师动众?如此以来,他国诸侯一说我国多事,二说我主狂傲,还请三思”。
晋文公重耳道:“然也!但世人素问秦晋之好,我们与秦国约定,凡有战事,一同出击。此可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也。他国诸侯可以不请,秦国却不得不去,否则倒是落人口实了”。
正好秦穆公得百里奚、蹇叔两位大贤,国力日强,这时候在西北,秦军已无对手,正待向东扩张。见到晋国使者前来,秦穆公决定亲自带兵,领急行军到达郑国边界。
郑国无论是与秦,还是与晋,独自对战已是捉襟见肘,面对这两国夹击,几乎已注定了战争的结局。正当郑王六神无主之际,烛之武毛遂自荐,表示愿意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军原路返回,郑王大喜。
烛之武作为使臣,不卑不亢,前来觐见秦穆公。他说,秦晋两国联袂而来,郑国已是必死之局,这一点无可否认。但若郑亡国之后,势必被秦晋两国瓜分,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郑国和晋国相连,晋王无法派些将士,将郑作为其三郡之地。那么秦呢?秦远在西北,与郑国颇有距离,这其实是一件极尴尬的事。
“若秦派大军前来,则秦国内部势必兵力削弱。若秦派小部分官员和将士镇守,很容易被晋国吞掉,得不偿失。若不派兵派官员管理地方,则郑国全境,尽归于晋国矣,与秦国的利益丝毫不相关,甚至说攻城战中,秦军不免死伤将士,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削弱。若秦王就此回去,郑国将倍感秦王大德,岁岁朝贡,若秦王有何吩咐,郑国定然鼎力相助。若秦国使者到达郑国,我主还能尽地主之谊。”烛之武是个洗脑天才,他一番话,让秦王恍然大悟,随后撤兵。
3.一场战事烟消云散秦穆公为了收揽郑国民心,在退兵之前,派了三个得力干将杞子、逄孙、杨孙,带领两千人马,作为郑国在北方的门户,让野心家做事情前,需要掂量再三。
为了巩固秦在郑国的地位,秦王派遣的三个将军能力出众,颇通兵法,为郑国的边防事业添砖加瓦。
这下,秦晋那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晋国还等着与秦兵商议作战细节呢,突然看到人家马不停蹄的回老家了,连声招呼都没有打,倍感憋屈和气愤。甚至晋国子犯还看热闹不嫌事大,建议晋文公带领全部人马咬上去,杀秦兵一个措手不及。
这建议的战略眼光显然并不高明。于是又有人提出了“中策”,即不追击秦军,但是要把秦兵在晋国的2000名残余兵士给趁机灭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重要目的。
晋文公重耳何许人也!他的眼光显然更长远,他对下面人解释道:“当年我落魄时,幸亏有秦君的帮助,我才躲过一劫。可以说,秦君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如何能对恩人下手?”
于是晋文公也不管世人的眼光,就单独把郑君喊出来,两个人品着美酒佳肴,又签订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郑君见好就收,立即签了自己的名字,二人定好盟约后,晋文公班师回去。
欢迎朋友们关注@新语说古今
和@旧人新说
抗更多精彩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