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明确病症
在进行刮痧前,首先要全面搜集病情资料,认真分析,明确临床诊断,以确定是否属于刮痧的适应症,并考虑有无禁忌情况。
第二步:因人、因病确定刮痧方法根据病人的病症和病情,确定需要刮拭的经络或者腧穴,而且还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轻重、病变部位及所取经络腧穴的特性,适当的选用刮痧方法。
第三步:确定刮痧时的体位一般而言,刮痧体位以刮痧时施术者操作简便、准确,病人舒适为原则,并且尽量采用一种体位完成全部治疗过程的方案。对于体质较弱或者精神过度紧张的病人,应采用卧位施术。
刮痧疗法的常用体位有以下几种:
俯卧位
适用于头部、颈部、背部、腰部及臀部、下肢的刮痧。
侧卧位
适用于身体侧面或者上下肢的刮痧。
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胸腹部以及四肢的刮痧。
俯伏坐位
适于后头部、颈部、背部、上肢部的刮痧。
侧伏坐位
适用于头部一侧、面颊、耳前后、颈项侧部、一侧肩及上肢、胁肋部的刮痧。
仰靠坐位
适于前头、颜面、颈部、胸部、腹部、上肢或者下肢内侧、前侧部的刮痧。
站立及前俯站立位
适于背部、腰部、下肢后侧部的刮痧。
第四步:选择合适的刮痧板
刮痧前先根据刮痧部位及病症选择一个合适的刮痧板(具体方法前文已介适用于头面、胸腹部以及四肢的刮痧。
俯伏坐位
适于后头部、颈部、背部、上肢部的刮痧。
侧伏坐位
适用于头部一侧、面颊、耳前后、颈项侧部、一侧肩及上肢、胁肋部的刮痧。
仰靠坐位
适于前头、颜面、颈部、胸部、腹部、上肢或者下肢内侧、前侧部的刮痧。站立及前俯站立位适于背部、腰部、下肢后侧部的刮痧。
第四步:选择合适的刮痧板
刮痧前先根据刮痧部位及病症选择一个合适的刮痧板(具体方法前文已介绍),然后检查一下刮痧板是否清洁,边缘是否有裂口。刮痧板可以用消毒液或肥皂水清洗,然后用毛巾擦干。形态各异的刮痧板。
第五步:涂刮痧介质
暴露出需要刮拭的部位,将刮痧油的瓶口朝下,使其从小孔中自行缓慢滴在刮拭部位,用刮痧板自下而上涂匀即可。刮痧油不宜涂抹过多,否则会使皮肤过滑,而不利于刮拭。面部、头部一般都不能涂刮痧油。也可以使用刮痧活血剂,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疗效。
涂抹刮痧油
第六步:实施刮痧术
施术者用右手拿着刮痧板,蘸取刮痧油以后,使用腕力轻轻向下顺刮或从内向外反复刮动,刮的时候沿着同一方向操作,用力要适度,力道要均匀,一般刮10~20次,以受试者能耐受为度。刮痧时应不断询问病人的感受,问病人是否能承受刮痧的力度、刮拭部位是否疼痛等。
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刮痧的时候,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一般在5分钟以内,补法则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为5~10分钟。对一些出痧较少甚至不出痧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同时,还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刮痧的时间。两次刮痧时间一般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痕完全消失为准。一般3~5次为1疗程。
第七步:善后工作要做好
促进刮痧活血剂的吸收:用手掌在刮拭部位进行按摩,使刮痧活血剂能充分吸收,以增加疗效。
清洁刮痧部位:用消毒棉球或者干净的毛巾将刮拭部位的刮痧油擦干即可。
观察刮痧部位的颜色及形态变化:刮痧治疗后,由于病情不同,治疗局部可以出现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痧。皮肤下面深层部位的痧多为大小不一的包块状或者结节状。
刮痧治疗半小时以后,皮肤表面的痧痕会逐渐融合,深部包块样痧慢慢消失。
【刮痧的注意事项】
屋里保持整洁、安静、温暖,空气流通。
刮痧出痧后30分钟,不能洗凉水澡。
年老体弱、小儿以及容易紧张怕疼的病人应该用补法刮拭,手法要轻柔。操作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及全身状态,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情况。
颈部、腋下、腰际等处均有淋巴散布,操作手法宜轻柔,切勿强力牵拉,以免阴气淋巴液回流障碍或损伤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