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
提到油纸伞,很多人都会想起《雨巷》这首诗,诗人戴望舒以物托情,将油纸伞“撑”出浓浓诗意,油纸伞也成了极具辨识度的中国符号。
油纸伞工艺考究,造型美观,轻巧耐用,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曾经的油纸伞,是我国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日用品,制伞业自然也就成为一项普遍的手工业。
在以往的广西宾阳,家家户户做油纸伞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据考证,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宾阳油纸伞的制作技艺十分繁杂且均为纯手工进行,从选材、起篾、制柄、制骨、制伞头、伞斗、合架、裱纸、涂油......大致需要120多道工序。
宾阳油纸伞以竹片、竹条、竹杆为骨架和伞柄,以纱纸裱叠(又称棉纸)画上各种花卉图案后,再反复涂上桐油作为伞纸。
宾阳油纸伞的制作对材料、手工技艺都非常讲究,每道工序都极具考验耐心。如做伞架的竹子需是挑选好的鸭脚木,平日里得放在水里保存;穿竹片时,要将竹片放置整齐,用针线采用特殊的手法穿制成油纸伞的伞架;贴纸前要事先调制好伞面需要的颜色,然后将绵纸切割成扇形,一张一张地刷上颜色;伞骨架做好后,再把绵纸用胶水,一片片粘在骨架上,暴晒一天后,再涂上防水桐油,给伞面绘画等。最后制成的成品简洁而又轻便,伞面既坚韧透明又美观耐用,既散热又不渗水,晴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
一把油纸伞,撑起的不仅是一片诗意,更是先民们的智慧结晶,有着不可估量的民族工艺研究价值。
非遗科普Q&A问:
油纸伞是怎么防水的?
答:
油纸伞是用桐油浸泡过的“油纸”制成的。桐油,是从桐树子中榨取的油,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在我国古代,油漆还没有发明,当时,桐油被当作油漆使用。那时的人们发现,如果在木头或者金属的表面涂上一层桐油,它就会很快变干,从液态变成固态。经过这样处理的木头或金属可以防水、防锈、防腐蚀。聪明的古人还学会了把纸浸泡在桐油里制成油纸,成为性能良好的挡雨工具。
桐油所含的脂肪酸绝大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绝大多数为α-桐酸。α-桐酸含有三个双键,彼此相近,两两之间仅以一个单键隔开,形成“双键—单键—双键—单键—双键”的结构。这种被一个单键隔开的双键叫作“共辄双键”,比单个双键或者彼此分得比较远的多个双键更容易受到氧的攻击。α-桐酸中有三个双键形成的“共轮双键”,就特别容易受到氧的攻击而被氧化,所以桐油在空气中也干得特别快。
其他的食用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虽然也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但是大多不形成共轮双键,所以被氧化的速度比较慢,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被闻出有“哈喇”味。而且脂肪酸之间的交联程度也比较低,不会完全变干,所以不能被当作“油漆”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