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在金溪县城的衙门前有陆九渊建有“百世大儒”坊,坊间两侧镌刻:
学茍知本六经皆注脚;
事属分内千经有同心。
南宋时期的陆九渊,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汉族,出生在江西。陆九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心学”的创始人,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大家朱熹齐名,被称作“朱陆”。陆九渊始创的“心学”,在明代时期,被王阳明发扬光大,在中国哲学史上称之为“陆王学派”,可以说,对中国的近代理学产生了一个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人也成陆九渊为:陆子。
陆九渊生于公元1139年,死于公元1193年,享年五十四岁。陆九渊曾到贵溪龙虎山修建学堂,用于传授课程,因为,龙虎山的形状酷似大象,也被称作是象山,所以,陆九渊自号象山翁,世人也称之为象山先生、陆象山。陆九渊在这山野之间教书、授课,一住就是五年,而来到这里拜访他的人数以千计。
陆九渊十三岁时,有一天对自己少儿时思考的问题忽有所悟。这天,他读古书到宇宙二字,见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忽然省悟道:原来“无穷”便是如此啊。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无穷之中。他提笔写下:“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他从“宇宙”二字,悟得人生之道,陆九渊立志要做儒家的圣人。
到了1172年,陆九渊中了进士进入官场,期间,他对王安石的才学十分欣赏,认为其拥有过人的才华,不同于世俗的审美,但同时,他也觉得王安石虽才华横溢,但对于学术没有探究到根本,对他的政治改革意见持有不同态度。此外,陆九渊一直以“靖康之变”为耻,所以,他一直以来都广交有谋略之人,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光复朝纲,让宋廷王朝得以重现昨日的光辉。
陆九渊曾经在地方做官,且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政绩很好,同时,他非常重视教育,经常给学生传道受业解惑。退休回到乡里之后,他在学堂内设立讲座课程,无论贫富,都可以前来听课。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陆九渊博学多才,课程内容也是非常丰富,超过以往的众多教师,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到了1190年,当时已经到了耳顺之年的陆九渊,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第二年的九月份,陆九渊长途跋涉,从江西一路风尘仆仆的来到荆门任职。那时候,金军已经从南边大肆入侵大宋疆土,举兵压境,而荆门的地理位置,正是南宋边防的前线,是战略要地。
陆九渊来到荆门,发现这里没有城墙,同时,这里位于汉江平原地区,道路四面畅通,四面接壤的地区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如果不做好应敌防御的准备,必然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劣势。所以,陆决定要在此地修建城墙,以抵御外敌的入侵。
除了在防御工事上有所贡献,陆还对税收和诸多不合理的体制进行了多项改革。他陆续纠正了当时荆门军队税收的错误,并将官场上素来养成的陋习加以纠正。良好的政治环境以及经济环境,让很多外地客商都纷纷来到荆门做生意,使得荆门的税收节节攀升。
不仅如此,他还非常善于用人,对于那些能力强的下属,无论其出身如何,均一律以实力说话。在他看来,自古以来,地方官员的选拔,如果只看能力,不看出身和资质,那么,很容易分辨出哪些官员干的好,哪些官员不称职。相反,那些对于出身和资历斤斤计较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是很难选出优秀的官员人才的,影响朝廷用人最终更使得有能力之人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陆九渊身为政府官员,一直廉洁奉公,两袖清风。无论是什么时候,只要他接到诉状,一律亲自审理,绝不拖延,偷懒。信奉以和为贵的陆,在判案之时,经常是调解为主的,如果,上告一些案子,涉及到原告、被告的隐私,或者是有违伦常,败坏风气的内容,他还会劝解原告主动撤诉,以达到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以和为贵,并不代表陆九渊就是个和事佬,更不能说他执法不严,因为,对于那些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案子,他都会严格审查,秉公办理,给犯罪人员以严厉。经过陆九渊的治理,当地的民事纠纷越来越少,到了他任职的第二年,当地打官司的人,每个月也不超过两三起,真是治理有方啊。
陆九渊在象山所设立的学堂,去听课的人非常多。经过陆的正规管理,使得原本消息闭塞,民风粗劣的荆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陆九渊在当地治理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了朝廷的赞赏。当时的丞相周必大对陆的改革颇为认可,并直呼陆应成为各地地方官员的榜样,要其他官员向他学习。
1193年的一天,陆九渊对亲近之人说:“先教授兄有志于天下,竟得不到施展就要离开人世了。”又对家人说:“我将死矣。”还对僚臣说:“我将告终。”适逢祈祷下雪,第二天,雪果飘下,陆九渊乃沐浴更衣端坐,两天后安然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归葬于金溪青田。
如果说,陆九渊的政绩十分突出,那么,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更是他一生的辉煌了。
他从事教学工作,宣传学术,他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有数千名学生在他的门下学习。他主张“心即理”,创立“心学”,宣扬“自作主宰”,主张“能动性”的作用。他的学说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和独特性,是新的学派,与当时朱熹的正宗理学成为对立学派,相互抗衡。
1145年,他与朱熹在江西上饶见面,并对各自的学术发表意见,相互沟通交流。朱熹的学说坚持客观唯心主义,主张通过学习,读书等方式,获取知识,同时,通过对外界的观察和发现来启迪人心,激发内心的知识;
陆九渊则主张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要先激发人内心的学习本能,也就是“心即是理”,不用在读书和学习等方面浪费太多的时间。双方各自站在自己的学术角度相互争辩,他们以诗作为辩论方式,陆说朱“支离”,朱说陆“禅学”,总之两个学派的争辩不分伯仲,谁也不让谁。
这次辩论,在史学界被称为是“鹅湖之会”,是一场非常著名的辩论大赛。
陆学坚持“心学”,他认为:心灵是自有灵性,生来就是明事理的,每个人都有心,每颗心都明理,万物皆在人心当中。陆认为: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且这样的天赋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宣扬的礼义廉耻,各种道德礼数都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外界赋予的,也不是学来的。
陆象山作为主观唯心主义的鼻祖,是宋明两代的这一理论的开山之人。陆九渊的学术理论,诸多学者认为这是家传。然而,家学实际上只是给陆的这一理论营造了一个达成的氛围和条件。
参考资料: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传习录·卷下·陈九川录·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