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抱鞠童俑 冯树风摄
金代磁州窑白釉黑花罐 冯树风摄
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复原 淮北市博物馆供图
大运河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大运河考古重大成果,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发掘,为确认通济渠的流经路线提供了有力证明。
这个名列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
淮北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古称相邑、相城,有着4000年建城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近日,笔者来到淮北市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聆听这座古城历史变迁的故事,探寻隋唐大运河的繁华遗迹。
勾勒相城古今
淮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早期文化遗存。4000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建城于相山南麓。春秋时期,相城为宋国别都。秦和西汉为郡治所在,东汉为沛国国都。隋唐时期,大运河通济渠段流经濉溪柳孜镇。
淮北市博物馆创建于1976年,馆名为郭沫若题写。2004年9月新馆开馆,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2009年,为推进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淮北市博物馆加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名。
远远看去,淮北市博物馆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这座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设计,将运河文化与淮北煤文化巧妙结合在一起。”淮北市博物馆馆长胡均介绍,建筑西部层层叠压的造型,寓意淮北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象征着地下埋藏的丰富煤矿资源。
淮北市博物馆馆藏文物1万余件,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山孜文化直至近现代,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件(套)。隋唐大运河淮北柳孜遗址出土的文物,占到了馆藏文物的70%以上。展厅面积6000余平方米,包括古相遗珍、汉画像石、运河遗韵、盛世流光、柳孜盛景等固定展厅和两个临时展厅。古相遗珍厅以文物勾勒出淮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历史,汉画像石厅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汉画像石精品,运河遗韵、盛世流光、柳孜盛景3个展厅皆以大运河为主题,通过文物展示、遗址复原、木雕、塑像、绘画等多种形式,再现了隋唐大运河的繁华盛景。
述说运河繁荣
公元605年至610年,隋炀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下令开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的使用历经隋、唐、宋三代,史称隋唐大运河。
淮北市濉溪县境内的柳孜遗址,位于通济渠中段。通济渠起于河南荥泽,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全长1300余里。在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中,通济渠起到了“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的枢纽作用。
运河遗韵展厅复原了柳孜遗址。散落的船板、瓷器、铁釜和石碇,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遗址发掘现场。
在1999年柳孜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中,除了发现石构建筑物遗迹和大量瓷器等文物,还出土了8艘唐代沉船,这在考古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展厅里陈列着一艘唐代货船,出土时船头缺损,只留下部分船身,连尾部拖舵总长12.6米。
“别小看这个像大扫把一样的尾舵,它在中国造船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胡均说,这种尾舵是原始手握舵到北宋时期垂直转向舵的过渡型舵,实物为首次发现,被古船研究专家称为“淮北舵”,在船舶操纵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
展厅四周环绕着金黄色的木雕壁画,生动展现了隋唐运河开凿、巡游、漕运、码头的场景。这幅作品出自“木雕之乡”浙江东阳,长52米、高2.6米,分为6个板块,场面宏大、气势恢弘,刻画人物多达900人。
壁画第一板块展示了通济渠的流经路线。第二板块是运河开凿画面。第三板块刻画了隋炀帝沿运河南游盛景,其所乘龙舟犹如水上宫殿,随行船只数千艘,浩荡迤逦200余里。第四、第五、第六板块分别是漕运繁忙图、码头繁忙图、市井繁荣图。从画面中可以看到,运河上舳舻相继,码头边车马喧阗,沿岸街道纵横、店铺林立。“隋唐大运河的开通,解决了粮食北运、军力输送等问题,大大促进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胡均说。
汇聚名窑珍品
“咱大运河遗址发掘的宝贝还有哪些?”“多的是!你看看这尊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抱鞠童俑。”
在胡均指引下,走进盛世流光展厅,看到一尊小巧可爱的瓷俑。它表现了一个头圆体胖的孩童,双腿盘坐,双手环抱一只鞠球,头戴瓜皮帽,微向后仰,挺鼻,长耳,细长眉眼,小嘴带笑。瓷俑呈浅豆青色,青中透白,白里闪青,恰如唐代诗人杜甫《丽人行》中的名句“肌理细腻骨肉匀”。
“瓷俑抱的这只球,能够看到3个正面、2个侧面,与宋代十二片皮砌成鞠壳的记载非常相似。这种形象的瓷器出现,说明宋代时蹴鞠运动很普及。”胡均说。
大运河使商品流通、技术交流更加便捷,极大地刺激了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柳孜遗址出土了大量瓷器,涵盖国内几十座著名窑场的产品。盛世流光厅展示了这批瓷器中的精品,它们纵跨隋唐宋金,横跨东西南北,代表了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体现了大运河开放包容、网络四方的功能。
唐巩县窑三彩狮子抱柱、越窑青釉执壶、邢窑白釉碗、寿州窑黄釉缸、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瓜棱花插、吉州窑绿釉刻花枕、建窑兔毫盏……各色各样的瓷器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
在一件金代磁州窑白釉黑花罐前,笔者驻足欣赏。罐身白釉地上以黑彩绘花草纹,草叶波卷缠绵,线条清瘦,构图疏密有致,给人以特别的美感。
胡均说,唐代开始在陶瓷上装饰花鸟虫鱼类纹样,到宋代随着花鸟画的发展,这类纹样变得十分流行,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生活情趣。
饱览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我馆的特色馆藏之一。”胡均告诉笔者,淮北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基本涉及了国内汉代画像石的所有类型,如石棺墓画像石、石墓画像石、石祠画像石、石阙画像石,题材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部分画像石采用立体透视雕刻技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此前,通过线上展示的《石之韵——淮北市博物馆馆藏汉画像石拓片展》,笔者已经初步领略了汉画像石的风采。而当真正走进展厅,还是被这些雕刻精美、气势雄壮的画像石所震撼。
东汉西王母、蹶张、青龙抱鼓石画像石是一件难得的精品。画像分为正面上部立面、下部弧面和侧面三部分。正面上部立面雕刻着一名蹶张武士,下部弧面雕有一只身生双翼的白虎。侧面有上、中、下三层,上层刻画了西王母端坐在昆仑之墟的天柱上,侍童、九尾狐以及建木环列四周,这是汉代人向往的神仙世界。中层为狩猎图,右一人纵马张弓追逐一只狂奔的鹿,左一人持毕待捕。下层是车马出行图,右面一辆急驰的轺车,舆上竖车盖,驭者和主人坐在车上,车前一导骑,左边一小吏持笏相迎。“画像石上的内容,既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又是对墓主人死后升天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汉代人的生死观和精神世界。”胡均说。
洪山汉代画像石祠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石祠由前后盖顶石、左右两块抱鼓石形壁石、后龛左右侧壁石、后壁石以及两块基石组成,是一种新的汉代祠堂建筑形制,这在全国为首次发现,是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宝。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科知识普及教育基地,近年来,淮北市博物馆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文化主题活动、非遗技艺体验、“送展进基层”“文物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每年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影响力越来越大。