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
一方风物
早起的人们起身离家
聚集在早餐店内大快朵颐
店家张罗吃面的吆喝
和人们筷子交缠的声音
激烈碰撞
面,在嵊州人的眼里
专指榨面
细腻柔韧
形如圆盘
色如银丝
榨面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素有“江南第一面”之美誉
“榨”
是压出的意思
榨面
就是压出来的面
当地籼米
经过浸泡、捣粉、蒸煮
再放入压面机
压榨出来的细长米线
就是榨面
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手工榨面,从淘米、磨粉到出面有10多道工序,需要用到的工具也有10多种
向锅里倒入水
再放些晒干的笋干菜
等水开后放入榨面
打上一个金黄嫩滑的鸡蛋
出锅前撒上碧绿喷香的葱花
一碗简单的笋干菜鸡蛋榨面就做好了
笋干菜鸡蛋榨面的制作非常简单
嵊州市西南部的
甘霖镇殿前村
是当地著名的
“榨面加工村”
甘霖镇殿前村航拍
全村40多户榨面作坊
500多名从业人员
每天榨面生产量达25000斤
年收入达2000万元
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
生产旺季,殿前村溪滩上晒满了一排排榨面
生产榨面的最佳季节是秋冬季
每当夜半时分
周边村落渐入梦乡
山坳中殿前村的灯
点亮了浓黑的夜色
村里40多家榨面加工作坊
渐次亮起灯光
传出机器的阵阵轰鸣
夜幕降临,殿前村的忙碌却刚刚开始
在村民张炎富的榨面作坊里
一架架雪白的榨面
在暗夜里散发温暖光泽
在空地上渐渐堆积如山
如今的榨面大部分生产工序由机器完成,只有晾晒等个别工序还需要人工
通宵的忙碌后
再等一个
风清气爽阳光晴朗的日子
晨晾、暮干
当地榨面生产户扛着竹架子走在晒满榨面的溪滩上
榨面经过一天的日晒风吹
看上去亮白蓬松
闻之有淡雅的米饭清香
晒干后的榨面被摞成一座高高的小山
从爷爷辈
用木榨机做手工榨面开始
到现在的全电气化生产
张炎富家祖孙三代制作榨面
如今已是村里的榨面大户
“制作榨面很辛苦,而且靠天吃饭。”张炎富说。
现在有了电动榨面机、打粉机等电气设备,比起从前的纯手工操作,工作强度减轻了不少。而且从前产量很少,一天只能生产几十斤,现在机械化生产,每天的产量翻了好几十倍。“我们村的榨面名气大,销量好,每到梅雨季节雨天较多时,要发号预约销售呢!”
上世纪90年代,殿前村出现了第一台电动榨面机,村民第一次感受到自动化机械给榨面工序带来的便利。随后,村里的变压器容量也从80千伏安增容至250千伏安,但这也只能催动部分榨面电动设备生产。
进入新千年,经过了几次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后,殿前村的榨面生产转为全面机械化作业模式,产能大幅提高。
当地供电公司为榨面生产企业提供用电指导
高效提质的机械化生产
充沛可靠的电力供应
为村民们铺设了
一条榨面致富“小康路”
国网嵊州市供电公司甘霖供电所的张建平,是殿前村的常客,也是殿前村走向小康的见证者
END
供稿:
绍兴·嵊州公司 | 袁媛
编辑:
王晓 邓通
校对:
陈邓勤 朱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