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2021年,全国首个“版权AI智审”系统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启用,标志着花样版权保护进入AI时代。浙江雅琪诺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旗近日将一批新设计的花型交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申请作品登记证书。
柯桥是我国纺织重镇,纺织品面料花样版权是柯桥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版权AI智审”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系统数据库中有10万多张省版权局登记的美术作品,通过“一图一ID”管理,让每块布都能“说话”。
“在这里,我感到尊重知识、尊重原创的新气象!”王旗对记者说,“花型AI比对后,那些仿冒售卖的侵权样品,可通过司法行政线下协同简易维权要求快速下架。”
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浙江以数字化引领,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推进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系统性重塑、治理能力全方位跃升,高水平打造保护最严、创造最活、生态最优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先行省。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台州受理窗口。资料图片
1.互联网法院,率先探索信息科技与司法融合
没有原告席和被告席,审判席对面只有三块大屏幕。屏幕中,原告与被告相隔千里,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杭州,他们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参与庭审。不久前,杭州互联网法院“隔空”开庭了一场知识产权保护官司。
这起案件中,原告经制作人授权取得了“为爱充电”短视频模板相关著作权权利,被告在某商业网络客户端中上传了该模板。案件争议点在于,涉案视频模板是否具有独创性,受著作权法保护。最终杭州互联网法院判决:被告立即停止在其网络客户端中提供涉案短视频模板,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6万元。
“此认定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解决个案需要,更为目前蓬勃发展的短视频行业版权保护亮明了态度。”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第二庭审判员张翀说。
互联网如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知识产权案件层出不穷,如何用互联网方式治理互联网空间?
作为中国互联网司法治理的先行者,我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悄然走过了4年多时间的探索之路,见证了互联网上公正与效率的互联互通:打造首个全流程在线诉讼平台,让当事人打官司“一次都不用跑”;上线首个异步审理模式,让开庭审理“24小时不打烊”;启动首个大数据深度运用电子送达平台、首个电子证据平台、首个司法区块链……
“网速测评案”“微信群控案”“懒人听书案”“平台抽奖算法商业秘密案”……大到新业态的商业竞争,小到网民的个人行为,杭州互联网法院的一个个判例给出了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引。
“互联网法院既是应用数字技术于司法审判、赋能社会治理的实践者,又是保护数据资源、构筑公平安全数据利用秩序的探索者。”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高富平说。
通过深度运用、迭代更新,杭州互联网法院相关技术、平台正从庭审辅助工具变为治理方案。从2017年8月18日成立到2021年底,该院共受理涉网案件45799件(不含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和执行案件)、审结45269件,在线审理适用率99.03%,开庭平均用时21分钟,较传统模式节约五分之三。
“互联网司法新模式在提升知识产权审判效能、保障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用日益呈现。”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洪学军说。杭州互联网法院在持续推进互联网司法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机制,为激发数字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浙江省台州市绣都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廖春妹的原创刺绣作品,最近拿到了浙江省知识产权区块链公共存证。崔银银摄/光明图片
2.集成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在浙江采访,遇到的两家企业负责人不约而同点赞“浙江知识产权在线”。
——义乌市一家公司不久前在“浙江知识产权在线”系统提交专利行政裁决请求。根据被请求企业的注册地址,系统自动分流。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当天立案受理后,决定线上口审,并向双方当事人在线发送口审通知书。五天后完成线上口审,次日行政裁决决定书线上送达。
——宁波市一家外贸企业产品在美国涉嫌专利侵权,被美国权利人诉至地方法院,“浙江知识产权在线”第一时间向企业推送涉诉短信。企业知情后,通过“浙江知识产权在线”的“我要援助”场景,在线对接了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宁波分中心获取案情、获得指导。
长期以来,知识产权获权周期长、价值评估难、维权援助难等困境,制约着企业创新热情。近年来,浙江用数字化改革手段,破解知识产权保护的堵点难点,事关知识产权的一系列问题,正在迎刃而解。
打开“浙江知识产权在线”界面,“一窗口统办、一平台交易、一链条保护、一站式管理、一体化服务”五个应用场景呈现在眼前。以数据串起的信息流,正为产业构筑坚实的保护墙。
围绕知识产权保护难题,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打造专利行政裁决网上办案系统,一地不跑、区块链全程固证,对于当事人来说,办案周期和维权成本的有效压减,为维权道路实现了“疏堵”。与此同时,该应用打通了省行政执法办案系统、浙江法院网等系统,新建在线裁决、调解、维权援助等场景,实现了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浙江知识产权在线”做的不止于此。据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个“一屏感知”的驾驶舱、一个知识产权综合数据库和一张行业分布表,这个应用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进行了贯通。最新数据显示,累计注册用户6.49万家,访问量262万次。
知识产权凝聚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管理牵涉到各层级、各部门。“‘浙江知识产权在线’覆盖公、检、法、版权等16个部门,34项知识产权保护核心业务,集成48个应用系统。”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分散到集成,从分线到闭环,协同成为改革的要义,“此应用纵向贯通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平台,横向联通市场监管、版权、法院、农业、海关等相关部门信息,综合集成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等全门类数据。”
对于知识产权最重要的维权环节,该应用贯通了省法院立案系统,开设基层执法管理端2200余个,入驻125家维权机构、105家调解机构,实现执法维权线上受理、立案、裁决、调解、送达等全流程重塑。截至目前,该应用已在线办理知识产权各类案件2283件,行政裁决案件平均办案周期从60天降至49天,调解案件从25天降至17天。
据统计,2021年,浙江省受理专利纠纷案件17035件,涉案案值约1.3亿元;全省办理商标违法案件4557件,涉案案值约1.2亿元,移送司法机关330件;行政保护案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30%,重点海外知识产权案件指导率达98%。
杭州互联网法院庭审现场。资料图片
3.激励创新,畅通高价值运用渠道
作为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吴震宇一直试图转让专利。他的发明专利是“一种适用于三维编织捆绑纱控制的携纱器及反馈系统”,应用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自2017年申报成功后,这项专利便长时间“躺”在实验室里。
近段时间,情况终于有了转机。依据新专利法,浙江探索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完善专利转化供需对接渠道,强化专利产业化运用。“依照这一制度,我的专利不仅能够激活,还能在企业设备升级中派上用场,前期研发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吴震宇说。
很快,湖州一家纺织机械公司的负责人找上门,“经过初步对接,吴教授专利中涉及的装置可直接替换现有织机的经纱架,有效解决我们面临的难题。”双方一拍即合,眼下正利用此项专利联手试制样机。“据测算,该专利有望为企业带来年产值30%以上的增长。”
“沉睡”的闲置专利被唤醒以后,如何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1年10月,浙江实施优惠政策,首批379件开放许可专利在许可期限内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许可费用。专利的单次许可期限1年起步,最长可达5年,从而确保企业有充足时间投入专利二次研发和产品试验,最终形成市场化产品。
不仅如此,在浙江,知识产权变现变得越来越容易,知识产权质押也成为企业融资的一方沃土。
“线上申请,线上放款,以前我们发愁的知识产权变现竟然能这么方便。”浙江一家新能源科技企业负责人屈荣华这样说。
屈荣华使用的,是“浙江知识产权在线”中的一个场景“一平台交易”。这个场景对接了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各个银行可以呈现知识产权相关融资产品供企业申请。
利欧集团浙江泵业有限公司一贯注重自主研发,是专利质押融资的“常客”。不久前又以专利、知识产权混合质押,获得2亿元贷款,补充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
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股份有限公司将1项发明专利、8件商标和3件系统软件版权,以5805万元的评估值质押给了温岭农村商业银行,顺利获得贷款1380万元。这是浙江省首笔“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三合一混合质押贷款,将企业知识产权快速转化为市场价值。
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反哺”,配合财政补助扶持,更多的浙江企业在专利布局和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推动知识产权的转化,以高价值专利为企业融资赋能。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31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