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对待自己还在世的老父亲刘太公的#
公元前203年,楚汉之争还在激烈地进行着:项羽率领的楚军被刘邦的军队团团围困,眼看粮草断绝,楚军形势十分危急。
项羽急于从围困中脱身,于是就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高高地放在一块砧板之上,然后远远地对刘邦喊话:“刘季,你出来看看这是谁?如果你还不给我撤退,我就把太公烹了!”
项羽以为这招能吓倒刘邦,没想到刘邦摆出之前那副无赖的样子,不急不慢地回答道:“项羽,咱们两个曾经一起在楚怀王面前称臣,互相约为兄弟,所以我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现在你要烹自己的父亲,请记得分我一杯羹喝!”
刘邦毫无顾忌的态度让项羽十分愤怒,当即就要把刘太公杀掉,但是被项伯劝阻住了,刘太公这才保住了性命。
刘邦果真那么不在乎自己老父亲的性命吗?这对父子的真实关系又如何呢?
刘邦的影视形象
1、 沛郡丰邑的种地老翁
刘邦出身于平民,他的父亲刘太公、母亲刘媪在正史《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名字,“太公”、“媪”是当时人们对老头、老太太的称呼,所以“刘太公”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刘老头”,“刘媪”就是“刘老太太”,是普通百姓家很寻常的称呼。
很寻常的刘太公有四个儿子,像当时平常人家一样,刘太公没给这几个儿子起正式名字,只是按照排行分别叫作: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刘季就是刘邦,按照现在的叫法就是“刘老四”。在刘邦之前应该还有一位叫刘叔的哥哥,但是历史上没有相关记载。
刘太公以种地为生,农民一般都会比较看重勤劳、朴实、顾家这样的性格特点,但是刘邦偏偏这几样一样都不占,他不爱参加农业生产,整天游手好闲,经常和朋友们出去喝个烂醉,也不大考虑早点儿成家立业这样的事,所以刘太公不太喜欢这个儿子,他比较喜欢老二刘仲,经常让刘邦向二哥学习,要多置办些产业。
刘太公责备刘邦这件事在《汉书·高帝纪第一上》中有记载,那是刘邦即位之后,未央宫刚刚建成,刘邦就在宫中设宴,和前来朝贺的王侯将相痛饮。这时的刘太公已经被刘邦尊为“太上皇”,刘邦庆贺他当然也在座。
“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称万岁,大笑为乐。”
酒宴上的大致情形是这样的:刘邦端起酒来给刘太公祝酒,然后说道:“您之前总是认为我无赖,不能置办产业,比不上我二哥(刘仲)勤劳能干,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的更多呢?”参加盛宴的大臣顿时都山呼万岁,大笑着以此取乐。
西安景致
刘太公当然明白谁的产业更多,不过,他同样记得,当初因为这个儿子,自己曾经被项羽当人质的痛苦经历。
2、被项羽当作人质
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考虑到自己四处征战的不安定,他仍然把父母、妻子吕雉和一双儿女留在家乡丰邑。
公元前205年,刘邦和项羽争战正酣,刘邦的家乡丰邑在楚军控制之中,刘邦回家接一家老小,可是却只接到儿子刘盈和女儿刘乐,刘太公、吕雉还有刘邦派回来照顾家人的审食其都落入项羽之手,成为项羽要挟刘邦的人质。
刘太公、吕雉和审食其一直被项羽关押,时间长达两年。
刘太公的影视形象
楚军被汉军围困,形势万分紧急的时候,项羽就把刘太公押到阵前,用他的性命威胁刘邦就范。
可惜这一招对刘邦不起作用,刘邦拿出当年做无赖的劲头儿,让项羽烹了刘太公之后,记得分给自己一杯羹喝。
那么,刘邦是真的不顾及父亲的性命吗?显然不是这样,他虽然不爱劳动,不爱置办产业,但是对父母最基本的孝道还是懂得并遵守的,后来的汉朝是一个最为重视孝道的朝代,这显然和刘邦这位开国之君的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
但是,作为全军统帅,刘邦不能只考虑自己亲人的性命,还要考虑全军将士的安危。假如他不摆出那副无赖相,受不住项羽的威胁,怒发冲冠之后指挥将士全力进攻,或者听从项羽的劝告,带领人马全线撤退,那么楚汉两军的最后胜负很难预料,如果败局已定,丢掉性命的恐怕不止刘太公、吕雉、审食其,还包括刘邦自己,以及汉军的大部分将士,后果更难承受。
所以,作为全军统帅,刘邦此时的言行无可指责。
对敌策略一旦受感情左右,必败无疑。
刘邦正在做的事容不得失败,一旦失败,天下再没有他的容身之地,更何况他的全家老小呢?
3、唯一
好在项羽没有真的杀掉刘太公等人,随着战局变化,形势对楚军更加不利,项羽只好和刘邦谈判,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项羽把刘太公等人质都还给了刘邦。
刘邦的影视形象
前202年,刘邦即位,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祖。
刘太公终于过上了安生日子。以前他因为刘邦备受折磨,现在他终于可以安稳享福了。
刘邦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对父亲很孝顺,隔上几天就会去看望父亲一次,父子之间仍然像以前一样,亲切随和,不受任何皇家礼节的约束。
刘太公以前就是农村一位普通的种地农民,对皇家礼节既不熟悉,也不在乎,所以他对刘邦和自己这种平常的父子关系没有觉出什么不对,但是,刘邦派去服侍刘太公的家令却觉出了不妥。
终于有一天,这位家令对刘太公说道:“常言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今的君主虽然说是您的儿子,但是他贵为人主;您虽然是他的父亲,却身为臣子。您怎么能让人主参拜人臣呢?如果这样的话,还怎么让大家遵守皇家礼仪呢?”
刘太公虽然年老,却很能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很快就做出了改变。
等到刘邦再来看望刘太公的时候,他远远就看到刘太公抱着个扫帚站在门口迎接。刘邦吓了一跳,连忙走过去搀扶住父亲。刘太公说道:“你贵为一国之君,不能因为我而乱了天下法度!”
刘邦当然知道自己如今的身份,但是也不忍心看着父亲对自己行君臣大礼,于是就下旨尊奉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自己还能以家庭礼节来看望父亲,也免去了父亲的跪拜大礼。
刘太公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做过君主却贵为太上皇的人。
至于劝告刘太公的那位家令,刘邦赐给他五百金,以奖励他的知礼敢言。
4、杂记故事
在正史《史记》和《汉书》中,关于刘邦如何对待刘太公的记录很简短,历史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中另有一部分记载。
资料图
《西京杂记》记载,刘太公虽然被尊为太上皇,地位尊崇,享受着富丽堂皇的皇家生活,但是时间一长,新鲜劲儿过了之后,刘太公就觉得各种不适应,因此每天闷闷不乐。
刘邦很孝顺,就问父亲为什么不高兴。刘太公告诉他:“我以前最爱打交道的,就是街头闹市那些小摊小贩,还有斗鸡蹴鞠的年轻人,那看起来多热闹啊!可是现在深宫之中冷冷清清,我喜欢的那些热闹场面这里一点儿都没有,所以我很不高兴。”
刘邦一听,这好办,于是就派人回到家乡,把刘太公之前经常去逛的那条街上整条街的人都搬进了宫里。刘太公又看到了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家乡人物,这才高兴起来。
唉,刘太公他老人家是高兴了,不知道被刘邦搬进宫里的那些人是不是也像他一样,心情愉快而又自由自在呢?屈从于皇权,被迫居住在深宫之中,他们是觉得受到束缚,还是觉得十分幸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